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外文名稱中國科學院擬改名 中國國民黨立委鄭正鈐能用就好沒必要改

發佈時間 2021/10/4 09:07:53
最後更新 2021/10/4 09:07:54

【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中央研究院外文名「Academia Sinica」,其中 Sinica 是拉丁文「中國的」,全名直譯更是「中國研究院」,造成臺灣人民納稅支持的學術成就被中國吃豆腐的窘境,引起院內自由學社、民進黨立委范雲等輿論批評,中研院也提出改名 4 方案進行內部討論。中研院長廖俊智今(4)日至立法院備詢,中國國民黨立委鄭正鈐卻表示,其實不必一定要改,若大家認為可以用就維持現狀,不用多花太多錢,畢竟中研院主要是在做研究。廖俊智則回應,目前還在討論階段,現在最重要是趕快把研究做好,別忘記主要工作。中國國民黨立委李德維對此回應大表肯定:「很佩服院長強調研究工作是第一。」

中國國民黨立委鄭正鈐(攝影/廖昱涵)

中國國民黨立委鄭正鈐(攝影/廖昱涵)

目前中研院內部提出 4 改名方案,包括:維持現狀 Academia Sinica、現行外文名加註臺灣 Academia Sinica, Taiwan、中研院名稱直譯 Central Research Academy、中研院中文名意譯 Taiwan Academy of Sciences/Academy of Sciences Taiwan。中研院秘書處處長曾國祥表示,目前進度規劃在 10 月 27 日前會收集院內同仁針對各選項的看法,繼續交由研議小組內討論。

鄭正鈐質詢時先是詢問廖俊智,針對外文名稱,是否有對和外國學術單位溝通造成混淆、困擾或障礙?廖回應,這見仁見智,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中研院的外文名稱是什麼。

鄭正鈐又質疑,中研院外文名稱有一定需要修改?整個修改需要花多少錢?中研院有沒有評估?廖俊智指出,現在還不知道,目前討論還很前面,針對是否需要改、要花多少錢、好處及壞處、大家的意見,現在還在遵循民主程序一步步來。但他強調,現在最重要事情是趕快把研究做好,不要忘記最主要工作。

鄭正鈐最後也感嘆,他覺得其實沒有必要一定要修改,若大家都覺得維持現狀,可以用的狀態,那就可以維持現狀、不用花太多錢,畢竟中研院是在做研究為主。

中國國民黨立委李德維也說,很佩服廖俊智強調「研究工作是第一」。畢竟相關名稱重要,真正有實力的人才會被這世界看到和肯定。他舉例,就像廖俊智日前拿到鼓勵能源創新研究的國際知名大獎「以色列總理獎」,不是因為名字叫廖俊智,而是有實力。他說,名稱重要,更重要是實力拿得出去,中研院招牌才能發光發亮。

中國國民黨立委萬美玲則質疑,正名問題對於研究本身是否有影響?廖俊智回應,這見仁見智,對研究本身沒有影響,但有一些人擔心被誤解。

中研院外文名稱 4 方案(資料提供:范雲辦公室)

中研院外文名稱 4 方案(資料提供:范雲辦公室)

首度點出外文名爭議的民進黨立委范雲指出:「臺灣的研究成果非常重要,但成績不能被中國掠奪。」中研院的研究人員社團「自由學社」有 80 多名研究員連署指出,「Academia Sinica」名稱帶來困擾,不知道的人會以為中研院是中國機構。中國政府甚至研究機構,在國際場合就曾強硬把中研院當作中國的,對方甚至囂張回應:「你們自己的英文名稱就承認是中國單位啊!」自由學社因此主張把外文名字改為「National Academy of Taiwan」。

范雲也提議,以色列的名稱很值得學習,可改為 Taiwa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Humanities,這樣所有的人文學科就不會被放在自然下面。她詢問廖俊智,覺得哪個最能代表中研院?廖回應:「我沒有意見,也不方便表示意見。」

范雲表示,感謝院長維持中立,但自從去年提出質詢至今已 18 個月,一直很尊重中研院內部的討論機制。但她收到不只一個中研院同仁陳情,中研院的部分所或機構並沒有進行民主討論,只有發報告請他們提供書面意見就好。

范雲質疑,是否確定各所和中心有進行民主討論?所謂「民主討論」應是要在資訊充分下彼此討論。廖俊智回應,目前提請各所、中心針對 4 方案討論,有些所決議不討論,各自表述意見。他認為,不討論也是個民主程序,假如有違反哪些程序再請秘書處處理。至於全院討論部分,曾國祥回應目前已成立研議小組,等把各所、中心對選項的討論收回,會請研議小組評估下一步可能方式。

民進黨立委范雲(攝影/廖昱涵)

民進黨立委范雲(攝影/廖昱涵)

范雲也追問,名稱最終將交付院務會議議決,目前是否有時程?廖俊智表示,這沒辦法說,要讓大家充分思考討論,這事情最好是互相交換意見,得到最好解決方案。

失格院士能否撤銷?要等明年七月院士會議討論

時代力量立委王婉諭質疑,日前香港大學校長、中研院院士張翔配合中共政權清算港大學生會,引起撤銷院士資格的討論,但目前似乎沒有進度?廖俊智表示,院士資格要由全體院士會議討論,本來預計今年七月召開,但因疫情延到下一次舉行。也要討論行為準則問題,大家好好釐清。

王婉諭表示,院士會議是每兩年舉行一次,上回已經是 2018 年,她質疑難道因為疫情就要一直延?下一次會如期進行?

廖俊智回應,這要交由院士會議的小組會議決定,院方只是擔任技術協助角色,院長是主席,主席也要透過既有程序組成聯席會,決定什麼時候開。他說,上次聯席會議討論過,認為牽涉許多實質問題,還是希望實體來開。因為有些院士年紀大、又在海外,半夜起來開會不方便,所以還是希望以實體開會為主,實在不行就實體和線上並行,目前預定明年七月開院士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