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沒問人民就蓋中正紀念堂現在應大聲說不同意 受難者團體籲移除蔣銅像與儀隊

發佈時間 2021/12/21 10:48:36
最後更新 2021/12/21 10:58:14

【沃草】記者朱乃瑩報導

促轉會於今(2021)年9月提出中正紀念堂轉型方,建議轉型為「反省威權歷史公園」,不過政府對於如何落實轉型,並無具體時程。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等受難者團體今(21)日召開記者會,督促政府落實相關方案,儘早移除蔣介石銅像與三軍儀隊。詩人鴻鴻指出,過去威權政府興建中正紀念堂時,沒問過任何人民,現在臺灣的民主已經走到人民「可以說不同意」,就應該大聲說不同意。

詩人鴻鴻(本名閻鴻亞)。攝影/朱乃瑩。

詩人鴻鴻(本名閻鴻亞)。攝影/朱乃瑩。

從「歷史之刺」到「民主之盾」 台大教授周婉窈叩問:蔣介石目無法紀,不處理如何鞏固法治價值

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等受難者團體今(21)日召開記者會,督促政府落實促轉會提出之移除蔣介石銅像等中正紀念堂轉型方案。聲明團體提出「歷史之刺」與「威權之盾」的意象,認為落實轉型有助於強化臺灣的民主防衛能力。在此之前,聲明團體發起《從「歷史之刺」到「民主之盾」:我們對「中正紀念堂」轉型問題的聲明》連署,已有超過100團體、1000多人參與連署。

記者會主持人、臺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指出,中正紀念堂的蔣介石銅像一直是轉型正義面臨的具體問題,而這次連署者都全力支持促轉會移除銅像的決議及相關進程。他說明,蔣介石在白色恐怖的軍事審判中,直接批改刑期、批示槍決,這在白恐當時也是違法行為、目無法紀。周婉窈強調,臺灣社會如不面對這個問題,繼續價值錯亂,未來要如何鞏固法治、保障人權?

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理事長王文宏強調,轉型正義過程中,最有象徵意義的就是如何處理這個「全國最大的威權象徵」。他主張,蔣介石是二二八屠殺2萬8000餘人(按照二二八基金會今年最新的報告)的元兇,促轉會也已公布蔣介石在威權時期親自介入政治案件,「哪有繼續敬拜殺人兇手的道理」?

臺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理事長王文宏。攝影/朱乃瑩。

臺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理事長王文宏。攝影/朱乃瑩。

王文宏說明連署人的主張:中正紀念堂銅像作為全臺最大威權象徵,必須移除,尚未移除時應該暫時關閉大廳大門;三軍儀隊在大廳內操演對威權者的崇敬儀式,完全違反臺灣作為民主國家的形象。王文宏表示,連署人原則上同意促轉會提出的「反省威權歷史園區」轉型方案,但呼籲應該進一步結合臺灣的立國價值,以及臺北作為東亞國際首都之一的文明視野來思考。他主張結合「國際威權政治研究中心」與博物館的功能,以複合文化空間反省「歷史之刺」的創傷,同時高舉臺灣的「民主之盾」。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董事長楊黃美幸說,臺灣人很善良,但「不能分不清善良和是非」。他說,有人給予臺灣人「愛面子」的負面評價,但他認為「愛面子」不是壞事。楊黃美幸指出,真正的愛面子不是擁有豪車或豪宅,而是在意別人的看法,在意是否擁有價值觀、正義感,能區分敵我,以及是否崇拜獨裁者。

對於部分輿論將中正紀念堂與美國林肯紀念堂類比,楊黃美幸也批評,蔣介石及中國國民黨統治帶來的苦痛存續到現在,為了統治臺灣,一直在國際上宣傳「一個中國」,與主張解放黑人的人道主義者林肯無法相提並論。

歐巴桑聯盟秘書長何語蓉:民主社會相信多元平等,就不會崇拜威權形象

臺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翔則指出,2017年通過的《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已設下移除威權象徵的法源依據,他肯定促轉會提出的轉型方向,但迫切想知道何時會展開真正的轉型。施逸翔指出,中正紀念堂管理處對於依法移除威權象徵「做得不甘不願」。例如,中英文官網不同步,英文官網仍然記載該園區是「人民表達對領導人的尊敬」。施逸翔還揭露,中正紀念堂管理處施政計畫中所做的SWAG分析,竟表示「威脅」來自於「具有政治操作空間、常被刻意佔領及破壞。」

臺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翔。攝影/朱乃瑩。

臺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翔。攝影/朱乃瑩。

小民參政歐巴桑聯盟秘書長何語蓉分析,歷史書寫是為了向下一代傳遞我們所相信的價值,而如果我們相信多元平等的民主機制,就不可能對象徵獨裁者權力、暴力的威權形象有任何景仰或紀念。他也強調,去除「崇拜象徵」是臺灣民主深化的重要一步,「民主社會對任何政治領導者都不需要造神」,人民不需要更多跌落神壇的失落感,而是需要組織起來,與政府對話、監督公權力,「這才是真正的民主之盾」。

詩人鴻鴻(本名閻鴻亞)則說,威權政府興建中正紀念堂時沒問過任何人,而現在臺灣的民主已經走到人民「可以說不同意」,就應該大聲說不同意,不要讓這個巨大陰影一直籠罩在臺灣的土地上。

臺北市紀錄片工會常務理事陳婉真感性表示,中正紀念堂過去曾有不同世代的年輕人辯論、呼喊民主自由,現在則已經是多元性別、年齡、族群都會使用的空間,有老人練氣功打太極、年輕人練舞,也有東南亞的移工或新住民會在那裡穿著傳統服飾拍照。然而,即使這個場域已經承載了這麼多世代的聲音,核心位置仍然矗立著威權時代的物質象徵,這是很矛盾又奇異的場景。陳婉真呼籲移除銅像及儀隊展演,讓中正紀念堂從威權走向民主、從單一走向多元。

政治受難者、臺大退休教授張則周。攝影/朱乃瑩。

政治受難者、臺大退休教授張則周。攝影/朱乃瑩。

政治受難者張則周:拆除銅像是民主轉型的最後一哩路

政治受難者、臺大農化系退休張則周認為,促轉會提出轉型方案後,社會上多是理性討論不同意見,證明臺灣的民主已有進步。張則周還說,中正紀念堂承載了野百合學運及許多民主活動,是民主轉型的殿堂與見證,而拆除銅像就是轉型的「最後一哩路」。張則周認為,中正紀念堂的展覽已從威權時代僅正面彰顯蔣介石,轉為「功過並陳」,希望政府能鼓勵民眾參觀,讓社會了解「真正的歷史」。

對於張則周的「功過並陳」觀點,周婉窈認為,對蔣介石的歷史研究,學界恐怕再過五十年也無法有定論,不應讓無法定論的東西留在現實空間,「留給歷史研究就好」。鴻鴻則說,不論「功過」怎麼看,蔣介石至少是有巨大爭議的人,實在不適合作為崇拜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