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團體青平台舉辦「街頭公民實習營」營隊,昨(12)日邀請跨黨派的四位立委一起與營隊學員分享自己過去參與街頭社運的經驗,以及回應營隊學員對包括憲改在內的許多政治議題的看法。參與多次社運的民進黨立委賴品妤坦言「大部分的社會運動,10 件有 9 件沒達成訴求」不過她仍說,「每個位子都要有人在那邊做事,我從來不預設我參加的運動成功或失敗」,認為無論是在體制內外,戰鬥位置都很重要,信念和價值觀仍和過去相同,只是做事方法不一樣,仍會致力於跟在不同位子上的人整合,達成目標。她也重申自己對「18 歲公民權」的支持,但指出下修投票權年齡門檻需進行修憲,在實務上很難執行,因為超高的修憲門檻,也很難一次只修一個議題。台灣基進立委陳柏惟則說,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快樂,但台灣目前的問題是「有政府沒國家」,每四年一次的總統大選「那不是選總統,是選國家」,即使想要透過教育去改變國族認同混亂的現況,「都還有一群人把我們拉著」,很多人一直希望台灣變中國,所以熱愛台灣這片土地的人更要打拼。
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對於死刑,絕對持保留態度
青平台邀請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民進黨立委賴品妤、台灣基進立委陳柏惟、台灣民眾黨立委賴香伶與營隊學員對談,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首先分享,自己是在高中看了電影《以父之名》,片中英國女律師為被冤枉的人奔走,讓他對律師職業心生嚮往,後來完成在德國的學業回到台灣後,投入了「關廠工人案」的訴訟官司,在過程中見證「台灣社會有很多人,為了另外一些人,一直在努力」的過程,深受感動,而後接連投入洪仲丘案、投身政治。
營隊學員詢問邱顯智對於「憲法是否應保障生命權和生命自主選擇權?」以及對於死刑的看法,邱顯智表示自己最近才去探望被很多民團認為是冤錯案的死刑犯、已經被關押在台北看守所長達 30多年的邱和順,並指出自己對於死刑,絕對持保留態度。邱顯智舉例,曾經有自己幫忙打平反官司的受刑人,在官司還在進行的時候就被法務部執行死刑,執行死刑的當天還是邱顯智的生日,另外像是著名的江國慶案,最後雖然再審獲判無罪,但是江國慶已經被執行死刑。邱顯智嘆,「死刑重點在這地方,人死不能復生」,並指出德國《基本法》裡就直接規定,沒有死刑。
民進黨立委賴品妤:進入體制,信念和價值觀仍未改變
民進黨立委賴品妤則分享自己從高中畢業的時候開始接觸社運,第一次參與的是北市府強拆文林苑王家的抗爭,震撼經歷被警察從現場抬走、載到很遠的地方,向媽媽訴說這段經歷時,媽媽卻告訴她,「他們(警察)從1992年就這樣子」。賴品妤坦言,「大部分的社會運動,10 件有 9 件沒達成訴求,都失敗了」,她自己後來接連參與的反媒體壟斷、反服貿運動,是很少數能達成訴求的社運,不過賴品妤仍認為,「每個位子都要有人在那邊做事,我從來不預設我參加的運動成功或失敗,我們在那個位子就好好做,做好這件事」,在擔任立委、進入體制內之後,賴品妤表示,無論是在體制外還是體制內,戰鬥位置都很重要,信念和價值觀仍和過去是一樣的,只是做事方法不一樣,仍會致力於跟在不同位子上的人整合,達成目標。
青平台營隊學員對賴品妤提出的問題則是「是否支持下修不分區立委門檻」,以及是否支持下修投票權年齡門檻的「18 歲公民權」,賴品妤回應,自己長期支持下修不分區門檻,至於要下修到多少應該交給社會討論。以目前制度來說,取得 5% 政黨票的政黨才可獲得不分區席次分配、取得 3% 政黨票可獲得政黨補助款,賴品妤認為,補助款的門檻「最好降到 2.5%」。另外,因為總統蔡英文在 2020 選舉獲得的選票比對手韓國瑜多出非常多,因此許多人認為民進黨「大勝」,但是賴品妤表示自己不支持這樣的說法,認為這樣的說法「很危險」,因為「這不是現實,民進黨不分區就是選爛了」,指出民進黨也必須反省,是不是提出的不分區名單讓人民不滿意?
賴品妤說,小黨能進入國會良性競爭,不會是壞事,而且以上次選舉結果來說,去除兩大黨,所有小黨拿到的政黨票大約 32% 左右,也不是很低的比例,最後卻只有時代力量和台灣民眾黨通過門檻、進入立院,因此自己支持不分區門檻調降,另外賴品妤也認為立委席次應該調整,以目前 113 席立委,需要管理台灣大小事務「真的不夠」,她指出,以土地面積和人口數來說,台灣是中型國家,換算人口數對應代議士人數,應該 160 席立委才夠。另外,賴品妤也重申自己一直支持「18 歲公民權」,不過她提醒,下修投票權年齡門檻需進行修憲,在實務上很難,因為修憲門檻很高,「很難一次只修一個議題」,在過去討論時中國國民黨還打算包裹「不在籍投票」所以談不攏,現在也可能會有很多人想要趁機「加蔥」。但賴品妤表示,支持這一議題的人應該負起更多責任,去說服其他在野黨,甚至是自己黨內的委員,承諾自己會努力進行遊說。
台灣基進立委陳柏惟:不管遇到什麼挫折,每一位年輕人都不要對政治失望
台灣基進立委陳柏惟則說,自己其實沒有社運經驗,「我只是討厭韓國瑜而已」,在反服貿運動時自己人在中國,其實當時的自己會是受益者,但他認為「世界上有些事不能用金錢衡量,而是你活得開不開心、別人怎麼看你」,他看到新聞畫面,開始懷疑「為什麼政府官員講的話跟我看到的不一樣」 ,並開始思考「政府存在的目的是什麼」,後來聽北歐朋友說,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民快樂而已。對內,政府有權力把稅金統合管理;對外,政府擁有主體性,可以向國際發聲,一個國家裡面可能有不一樣的族群,但這些人們都希望這片土地變好、人民快樂,所以產生政府。陳柏惟說,自己決定投身政治,因為希望大家可以「選到一個像自己的人」,一個像是「在你身邊講幹話的朋友,但希望讓你們過得更好」的候選人,為民主國家帶來改變,他也呼籲,「將來不管遇到什麼挫折、不管發生什麼事情,在座每一位年輕人都不要對政治失望」,也許會覺得自己支持的候選人選上之後,跟選前講的都不一樣,但就因為這種事的發生,才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進入政治,為國家帶來不一樣。
而對於營隊學員提問的憲法改革議題,陳柏惟直言,修憲最大的困難,就是 2004 年第七次修憲所訂下的超高修憲門檻,未來在立法院的修憲委員會一定會討論,但會不會走到希望的方向還無法確定,並表示在討論憲法時,無論是制憲還是修憲、或是用其他方式讓憲法變得適合台灣,台灣基進一定都支持。他也指出,憲法第一個問題就是國號叫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中國,英文就是 Republic of China,「中文不能解釋的,就用英文去講,對很多事情都會有新的想法」。他嘆,台灣的問題是「有政府沒國家」,每四年一次的總統大選「那不是選總統,是選國家」,即使想要透過教育去改變國族認同混亂的現況,「都還有一群人把我們拉著」。他舉例,「為什麼說太陽下山?在台灣看到的都是下海」、「長江滾滾向東流?在台灣看到的都是向西流」,這樣的論述缺乏台灣主體性,很多人一直希望台灣變中國,所以熱愛台灣這片土地的人更要打拼。
台灣民眾黨立委賴香伶:社運不是選擇,是在大時代下迎向它
長期從事工運的台灣民眾黨立委賴香伶則分享自己長期是社運工作者,並以政府從西元 1999 年開始實施的失業給付來舉例,指出像這類對人民的保障,都不會單單只是立法之後執行而來的,也更不會是中國國民黨立委「心存慈悲」的結果,而是有很大脈絡來自解嚴後的勞工運動,失業給付就是關廠工人案抗爭的戰果。賴香伶說,社運不是選擇,是在大時代下,有人迎向它、挑戰它,改變它或是被它改變。
面對營隊學員提問「是否同意促轉會成為常設獨立機構?」賴香伶回應「社會工程比它要不要成為獨立機關更重要」,她認為處理轉型正義問題的機構層級應該不只是現在促轉會的層級,應該到更高,若能成為獨立機構是最好,但是不能只是到部會層級,否則就跟現況是差不多的狀態,另外她認為促轉會委員會的組成應該要用像 i-Voting 的方式選出,具有足夠的社會共識才能變成社會轉型有效機制,「不然在效益上不足以擔負轉型正義這件事」,至於是否贊成促轉會成為常設機構,賴香伶說,促轉會是常設還是長期計畫,要看大家的目標,「不然我不認為有一個常設性的終結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