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粉專起底批鬥批評臺灣制度的香港人 國際法學者宋承恩跟中共沒什麼兩樣

發佈時間 2022/4/26 10:30:50
最後更新 2022/4/26 12:06:19

【沃草】特約記者劉芮菁報導

陸委會日前宣布將放寬香港人移民臺灣門檻,只要連續居留5年、年收入超過60萬,即可申請定居,取得中華民國身分證,引發輿論討論。2019 年香港反送中運動後引發香港人移民臺灣潮,臺灣在2020、2021年都有超過一萬名香港人申請居留與定居,但我國現實法治缺乏庇護制度,人權團體持續提出訂定難民法、修改港澳關係條例等訴求。國際法學者宋承恩表示,近日在香港移民問題的討論中,有香港人對臺灣制度表達意見、提出批評,遭特定匿名粉專起底身份、認同及動機,質疑他們發言的資格,導致這些港人必須要公開寫自白書交代自己的學經歷。他對此感到非常痛心,直言這些匿名粉專的行為是在分化臺灣社會,這種攻擊、鬥爭的行為「跟中共沒什麼兩樣」。

國際法學者宋承恩。資料照,攝影:朱乃瑩

國際法學者宋承恩。資料照,攝影:朱乃瑩

春山出版社4月13日舉行「離散與流亡──國際社群與臺灣能如何援助香港」線上座談,邀請國際法學者宋承恩、司法改革基金會負責協助安置港人的常務董事林俊宏,探討國際社群與臺灣在香港問題上具備的處境,援助、安置港人又如何與國家安全並存,以及臺灣現行制度的調整空間。台灣制憲基金會副執行長宋承恩、司法改革基金會常務董事林俊宏皆認為,雖然目前政府對流亡的港人釋出善意,但以個案協助的方式仍有審核標準不明的問題,長遠來看仍須建立完善的庇護機制,才能讓來臺港人在臺灣安身立命。

宋承恩:臺灣作為開放的公民社會 應可自由談論港人移民措施

宋承恩強調,臺灣的公共政策應該朝向開放的討論環境,接受理性批評,「臺灣的國族主義應該走向開放性的、有全球性的、有公民思辨能力的社會,我們應該自由談論這個問題,不用擔心說了話之後被圍剿。」

對於臺灣現行處理香港移民的措施,宋承恩認為仍有改進空間。目前實務上最大的困難是針對「非法入境」的處置。尤其香港《國安法》通過後,香港司法已經被國際視為政治迫害的工具,有些香港抗爭者已經受到司法追訴,無法取得護照、按合法程序申請簽證來臺。這些人要被視為犯罪者,還是基於政治迫害給予人權保障?

宋承恩說,對於這樣的情況,國際各國上有《難民法》定義「政治壓迫」的標準,細緻處理個案的居留權。例如美國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建立香港受壓迫者申請美國政治庇護的管道。相較之下,臺灣是由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成立「香港人道援助關懷行動專案」,但此專案仍是以「個案」的方式處理來臺港人的居留事宜,並未建立完善制度。

陸委會以「專案」模式處理港人移民 並未建立完整機制

宋承恩表示,目前陸委會的「行動專案」,是援引《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第18條:「對於因政治因素而致安全及自由受有緊急危害之香港或澳門居民,得提供必要之援助。」但所謂「必要之援助」為何,缺乏具體定義。「臺灣目前的問題是門沒有開,制度沒有建立,外界不太曉得審核標準。」宋承恩說:「如果我們在《難民法》下建立完善的庇護制度,我們可以知道香港人申請的權利、審查機制為何,他們在等待審核的期間是否可以工作。」

在陸委會成立「香港人道援助關懷行動專案」之前,是由司法改革基金會、臺灣人權促進會等民間團體協助安置香港手足。曾協助安置港人的司改會律師林俊宏分享,在陸委會接手安置港人後,提供很多生活、醫療照顧等民間團體無法給予的資源,從中可以感受到政府對來臺港人的善意。

但林俊宏也表示,在整個安置程序、審核標準以及相關時程、法律等,仍缺乏具體規範。從律師的角度,無法從法律上予以更多協助。而且規範的不透明,也帶來更多不確定性,讓許多在臺港人不確定臺灣是否能作為他們安身立命的環境。民間團體也擔憂,雖然現在民意對來臺港人較友善,但如果未來香港移民增加,導致民意出現變化,政府還能保有目前的善意嗎?

林俊宏說,最近因為香港2019年反送中運動的紀錄片《時代革命》上映,臺灣民眾注意到香港流亡者的需求,但時間久了民眾關注力道仍然會下降。除了持續呼籲民眾關注香港議題,長遠來看,還是希望政府建立完善的庇護制度。「我們希望政府透過流程,把難民地位、相關申請程序、法律協助、生活照顧等都講清楚,給他們有一個相對應的庇護機制。」

部分香港手足來臺後仍選擇回港共患難 林俊宏:反威權精神令人敬佩

在林俊宏協助過的香港人中,不乏令他印象深刻的個案。他曾遇過一些香港人來到臺灣後,又選擇回去。這些人知道一回去就會被捕,但他們無法待在臺灣,看著香港的處境每況愈下,因此選擇回去共患難。也有香港人自願為手足回去試險,如果他入境香港沒被捕,其他香港夥伴就可以回去。

對於這些香港手足的勇氣,林俊宏感到非常敬佩,強調他們反威權的精神、守護家鄉土地的堅持,值得臺灣學習。

宋承恩也補充,很多香港知識份子經歷了政治壓迫與流亡,來臺灣尋求民主自由的環境,也因此重新認識臺灣民主化的歷史。如此促成臺灣與香港人民之間良性的思考與對話,才是臺灣作為一個開放的公民社會應有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