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語言是抗中最好的疫苗 臺派社團國小英語一週 3 節課本土語言至少要 2 節

發佈時間 2021/12/30 09:10:42
最後更新 2021/12/30 09:11:17

【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本土語言教育已在國小實施 21 年,明(2022)年更將擴大在國、高中實施,臺派社團「台灣教師聯盟」呼籲,政府希望推對 「2030 雙語國家」固然很好,但別忘了本土語言也要「雨露均霑」。前台灣母語教師協會理事長黃修仁呼籲,目前本土語言課程的師資、節數均不足,建議要「語言平等」,英語能一週 3 節,本土語言目前只有 1 節,最少也要增加到一週 2 節,並讓所有學生一起上,也別再只能選擇一種語言。台灣母語教師協會理事張慶豐引述美國《華爾街日報》近期報導,指出中國施壓反倒讓本土語言成為「抗中最好的疫苗」,顯示臺灣對本土語言教育的日漸重視,與此同時也應更重視本土語言教師的權利。

前台灣母語教師協會理事長黃修仁(攝影/廖昱涵)

前台灣母語教師協會理事長黃修仁(攝影/廖昱涵)

「教育是最好的國防!」台灣教師聯盟副理事長潘威佑表示,文化部近幾年積極提升本土教育的發展,希望國家繼續往下做。

但潘威佑認為,本土語言教育和雙語教育要同時並行、找到平衡點。國高中的本土語言教育選修課,有些老師會拿去上升學考試科目,非常令人遺憾。呼籲教育部可以更審慎考量彼此間的權衡得失。

台灣教師聯盟長監事、前校長溫貴琳也提醒,目前政策企圖將英語變成第二官方語言,校園內甚至推動全英語授課課程。但 2030 的雙語國家的政策,和本土語言的教育有所衝突,雙語固然很好,但別忘了本土語言也要雨露均霑。

本土語言教師:一星期僅一堂課,遠遠不足

黃修仁表示,現在國小一星期僅一節課,還要拆開學生,各自學習本土語言,分班上課會造成不公平,變成每個學生只能學一個本土語言、要擇一,阻礙學習權。建議要「語言平等」,像是英語一週 3 節,臺、客語也希望最少增加到一週 2 節,讓所有學生一起上,就不用把學生拆開。

黃修仁說,如果學校有教本土語言,雖然不一定流利,但至少會聽、會講一些,就可以跟不同族群溝通。其實臺語和客語,兩種語言有很多相同之處。而孩子語言學得越多,應變能力也越快,像是歐洲孩童小時候最少學 5 種語言。

台灣教師聯盟副理事長潘威佑(攝影/廖昱涵)

台灣教師聯盟副理事長潘威佑(攝影/廖昱涵)

張慶豐則引述美國《華爾街日報》近期刊出的報導,指出中國施壓反倒助攻,臺灣人用講臺語抗中。對中國的厭惡,以及中國對臺灣種種施壓,剛好助長了臺灣本土語言的復興。報導中,一名三個小孩的媽媽說,她從去年起就和孩子說臺語,因為她認為「母語就是抗中最好的疫苗。」

張慶豐也引述,報導中指出 2020 年有去參加臺語和原住民語檢定考試的人數,已經是 2012年的 3 倍,2020年有 40000 多人參與檢定。他認為,顯示這充分臺灣已經在重視自己的本土語言。

「重視母語時,是不是也要同時重視母語老師?」張慶豐痛批,現在本土語言教師僅被稱作「教育支援人員」,連一聲「老師」都叫不出來,這有被尊重?他也說,現在一堂課鐘點費才 320 元,連「塞牙縫都不夠」。

本土語言師資嚴重不足,成學校擺爛藉口

會後《沃草》也專訪黃修仁,他說目前本土語言教師有國家認證,不論是在職的老師或者是社會人士,只要通過「中高級」以上檢定,就有資格在學校授課。但臨時這麼多學校需要老師,數量是遠遠不夠的。他建議,所有學校要辦教師研習,讓在職老師先認證,再由社會人士認證,去補充不足的教師數。

台灣母語教師協會理事張慶豐(攝影/廖昱涵)

台灣母語教師協會理事張慶豐(攝影/廖昱涵)

不過黃修仁也坦言,在職教師的認證意願其實不高:「現職教師有取得認證是少數,他比較有臺灣心和本土意識,或說他是專任教師不必做班導師」才比較會去考取認證。

黃修仁提及,也因為師資不足,學校只好「不得以」排課給導師,而導師未經本土語言認證,本土語言課自然挪做他用。他說,可以預見未來國高中本土語言教育上路後,也會有這種問題。

「一下子全臺灣都要實施以前沒有、甚至抗拒的課,人員當然不足。」黃修仁感嘆。

本土語言教師保障少、鐘點費逾 20 年未調

雖自稱本土語言教師,其實這群人的正式名稱為「教育支援人員(以下簡稱:教支)」。黃修仁說,正式老師要有大學學歷、教育學程學分、教師證。但「教支」等於是契約工,一年一聘、一節鐘點費 320 元,常常月薪不到三萬,也已 20 年沒調整過,甚至沒有退休機制。

黃修仁說:「要以這個收入養一個家庭真的很拼!」張慶豐也補充,這些本土語言教師現在大多是 50-60 歲的人,他們終有一天也要退休,但完全沒有保障,希望社會重視這個困境。

文化部於今年十月召開「國家語言發展會議」,將提出 4 年國家語言復振中長程計畫,以更多資源共同推動國家語言的復振與發展(圖片取自:文化部)

文化部於今年十月召開「國家語言發展會議」,將提出 4 年國家語言復振中長程計畫,以更多資源共同推動國家語言的復振與發展(圖片取自:文化部)

黃修仁繼續解釋,本土語言教師是一年一聘,可以連聘 2 年,也就是最多 3 年,過了之後就要重聘。他說,隨著教務主任或校長的轉換,也會讓工作變得很不穩定。他分享,有的學校自己教了十幾年,也有 2-3 年一過就招聘別人的,每年就像玩「大風吹」,到暑假就開始準備一波應徵潮。

第一屆本土語言教師「過五關斬六將」終於進入校園

「現在需要大量師資,很多學校或社團會設立培訓班,但遠遠不夠!」黃修仁再度感嘆,一年通過僅幾百人,連個破千都沒有,但其實第一屆本土語言教師曾經有著甄選出 3000 位的榮景。

黃修仁回憶,當初他應試第一屆本土語言教師,堪稱「過五關斬六將」、「比狀元還難考」。要先在地方國小筆試,再進行試教。後來在當時的臺北縣政府,再舉辦一次筆試和試教,最終教育部由檢核。通過之後,還要去師大培訓,最終留下 3000 多個本土語言教師。

即使經過關關考驗,但學校竟然出現反彈。黃修仁說,因為以前沒有本土語言教育,又傳統威權教育本來就排斥本土,有的學校甚至宣稱沒有要聘本土語言教師。尤其當時光有制度卻沒有罰則,更是放任學校自由裁量。

「當初連教師名單都出來了,但學校還是不聘!」黃修仁說,當時是先做過調查,發現仍以不聘本土語言教師的學校為多,後來才由立委在立法院內舉辦公聽會,揭露此問題。教育部爾後強硬發函要求「不聘者懲處」,最終才讓這批本土語言教師順利進入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