公權力不敢得罪慈濟內湖案懸宕

作者
發佈時間2014/4/11 04:11:00
最後更新2020/1/2 14:39:21

已經推行15年的慈濟內湖園區開發計畫,昨(10)日在台北市都市更新委員會(簡稱都委會)召開審查會議,都委會最後做出結論,認為慈濟涉及保護區、治洪地開發,需要「通盤檢討」,又考量全案「時日已久」,未來如果慈濟再送案,可以「優先個案審議」。然而,都市計畫法的法源適用上,個案審議、通盤檢討完全不同,地方居民、法律界人士與環保團體疾呼:「讓慈濟案繼續踩在灰色地帶,以拖待變還是能翻盤開發!」

公權力兩造不敢得罪

社會資源繼續浪費

都委會是合議制,以「整合各個委員共識」的方式做決議;但當委員意見相左時,最後還是得訴諸投票表決。昨日委員會中,經過居民、慈濟兩造分別陳情,共有4名委員贊成個案審議,7名委員認為該通盤檢討,近6小時的會議「喬」出的結論是--慈濟內湖案應通盤檢討,但因全案時日已久,未來慈濟若再送案,可以優先個案審議。

「不懂為什麼是這樣的結論!」台北市內湖區守護聯盟常務理事洪美惠表示。至昨天為止,慈濟內湖案合計開過9次專案小組會議、657次委員會議,相同論點一再攻防,勞民傷財到了極點。

洪美惠無奈地說,多年僵持下來,居民已經從不懂都市計劃被教到懂,例如開發地區本身有45,000立方公尺的治洪量,但慈濟只規劃了2,820立方公尺的治洪池。暴雨來時,慈濟園區、大湖山莊街的水都是從大湖公園的箱涵排出,一旦慈濟園區開發,很快就會占滿排水箱涵的流量,使大湖山莊街的水排不出去,加上慈濟園區治洪量不足,很可能讓淹水噩夢重演,慈濟卻認為治水、淹水責任是「台北市政府該想辦法的」。

「都委會想兩邊討好的結果,事實上是兩邊都不討好!」律師廖本全指出,政府要是任慈濟內湖案就地合法,倘若淹水惡夢重演,不只是讓台北市政府平添罵名、全民埋單損失,變換保護區地目的惡例再開,未來更是擋都檔不住。

廖本全:請證嚴法師引領慈濟回到權力下風處

廖本全指出,由於大湖里舉辦過公投,4891人、高達91%的里民反對慈濟開發,贊成改建為水土保持公園。因此在2006年8月14日,廖本全偕同環保人士與生態公園設計專家,拜訪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提出水土保持公園的規劃,但這個會議卻不歡而散。

「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何日生回應我:不要將慈濟視為環保團體。」廖本全回憶,事後他寫了一封長信想轉交給證嚴法師,希望證嚴法師三思慈濟內湖案,卻屢不得其門而入,無奈之下只好將信公開在自己的部落格中。

慈濟內湖開發案並非個案,從1991年開始迄今,慈濟就在全台灣各地變更工業、農業、水利用地,共計10大案例,合計85.9299公頃,在台灣各地蓋醫院、教育住宅,廣設慈濟志業中心,志業中心提供參訪、迎賓,並且創辦媒體,宣揚讓大愛理念深植人心。前9項園區工程都已經完竣,目前仍在台北市都委會審議中的內湖保留區,就是第10項。

自從慈濟內湖開發案發動以來,居民、環保人士、法律專業者都想要見慈濟的精神領袖--證嚴法師,但15年來都未能一償宿願。廖本全感嘆:「證嚴法師已經被慈濟部分核心成員團團包圍,築起一道外界聲音近不去的高牆,我只希望證嚴法師引領慈濟,回到權力下風處,傾聽來自社會基層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