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反送中一週年 民團呼籲港人庇護機制法制化別再只做不說

發佈時間 2020/6/9 10:33:41
最後更新 2020/6/9 10:33:42

香港近日強行通過《國安法》、《國歌法》,讓一國兩制謊言瀕臨崩解。在反送中百萬人大遊行一週年的今(9)日,多個民團在總統府前呼籲,政府儘速實踐總統蔡英文的「香港人道救援行動方案」承諾、建立港人庇護機制。經民連召集人賴中強直言,隨著香港一年來的情勢急遽變化,許多來台灣尋求政治庇護的港人已不再只是個案,規模及複雜性大幅提升,牽涉許多簽證、移民、身份問題,政府不能再延續先前「只做不說」的政策,需進一步法制化相關機制。而政院版有關港人庇護方案,將在本週四公開。

民團香港邊城青年、經濟民主連合、台灣人權促進會、支援香港抗爭者台灣義務律師團等在總統府前呼籲港人庇護機制儘速完成、納入民間意見(攝影/廖昱涵)

民團香港邊城青年、經濟民主連合、台灣人權促進會、支援香港抗爭者台灣義務律師團等在總統府前呼籲港人庇護機制儘速完成、納入民間意見(攝影/廖昱涵)

經民連召集人、律師賴中強表示,原本民間打算提出《港澳條例》18 條的相關執行細節,請求陸委會完成施行細則的相關立法。但剛好,日前總統蔡英文、陸委會主委陳明通表達,政府要來接續完成相關機制的建立。

賴中強建議:第一,政治庇護不只是政府對香港民眾的協助,應該是一個權力,應該賦予當事人申請權,也因此整個申請無論准駁,都要做成行政處分。若申請被駁回,可提起法律救濟。第二,申請若被駁回以後,當事人提出訴願的同時,可申請停止執行。在停止執行的准駁確定前,政府應該暫緩遣送出境。第三,港人來台申請政治庇護遭駁回要出境時,應尊重當事人對於下一個目的地的選擇,避免直接遣送回港。第四,相關審查機制應該要有專家、學者以及民間代表參與。第五,政府應編列相關預算,立法形式應為法律效力的施行細則、法規命令,而不只是一個執行要點。

台權會難民議題專員林姝函也呼籲,政府應提供以「家庭」為單位的庇護,盡國家最大義務去保障團聚權。此外,也要保護個案隱私,避免陷當事人於更不利的狀況。而個案的認定及審查,應該要有外部專家來參與,且比照國際庇護機制標準,審查成員名單要上網公布。政府應該要設置跨部會監督小組,監督委託給民間的工作。其組成的外部專家比例不應該低於 1/ 2。

林姝函指出,目前政府是打算將照顧的工作委託給半官方的性質的「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有權限不足導致沒有能力將跨部會的資源整合的情況。她呼籲,希望能夠由行政院政務委員兼任召集人,主持監督小組跟策進會共同工作。

香港邊城青年理事長、港人 Kuma 表示,「光復香港」不專屬於港人,而是所有受中國極權壓迫的人,中國無論用滲透、統戰或武力擴張,對全世界來說都是必須共同面對的(攝影/廖昱涵)

香港邊城青年理事長、港人 Kuma 表示,「光復香港」不專屬於港人,而是所有受中國極權壓迫的人,中國無論用滲透、統戰或武力擴張,對全世界來說都是必須共同面對的(攝影/廖昱涵)

「撐香港就是撐台灣」,公民陣線發言人江旻諺表示,從最務實的角度考量,如果香港能夠成功的反抗中國的侵略,其實對於台灣也是一個更安全的走向。他也呼籲,不要忘了香港現在有一大批的政務官、香港黑警、官員已經被中國政府完全控制,成為中國政府在香港的極權幫兇。台灣的政府應該禁止這些中國幫兇入境,如在台有定居或居留許可,也應立即撤銷許可。

江旻諺表示,香港的資本其實已經淪陷為紅色資本的一部分,台灣更要拒絕。未來應該將部分的港資,認定為被中國滲透的紅色資本,並用中資加以規範。這也是為了保全台灣的民主自由,也是民主防衛機制建構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

江旻諺引述,五月香港《明報》的民調指出,六成以上的香港民主派有移民意願,而親中建制派移民的意願則不到 10%。除了庇護機制之外,他也呼籲政府及早做好準備,提出積極的對策,可以審慎的考量國家安全,並且建立香港人移民的完整的管道,讓這些香港友善民主、共同抗中的香港的社群,可以順利的融入社會、發展長才貢獻台灣社會。也貢獻對於對抗全球抗中社群的建立。

支援香港抗爭者台灣義務律師團發言人林俊宏表示,律師團自去年九月成立以來,就開始協助港人來台的居留申請,很開心看到蔡政府已經開始建立相關的規範。民間更希望能夠建立完整庇護機制,過去一直是由 NGO 團體在進行協助,確實也碰到困難,單憑民間的力量難以去達成。期盼蔡政府能夠把庇護機制建立更完整,讓港人在台的生活照護,包括醫療、就業、職業訓練、心理諮商、工作教育等,將港人在台長久生活的基本的需求加以法制化、健全化。

香港邊城青年等民團,也將在 6 月 13 日禮拜六,於自由廣場舉辦「抗爭未完,台港同行——反送中一週年 613 晚會」,邀請台、港人再度集結起來撐香港。晚會主張:反抗中國帝國主義擴張,香港是香港人的香港;正視國安惡法,完備援助機制;拒絕香港黑警與紅色資本入境;為因應香港移民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