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草】記者朱乃瑩報導
促成藍白合的前總統馬英九又成為媒體焦點,他今年訪問美國時宣稱兩岸不是兩個國家,引起台灣民意反彈,無獨有偶,民眾黨原本預計提名的中配徐春鶯,也不斷宣稱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而中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則強調當選後要重新承認九二共識。國際法專家、台大法律系教授姜皇池分析,1960 年代「中華民國」政府不斷宣稱自己「代表全中國」,外界也因而不可能承認台灣是獨立國家,但 1990 年代開始,李登輝的「兩國論」、陳水扁「一邊一國」到蔡英文的「四個堅持」,似乎都是台灣在告訴國際社會,我們是主權獨立國家。他強調,台灣絕不能再走回「一個中國」或「九二共識」等中國設定的方向,否則台灣注定被當作中國內政問題「關門打狗」。

台大法律系教授姜皇池(持麥克風者,攝影/朱乃瑩)
台大法律系教授姜皇池本(11)月 8 日出席台灣公共策益等團體策劃的的「週三青年日」系列講座,主持人為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與談人有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台灣守護民主平台理事宋承恩、民進黨台北市議員趙怡翔、台灣基進內湖南港立委參選人吳欣岱。
「為何台灣明明符合主權國家的四個要件(領土、人民、政府、主權),國際法社群仍不認為台灣是國家?」姜皇池回顧,1980 年代的國際法巨擘 James Crawford 曾提出,「一個政府僅可能被承認為他所宣稱的地位」,既然 1960 年代以降的「中華民國」宣稱其「代表全中國」,也從未宣布自己是獨立(於中國的)國家,外界也就不可能承認其所統治的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
「從 1990 年代開始的一系列行為,似乎都在告訴國際社會,台灣說自己是主權獨立國家!」姜皇池歷數,1996 年總統與國會直選,新選出的國會代表均來自台灣,不再宣稱自己代表全中國,且相繼擔任總統的李登輝「兩國論」、陳水扁「台灣中國一邊一國」,都讓情況有所改變。
接著是 2007 年陳水扁推動以台灣之名加入聯合國,雖然申請案並未成功,但由於聯合國會員必須是「國家」,因此「國際法學者會說,這已近乎『獨立宣言』。」但他也補充說,從科索沃申請入聯案來看,國際法社群認為由行政部門發動的獨立宣言代表性不足,因此對陳水扁政府 2007 年的宣示,也沒有賦予太高的法律價值。
但 2021 年蔡英文政府提出「四個堅持」,明確堅持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堅持主權不容侵犯,強調台灣現狀就是跟中國不同的國家,立場已經非常清楚,法律上也很充分,「無待再發布獨立宣言。」
姜皇池:台灣不宣布獨立,反能被當成獨立國家支持
他認為,目前大部分國際社會成員仍不認為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原因不在法律而在政治,且似乎所有國家都在說,如果今天因為台灣發布獨立宣言而引發戰爭,就不會獲得支持;但反過來說,如果我們宣稱是國家但沒有發布獨立宣言,各國都不會反對,且當台灣受到攻擊時,各國來幫助也沒有法律上的阻礙。
「我們必須明確告訴國際社會,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姜皇池強調,台灣不能再走回「一個中國」或「九二共識」等中國設定的方向,否則注定被當作中國內政問題「關門打狗」。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持麥克風者,攝影/朱乃瑩)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則說,國際社會即便顧慮中國而不願承認台灣主權國家地位,卻常常不經意露出(承認台灣的)蛛絲馬跡,例如川普政府的印太戰略「夥伴國家」中列入台灣;拜登就任時國防部更在官網解釋「台灣從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美國將台灣與烏克蘭並列為「外國軍事援助(對象)」等。而在英國國會的印太戰略報告上,更直言「台灣已是獨立國家,只是缺乏國際承認。」
宋承恩籲做「對的選擇」:中華民國體制仍有諸多尷尬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理事宋承恩分析,所謂「維持現狀」有不同語境,例如馬英九認知的「現狀」就與蔡英文的現狀完全不同,但目前國際已普遍接受,和平獨立自主的台灣就是現狀,這是近年最大的成就。他悲嘆,「即便我們獨派反對民進黨的『中華民國台灣』,但我們的聲音已經不重要。」
宋承恩說,維持「中華民國」體制仍會出現許多尷尬情境,例如國家何時誕生、是否與中國有區別,以及聯合國大會 2758 號決議處理了中國代表權,但現在問題變成台灣要增加一個新的國家席位,這都是(國際上)不方便明說的事實。
他接著說,競爭中國代表權失利就退出聯合國、在國際奧會拒絕「Taiwan」、「Formosa」的名稱,卻歡天喜地被叫「Chinese Taipei」,過去台灣在許多關鍵時刻都做出錯的選擇。他語帶悲觀地總結,台灣地位不是我們在國內做任何努力就可以最終解決,而只能靠地緣政治的大變動,但我們必須一點一滴累積資本、持續發聲提醒「中華民國體制」存在的問題,才能在「憲法時刻」來臨時,做出對的選擇。

台灣守護民主平台理事宋承恩(持麥克風者,攝影/朱乃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