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香港最年輕佔中九子張秀賢從來就沒有經濟一百分政治零分

發佈時間 2019/7/2 07:07:32
最後更新 2019/7/2 08:52:14
張秀賢:歷史上從來就沒有「經濟一百分、政治零分」。(攝影/蕭長展)

張秀賢:歷史上從來就沒有「經濟一百分、政治零分」。(攝影/蕭長展)

香港「反送中」運動持續延燒,展現港人捍衛民主自由生活方式的強烈決心。2014 年「佔中」行動發起人、「佔中九子」中的最年輕的張秀賢日前訪臺時接受《沃草》專訪指出,歷史上從來就沒有「經濟一百分、政治零分」,經濟高度發達的地方,都伴隨著高度的政治發展,香港其實是相當政治化的城市,「要說政治,香港人至少能拿兩、三百分」。

今年 4 月,張秀賢因為「佔中」行動被香港法院以「煽惑他人犯公眾妨擾罪」等罪名判處 200 小時的社會服務,事後他在發表的陳情書中提到:「也許很多老練的人會說我們只有理想,不求實際,但假若學生也變得世故,又有誰可以單純的為著理想,努力為社會帶來改變?」

從來沒有「經濟一百分、政治零分」 香港其實很政治

現年25歲的張秀賢是香港政治倡議團體「立言香港」的召集人,也是「佔中九子」中最年輕的一位,但已有「資深」的社運抗爭經歷。他在受訪中自嘲,「我在社運裡,已經是『阿叔』了」。張秀賢 13 歲時跨出參與社運的第一步,加入公民團體「環保觸覺」,研究香港群聚型高樓的「屏風樓」現象。15 歲又接著參與「反高鐵」運動,對他來說,這次才算是「真正踏入政治的運動」。

張秀賢認為,很多臺灣人都會去香港旅遊、工作,卻不見得對香港有深刻認識。於是,他時常投書臺灣媒體,希望能讓真實的香港被臺灣人所認識。「香港本身就是高度政治化的城市」張秀賢說,外界對香港印象是金融中心,比臺北更資本主義,但這裡的「經濟一百分」,跟政治有脫離不了的關係。

從清國滅亡、日軍侵略中國,或冷戰時期,香港都是國際勢力交手的重要舞台,「香港的角色是被歷史安排好的,我們是大國之間的前線」。他也強調,從歷史來看,經濟高度發達的地方,政治上也都高度發展,所謂「經濟一百分、政治零分」,從來就沒有發生過。

從香港成為英國屬地開始,活絡的國際貿易、西方文化及民主政治體制的洗禮,加上對於區域發展的影響,張秀賢表示,「香港不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反而跟東亞歷史更有關係」。香港政府這次修改《逃犯條例》,將目前的「一國兩制」推向「一國一制」,張秀賢認為,從香港跟中國連結程度其實不高的發展過程來看,港府這次用修法改變近百年來香港的地位,難怪會引起軒然大波,引發百萬港人走上街頭「反送中」。

張秀賢說,現在絕對不會說自己是中國人。(攝影/廖昱涵)

張秀賢說,現在絕對不會說自己是中國人。(攝影/廖昱涵)

太靠近中國反突顯「我們不一樣」 催化香港人民族認同

近年香港的民族認同比例大幅變化,許多香港人從「中國人認同」轉變成「香港人認同」,尤其年輕人更是如此。

張秀賢指出,2008 年因為中國舉辦北京奧運,到香港的中國觀光客也沒那麼多,香港人的中國人身份認同達到最高。但隨著大批中國觀光客「人進來」,除了不守公共秩序、造成環境髒亂等問題,還有不少「旅客」就是來讓「貨出去」的水貨客,到香港搶購奶粉、日用品,反讓香港人買不到東西。張秀賢說,光是這種生活上的經驗,「就能讓你對中國觀感很差」。

「如果 10 年前你問我是什麼人,我會跟你說是中國人,但現在絕對不會」張秀賢說,和他歲數相仿的香港年輕人,就是在「中港矛盾」的氣氛下長大,更會讓人思考身份認同。也正是因為看見香港人和中國人不一樣,香港青年才會從「雨傘運動」到反送中運動,反抗一次比一次激烈。

張秀賢:吃過催淚彈讓人成長 將成這一代集體記憶

這次香港反送中運動,抗爭前線沒有「大台」(帶頭的主辦單位),群眾行動具有彈性,也成功引起國際輿論關注。張秀賢認為,這次會有那麼多香港人上街,跟特首林鄭月娥以暴力鎮壓回應民意有很大關係。對於港警使用「布袋彈」、催淚瓦斯鎮壓群眾,張秀賢批評「這是不對的!」,但他也認為,「吃過催淚彈會讓人成長」,港府的暴力鎮壓,反而讓港人的抗爭意志更加凝聚,也將成為這一代青年的集體記憶。

對於曾發起「佔中」行動的張秀賢來說,反送中運動裡社運組織間的良好默契,跟過去的大規模抗爭運動都相當地不同,「這是一波新的運動」。

張秀賢指出,在抗議基本法 23 條、雨傘運動這兩場抗爭中,都有公民團體、政治明星在領頭,但這一次群眾行動多是透過網路串連,沒有「大台」。過去因街頭運動策略不同而對立的「武勇派」和「和理非派」(和平理性非暴力),這次更是放下成見,就算沒有開會討論,也能有默契的合作。譬如「609 大遊行」,白天有超過百萬人遊行,純粹上街表達訴求,但當活動在晚間宣布結束後,武勇派才展開試圖佔領立法會的衝撞行動,這種沒經過安排的「有機」模式,是過去沒有發生過的現象。

「我們跟臺灣學習了很多。」張秀賢表示,近期到臺灣演講,不少聽眾都說要跟香港學習,但其實在雨傘運動時,他們跟臺灣學了很多。而過去的抗爭經驗也讓他們認識到長久佔領的壞處,這次變成流動式佔領,在各據點時間都沒佔領超過一天,而且道路一個星期可以佔三次,「我以前從來都沒想過可以這樣做」。

說到港人抗爭技巧的「進化」,張秀賢笑著說,「我從來沒對香港的運動這麼有信心,就算是我自己搞的,也沒這麼有信心過」。

「香港七一遊行」再次有數十萬人走上街頭。(攝影/賴昀)

「香港七一遊行」再次有數十萬人走上街頭。(攝影/賴昀)

要爭取各個社會階層支持 「從每個關節翻中共的牌」

儘管這次香港反送中運動成功獲得國際輿論關注,讓各國政府向香港政府表示關切,對政府帶來更大壓力。但張秀賢提醒,看清對手並設定接下來的戰略目標,是反送中能否擴大戰果,推動香港下階段民主進程的關鍵。

張秀賢指出,「現在我們的所有競爭,都是在跟中共對抗」。他強調,香港沒有「正常」選舉、就算當選立法會議員也可能被 DQ(取消資格),「選舉不能光談政策,這在『正常』國家還可以,但對我們來說,選舉是假的,對抗才是真的」。這場選舉,如果要為香港民主下一步帶來正面意義,他認為,「目標要抓在打趴建制派(親中派),把選舉當成一個議題,去突顯體制的危機」。

香港立法會有特殊的「功能界別」席次,是藉由行業別認定選民資格,各自選出代表該專業領域的議員,共佔35席,為議員總數70席的一半,對左右議事和議案影響重大。要開啟爭取香港民主的全面對抗,張秀賢認為,就不能只有走街頭或者只顧地方選區的選情,還必須連結起功能界別,「要從每個關節去翻中共的牌」。他指出,過去香港民主派靠中產階級起家,但工會、工人、中小企業及各個專業領域的力量,都還沒凝聚足夠,未來應該要加強連結社會各個階層,並且讓「功能界別」的選民知道,如何透過選舉進行反抗。

張秀賢也想告訴同樣面臨中國威脅的臺灣人,「看到香港的狀況,對臺灣應該要有更多想法,不要隨意被主流媒體帶著走,也要想想如何突破同溫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