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語入侵動搖臺灣認同 就不能忽略華語國家才是中國統戰最大利基

發佈時間 2021/7/7 10:31:59
最後更新 2021/7/8 04:02:31

Ingsing

中年男,英國愛丁堡大學犯罪學與刑事司法碩士,前中央社駐日內瓦特派員,現在從事貿易。經營臉書專頁「世界台」。

如果現在起,臺灣改以日語當做「國語」,臺灣人會不會更親日?

但臺灣長年推動華語為中心的政策,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訓練成華語人,就連所謂台派也大多感覺良好,不覺得有國民因此親中的問題。

若受到質疑,他們最典型的回應是:「美國人也說英語啊!」嗯,這句以乎很有國際觀的話,我以為它最直接的啟示,是臺灣也可以和美國一樣說英語。但說者實際上的意思,無例外,都是臺灣應該和中國一樣說華語。

好奇怪。

繼續做「華語國家」 「兩岸一家親」就是預設值

這些又要臺灣(至少實質)獨立、又要華語國家的人,我稱為「華語台派」。他們覺得臺灣通用華語理所當然,卻往往同時大加取締所謂「中國用語」,聽不得人問候「早上好」,擔憂那會「動搖我們的集體認同」(立法委員賴品妤語)。咦,如果零星的幾個詞就會動搖認同,一整個相通無礙的華語文體系怎能不會?

認知的盲點,在於把「使用華語文」當做既定,且通常無意識,就像人很少想到自己在呼吸空氣。語言當然不是群體認同的唯一要素,沒有人說是,但它從來都是最直接有力的要素之一。假設你就是位華語台派,你會不滿臺灣到今天還有那多人「華頭華腦」、「親中」,連在疫情險峻時刻都還死要中國(祖國/內地/大陸)疫苗;你可以從多方面分析為何如此,但你通常會忘了不該忘的一項背景條件:這就是個華語國家。

史無前例的緊繃認知作戰中,語言認同的戰線若放棄了,其他戰線上就會更吃力。臺灣主體意識隨時都在跟「兩岸一家親」的魔音拉扯,後者的基礎就是「同文同種」的執念。一點點選票的移動,這個華語國家就可以再選出親中的總統和國會。

為什麼國民黨據臺後必禁日語和「方言」?為什麼臺灣近年才弄一點點少得可憐的本土語言教育,統派就跳腳?為什麼中共要在新疆、在香港暴力推普?你以為講什麼語言無所謂,要統你的勢力從來不無所謂,他們分秒不懈推進自己的議程,最高興你保持這麼天真。

小學上課節數 本語華語來對換

如果你很在意守住「臺灣華語」,恰好證明你同意語言對集體認同事關重大。但事實是華語不管冠不冠臺灣兩字,終究要向北京的中央伍看齊,這點請見筆者先前二篇文章:〈I am Taiwanese and I speak...——假如要有臺灣語言認同(上)〉〈評何萬順的「臺灣華語」獨特論〉。本文的重點是提出建設性方案。

怎麼辦?臺灣的華語國家進程還有可能翻轉嗎?這裡提一個溫和漸進的辦法:從某一年開始,小學裡本土語言跟華語的上課節數對換,本土語言一節變六節,華語六節變一節。

這麼溫和,華語台派長年對於「去華語」的各項疑慮,若理性論事,當可化解。當然,中國和統派必激烈抨擊,那就表示這樣做對了。

「華語台派」裡面,把意見條列得較清楚且有代表性的一位,是李筱峰教授。我就針對他的說法來回應。

在《台灣之「國」》一書中(2018年,p.184-185),李筱峰說,應尊重各族群母語,但全國仍需要有一個共通語,而他贊成以華語做共通語,原因有四:一、臺灣是華人國家,今後與中國、新加坡等華人國家的關係應該更加密切。二、要世界走入臺灣,不可能要求外國人學較難且較不普遍的「閩南語」,而不學華語。三、華語在臺灣已流行,新生代幾乎無人不會。四、如果臺灣最大族群福佬人不堅持以自己母語為共通語,可化解族群衝突、安定族群關係、消除外省人的疑慮。

舒適而包容的漸變

首先,「單一共通語」信念本身就是個誇大的迷思。單一共通語雖然通常被近現代國家列為目標,但過程非常緩慢,實現程度不一。如果推行需要50年,那就是說開始推行前跟推行中的50年間都沒有合格的共通語,照他們的邏輯,國家應該早就崩解。何況華語在臺灣,是從本地幾乎沒有人講,硬生生移植來的,至今都還沒達到在100%公共場合唯一使用,也幸好還沒。早期普及度更低,難道社會因此不能運作嗎?

事實是臺灣的各本土語言(包含各原住民族語言、客語及臺語,都有自己的文字書寫系統,以下稱「本語」)在不同地域、場合有不等的流通度,愈常使用,人們也愈學得到,不限血緣族群內,人們也懂得看場合調整。反而是硬推華語做單一共通語,才重傷各本語,華語擁護者再據此主張非講華語不可。在這惡性循環下談「尊重母語」,是自欺欺人。

就算華語是現在臺灣的單一共通語,那麼我們此時開始改變,也不可能你哪天一早起床,共通語就不通了。清醒一點,又沒有人要禁華語!某年度從小學開始,「本華節數對換」,是非常緩慢舒適的改變,沒有人會因此失語,或被逼著速成新語言。

慢慢來,只比等一屆屆本語學童長大再快一點。這會有擴散效果,如果眾人預期未來是本語時代,他們就會把本語當一回事,逐漸學(回)本語,提高本語的使用比例,跟小孩講本語。這也是一項宣示,代表臺灣要培養本語新公民,而非大中華圈成員了。本語將成為「認同語言」,即使華語在相當期間跟程度內仍是「便利語言」,要使用自便,不會被歧視。如果有人連慢慢學習本語都不肯,那是他自己歧視了。

動態的本土共通語

本語有臺語、客語、原住民族語,族群關係怎麼辦?首先要知道,所謂什麼語言屬於什麼血緣族群,只是一種簡化說法,人群交流愈密切就愈難成立,政策上也無法操作。現在小學裡的本土語文課,就是任人擇一修習,不管也不可能管學生家長是什麼「族群」。要今年修這語、明年修那語也行。若以後成為六節課,也是同理,還更有空間鼓勵甚至規定修習二種以上本語,增進多元交流了解。

升學與公部門考試,要配合本語新世代的成長時程,過渡期至少先本語和華語並列選擇。公文書和法典等,先維持華文現狀都沒關係,讓已經啟動改變的社會再慢慢決定怎麼改變它。

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漸漸形成動態的本土共通語,迥異於華語的強行移植,也不需要預先決定單一共通語。是的,很可能臺語會成為最大,這不是目的,但也不是罪過。或許反而要提醒,重新活起來的本語,將產生大量新的混成,脫離特定「族群」的傳統。一種語言使用愈普遍,愈是如此,使用者的接受程度是關鍵。這將是個很熱鬧的過程,政府和民間也有很多工作要做。總之,所有本語的活力都將強過現在,更好過被(必與中國合流的)華語壓死。

很多人會抗議:「華語剩一節怎麼行?學生華語程度會變差!」咦,那你們本來不是說本語一節就夠,甚至不必,在家裡講就行嗎?

華語有用 但非人人必備

當然這裡不是為了打臉或報復。說真的,臺灣每個人華語那麼會要幹嘛?這就觸及李筱峰擁護華語的第一個理由。臺灣是華人國家?對照他從政治、歷史、地理角度認真拆解「中國」概念(見同書p.70起),卻對「華人」不加分析,直接套臺灣人頭上,實令人錯愕。華人是什麼?今日普遍認知的要件之一,就是使用華語文的,所以「華人世界」跟「華文世界」基本重疊。因為說華語所以是華人,還得因為是華人所以說華語?當臺灣人渴望活出主體性,何苦自陷這種套套邏輯?不做「華人國家」行不行?

臺灣跟中國的關係應該再更密切?不會吧。近年來台商和各國企業撤出中國才是趨勢,新冷戰形成,臺灣該站哪一邊很清楚。當然我們跟中國仍會保持相當的經濟和文化往來,政治上更須十分關注,但這不是「每一個國民」要做的事!更不是設定「國語」的理由!就算明天各級學校取消華語必修,臺灣也永遠不會缺華語人才。現行華語教育所做的,遠遠超過那些實用功能,它是用臺灣人稅金,全面把國民培養成華語認同者、中國媒體受眾,把臺灣鎖在大中華圈裡,把「統一」選項持久保留在檯面上!

李筱峰舉的第二跟第四點,都衝著臺語來,可放一起談。擁護華語,半數理由是為了防堵他所稱的「閩南語」,一點都不意外。我在論「包容政治」的兩篇文章中,分析了這種心態的起源。簡單說,從臺灣民主化之初,一方面統派炒作外省人危機感,另方面就連本土進步人士也基於非理性的心理需求,脫離現實,從西方抄襲最大族群原罪觀。以致30多年來的族群與語言政策,都旨在壓制根本不存在的「福佬沙文」。

台派自虐 順統派的意

李筱峰既知「臺灣獨立,外省人就不可以講國語」是「惡意宣傳」,為何不直接駁斥這個惡意宣傳,談清楚不可能禁華語,反倒要求被迫害的本語甘於邊緣化,繼續承認唯一通用華語,好讓「外省人」安心?外省人也在改變,樂意學本語者多的是(心態比自卑的「本省人」開放得多)。該做的是提供環境與機會,鼓勵覺醒的人,豈是為了取悅永遠無法取悅的頑固派,把錯的一直當成對的?

華語台派總是把臺語當假想敵,剛好顯露他們認定臺語是唯一有潛力成為共通語的本土語言。否則,為何他們從不討論四縣客語或阿美語的共通語可能性,排除臺語即等同必用華語?冒出頭的就打下去,這工作現在不用國民黨來了,台派自虐就可。

可笑又可悲,在華語台派貧弱的想像中,共通語的轉換,就只有國民黨當初惡霸的那一套。他們覺得主張去華語的人,鐵定是要用同一套來硬推臺語,搞沙文主義、撕裂族群。原來他們對30多年的民主化與本土化根本沒信心,不相信事情可以更成熟妥當地處理,也不想理解,就直接貼標籤。他們竟然相信華語社會能比本語社會包容少歧視,完全無視歷史與現實;走上統派指定的道路,還陶醉在跟上白左了的扭曲自滿中。

至於所謂因為外國人學臺語難學,所以臺灣應通用華語,又是輕重緩急搞不清楚。外國人易不易學,不是臺灣人要怎麼定位自己的理由,OK?人家喜歡又有需要自然就會學。何況臺灣人的英語終究要變強的,對外對內都要用得上。別再死守華語圈一角,為中國代訓國際宣傳受眾還沾沾自喜了!

臺灣至今緊抓華語,理由總離不開蹭中國崛起、蹭世界華語文市場,這恰好可以戳破「臺灣華語獨特」的自爽。臺灣的華語只能跟中國走近,走遠了還蹭屁?蹭到哪天改用簡體字了也算水到渠成。

看看日前立陶宛捐贈疫苗,我國蔡英文總統臉書發文致謝,還曉得用母語人口300萬的立陶宛文,臺灣人自己難道沒想到什麼?不然怎不用俄文致謝就好?

臺灣本語是民主自由防線

回到李筱峰的第三點理由,謂華語人人都會。那就是國家特地訓練出來的啊,又不是出娘胎就會!我所提的溫和漸進方式,應該足夠回答這個問題了。

臺灣納入華語圈,積極目的說穿了就是大一統。華語台派擁護華語,通常不至於像統派那樣全心熱烈,有時只是太宿命,習慣了,那就這樣吧。他們的措辭,通常是臺灣「可以」使用華語做共通語,而非「應該」、「一定要」。不過他們的「可以」並沒有其他選項,講白就是非華語不可。所以本文這樣描述他們的主張,直截了當,並未冤枉。

重點是要不要擺脫宿命。請務必了解,以臺灣本土語言做共通語,不是要推行族群國族主義,也不是要以語言本身作為集體意識的實現。語言選擇看似與政治社會制度無關,但在臺灣這麼特殊的局勢下,透過本語來加強集體認同,正是為民主自由生活方式部署一道有力防線。

任何語言都負載有文化歷史意義,在臺灣,華語本是國民黨殖民體制的一環,從來不曾是包容平等的(想想各種口音的文化地位吧,到現在),如今更是中國擴張的武器。觀諸中共的野心,你只是用慣了、以為「只是溝通工具」的華語,其實是世界上最不中立的語言,更沒有什麼比推行華語更「泛政治化」的了。臺灣就算用英語,都比用華語正當。但英語仍缺乏在地基礎,終究有難以填補的認同空缺。臺灣最好同時推行本語與英語,逐步去掉既不本土又不國際的華語。要說減輕學子負擔,這也才是正途。

當然,即使本文所提這麼溫和的方案,在華語慣性如此強大的社會,政策上要實現仍不知何年何月。但改變不用等到那一天,當人們認真思考臺灣不做「華語國家」的可能和出路時,改變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