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能源政策錯誤?核三便宜又減碳?能源專家破解 8 大核電綠電常見迷思
【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本週六 8 月 23 日即將舉行重啟核三公投。許多人總是愛說「台灣能源政策錯誤」才導致台電虧損、光電風電等再生能源問題多不可靠、必須使用核電、重啟核三。台灣目前的能源政策真的錯了嗎?再生能源真的有這麼不堪嗎?核電真的是國際趨勢?《沃草》專訪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委員、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以及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破解目前有關台灣能源政策、發展再生能源、重啟核三流傳的各種迷思。

「錯誤能源政策」讓台電虧損?
趙家緯指出,台電多次澄清,就算電力結構回到 2016 年、核能佔比 14% 以上水準來講,在國際能源價格的成本調整之下,台電依然是要漲電價,才有辦法彌平這幾年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所造成的成本飆漲。
趙家緯表示,2025 年這一次的發電成本的增加,的確和達成能源轉型目標是比較有關係的。因為今年度會大幅度以天然氣去減少燃煤,但這個成本的增加是在 2020 年之前就已經預估到。所以主要改變的原因,真的不是核能佔比下降,比較是因為要用天然氣去取代燃煤、減少空污。
這幾年雖然電價有調漲,但趙家緯認為 2025 年上半年一度電大概是 3.57 塊,比 2014 年的 3.07 塊,調幅雖超過 10%。但如果和這 10 年間其他的物價的飆漲相比,他認為電價的 10% 的差距,並不是那麼顯著。
更重要的是,趙家緯指出 2025 年平均電價的 3.57 塊,結構上已經和 10 年前很不一樣。2014 年的電價結構,是以民生用電補貼工業用電,可以視作台電只賺巷口咖啡店的錢、拿來補助台積電。然而從 2023 年起,工商用電、用電大戶的電價已經調整成比一般民生用電高。他認為整個電力結構已經很不一樣,把電價單純歸因給核電除役,並不公平。
核電很便宜?
趙家緯指出,當核電廠要延役的時候,成本就不會是所謂擁核方所宣稱的 1-2 元,如此便宜。他說,延役必須有各式各樣的安全設備升級,還是要有一些新的資本投資。再加上過去完全低估的核廢料所隱含的成本。
趙家緯說明,核三公投若通過、也硬是延役,最快也要到 2030 年可能才可以開始重啟發電,到時成本至少是 3 元左右。這比燃煤、化石燃料的成本還高,而現在陸域風力發電成本一度電只剩 2 塊多,目前也已經有太陽光電成本降到 3.8 元這樣的水準,2030 年時核電的成本應該不會比再生能源便宜。
至於有人質疑,離岸風力的電價可能還是會比核電貴,但趙家緯指出,像是台積電等有綠能承諾的大企業,已經直接簽約買掉離岸風力發電的電,就算比較貴,也非民生電力需要擔心的。
再生能源無法達標?
趙家緯指出,再生能源預計無法達到今年設定的 20% 目標,可能只有 15%,這的確是一個落後。但他認為支持核能方也忽略自己的歷史,2018 年「以核養綠」公投的時候,當時他們很喜歡引述外媒《彭博》的報導,宣稱「台灣在生能源只能達到 10%」作為打點。甚至是前中國國民黨籍總統馬英九時代的能源政委梁啟源,任內所做的能源規劃,2025 年再生能源佔比也是只有 10% 而已,甚至在馬政府時代的規劃,2025 年燃煤的占比都還有 45% 以上。他說,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的確不如規劃,但都已經突破當初唱衰者所設定的目標。
「能源政策沒有達標,不代表沒有效果!」趙家緯說,沒有達到 20% 的目標,當然覺得很可惜,但目前的進度都都相較啟動能源轉型政策之前進步許多。像是台灣光電的裝置量,目前全世界大概排名第 17 名,我們自己是光電設備製造大國,過去卻一直不用,但過去 8-9 年的時間,就擠進全球 20 大光電使用國,甚至可以提供企業綠電需求。另外,離岸風力台灣目前裝置量,也是全世界第 5 大、亞洲第 2 大國,僅次於中國,也是亞洲重要的離岸風電市場。
崔愫欣認為,再生能源發展慢一點,其實不見得是壞事。她指出,一個新的能源產業,必定有環境等等的新爭議產生。她認為,就讓再生能源釐清爭議,進而修補制度漏洞、健全投資和選址的法規,才能讓能源轉型政策有更好的發展,即使慢一點也是應該的。
崔愫欣指出,還是可以給再生能源應有的鞭策,但不用去汙名化說沒有用、不可能達成,這是不合理的。其實在國際上,再生能源的發電量,早就已經超過核能了,台灣未來也會遵循這樣的國際趨勢發展下去。
光電弊案頻傳?
趙家緯遺憾表示,近年爆發不少光電發展弊案,包括「大樹案」等等。然而,他也提醒,必須檢視弊案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到底是因為土地開發?還是因為光電本身?他認為,牽涉到土地開,就算是別種開發案,都很容易出現利益糾葛。
趙家緯指出,過去 9 年間,為了防止光電弊案發生,法規也不停滾動修正。像是原本 2016 年提到的光電目標,有超過 8 成以上都是要放在埤塘、農業區等地面式光電。但在各種土地糾紛、農地流失、破壞地景等疑慮下,目前光電目標也調整為屋頂型光電,或者轉成漁電共生。
至於光電不用環評的批評,趙家緯說,目前推行的「漁電共生」下,也有簡易的「社會檢核」制度,已經先把環境敏感區都排除,也還是必須在能源署主管機關裡面跑審核程序,避免地面型光電的衝擊。今年也針對屋頂型光電提出「光電資訊揭露平台」,類似於住宅實價登錄一樣,公布合理的租金範圍。
根據台灣能源永續基金會的民調顯示,趙家緯指出,能源的選擇偏好,與政黨意識大有關係:泛綠有將近 7 成的人認為光電是適合台灣的,但藍白的支持者只有不到 3 成支持光電。尤其,再生能源議題與政黨傾向的連結,更是讓光電議題成為每次選舉中,獲得最多關注的能源議題。尤其,在上次 2024 總統大選中,最受關注的能源資訊竟是中國國民黨籍總統候選人侯友宜所宣稱的「光電會造成熱島效應」假訊息。
趙家緯說,這樣的心理因素,導致台灣社會對光電等再生能源的信心大規模降低,但其實再生能源的問題都是還有在解決。
再生能源看天吃飯,不像核能可以穩定輸出?
趙家緯澄清,其實所有的發電形態都會看天吃飯。像是核能,最近法國核電廠就因為歐洲熱浪的關係沒有辦法降溫,導致核電廠都必須停機。
趙家緯指出,核三廠再過去 9 年裡面有 3 次因為颱風來襲,必須預防性停機。他笑說,有趣的是宣稱說再生能源面對颱風很脆弱、核電都沒事,但事實上核電早就先停機了。他說,核電一停機要 2-3 天才有辦法重新發電,這樣預防性的停機所造成的發電能力的損失,其實比這次丹娜絲受損的 0.4% 光電板影響幅度更大。
趙家緯也認為「穩定」與否,都是要經過比較。這次風災,很多報導只聚焦於再生能源受損,卻忽略再生能源這一次在災區發揮的正面功效,像是災區藉由光電搭配儲能設施形成防災電網,取代傳統的柴油發電機,提供災區基本的緊急用電,應對「孤島」的情況。而 10 年後可能都看不到可以發展出什麼小型核能機組,前進災區做任何的因應作為。
趙家緯說,再生能源的確有「變動性」,但這個變動性可以藉由天氣預報精準預測,太陽什麼時候升起、知道什麼時候有風都是可預測,就更方便管理並調度。特別台灣目前的儲能系統的導入,比原訂目標還快。趙家緯認為,並不需要過度擔心所謂「光電不穩定」的情況。
光電風電也會污染環境?
崔愫欣認為,再生能源所造成汙染,比較多是景觀上,或是太陽能板的回收問題。但令她納悶的是,其實太陽能板跟我們人人都在使用的電視、手機的液晶面板,都是同樣的東西。但大家在生產這些科技產品時,為何卻沒有賦予像再生能源這樣的汙名?
崔愫欣說,這些太陽能的矽晶面板,確實有回收問題,但跟核廢料的危害相比,絕對差很多。核廢料被稱為「工業文明以來最毒的汙染」,廢料塑膠造成的影響大概就是百年,而核廢料卻能影響到百萬年。目前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必須跟人類生活圈隔絕萬年以上,但沒有其他的工業廢棄物需要到這樣嚴格的程度,兩者的污染真的很難相提並論。
崔愫欣指出,目前全世界只有芬蘭有唯一的一座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原定於今年完工,但由於技術問題,預計再延至明年。她說,之前美國在 Yucca Mountain 的原住民徵收地預計蓋最終場所,但由於開挖後發現有地下水,就算挖到一半也只能作罷。
芬蘭因為地質穩定,找到一個 18 萬年沒有錯動、沒有斷層的岩盤。但開挖岩盤的工程技術也很高,恐怕比雪隧還困難,工程期要花上 20 年。崔愫欣從芬蘭的經驗看來,核廢料的最終處置場在工程和選址上,都是一大難題。
歐盟認證核電是綠能?
崔愫欣強調,現在大家會爭議「核電是綠能」,主要是因為歐盟在前兩年的決議。然而,那個決議其實不是要定義哪個能源是綠能,而是哪些能源可以作為綠色金融投資的標的。
崔愫欣指出,之前歐盟拒絕再投資化石或核能,但後來保守派勢力抬頭,還是想要把這些核能,或者是他們認為可以是低碳能源,也拉進綠色金融也來投資。事實上歐盟的決議,不是只有核能納入綠能投資,更包含天然氣,兩個是同時通過的同一份決議。
崔愫欣質疑,擁核方會告訴你「歐盟認證核能是綠能」,但卻不告訴大家同份決議也說「歐盟認證天然氣是綠能」,大家會相信嗎?
「這是一個政治的決議!」崔愫欣指出,因為在歐盟裡德國堅持廢核、法國要核能,兩國就在裡面角力。所以法國要求列核能做綠色金融投資,這樣子自己核電才拿得到補貼跟投資。但反核的德國就說,就提議要放入天然氣,所以雙方就把自己想要的東西,通通丟到這個決議裡。
崔愫欣笑說,就跟我們現在的立法院一樣,出來一個四不像的決議,其實核能、天然氣兩個都可以拿到綠色金融投資。她說,這不是一個科學的驗證,只是一個歐盟的政治決議項目而已。
崔愫欣也指出,也不是說所有天然氣跟所有核能,都能當作綠色金融投資,於是就有了必須有低階最終處置場、3.5 代以上新機型、高階和核廢料計畫等規範。她說,就算依照歐盟決議,台灣的核三也完全不符合要求。
核電低碳排能幫助減碳?
趙家緯說,在談減碳的時候,核能確實被當成是減碳的選項之一。但在國際「氣候變遷專家委員會」就分析,就算是核能可以當成減碳的選項,但貢獻度仍遠遠不及於風力和太陽能。他說,有些國家真的要繼續推動核能,但擁核方沒說的,其實這些國家都是更積極推動再生能源。
趙家緯指出,目前 Apple、Google、台積電等科技業都加入的再生能源百分百「RE100」倡議,絕對沒有包含核能包括在裡面。至於童子賢提倡的「CFE 無碳能源供應協議」,趙家緯說聯合國確實有在推動,但響應的企業以電力業為主,真正的用電大戶,還是比較多參與 RE100 。
「我覺得很可惜的是,這些綠電需求者都沒有出來講話!」趙家緯指出,像是台積電、友達這些有參與綠電承諾的業者,根據估算在 2030 年再生能源需求大概是 700 億度。而目前官方設定的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到,到 2030 年大概有 900-1000 億度,還能滿足業者的綠電需求。
然而,趙家緯指出,過往台灣的經驗都顯示,核能的推動跟再生能源的推動,會有很明確的排擠效應。像是今年初的總預算審查,起初約有 20-30 個國民黨立委提案,指出因為政府推非核家園要砍掉綠電預算。核三公投如果通過,勢必會讓台灣更加缺乏再生能源,就會讓台積電這些企業在 2030 年取得再生能源更為困難,影響到他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