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要重啟核三!童子賢主張新北核二也應重啟
【沃草】記者何宇軒報導
「重啟核三」公投案即將在本週六( 8 月 23 日)舉行,中央選舉委員會在 15 日晚間,舉辦第 5 場意見發表會,由和碩集團董事長童子賢擔任正方代表,反方代表則由民進黨立委莊瑞雄擔任。由於童子賢主張,不只核三,位於新北市的核二廠也應該重啟,對照日前第 4 場發表會中,正方代表、表態參選新北市長的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認為核二無法重啟,挺核人士的論點顯然出現矛盾。
本次正反雙方代表的身分,成為外界矚目焦點。莊瑞雄現為民進黨不分區立委, 2015 年到 2020 年則曾在屏東第三選區(範圍包括核三所在地恆春鎮)擔任區域立委。在民眾黨立委張啟楷當初提出核三重啟公投案時,兩人即多次在立法院內發生口角,莊瑞雄認為公投案對屏東人不公平。童子賢則在總統府下的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擔任副召集人,但由於童子賢有多次倡導核能的言論,也讓外界關注,賴清德政府是否會在「非核家園」政策轉彎。

童子賢稱因地球暖化挺核 環團:核電不是救世主
發表會當天,莊瑞雄攜帶象徵核廢料的鐵桶道具到現場,呼籲民眾在投下公投票時,必須考慮如何解決安全及核廢料問題。他指出,屏東已經為了台灣奉獻 40 年,核三廠早年在威權時代興建,更是全球唯一把核電廠蓋在國家公園內的例子。核三重啟公投提案倉促成案,社會無法充分討論利弊,又充滿著政治的考量。
莊瑞雄說,萬一重啟核三,接著恐怕就是核二,一旦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未來將面對更多核電威脅。「新北、台北的民眾受得了嗎」,不要家住得遠遠的,就看不見危險,「屏東是我的故鄉,我不容許你們侵犯。」
童子賢則指出,自己過去反核,如今改變立場是因為地球暖化,他在發表會中批評反核人士不面對空汙、發展綠能也只是為了反對核電。他也提到,若要因應全球暖化的危機,台灣可以透過核二、核三,幫忙降低碳排放。
事實上,童子賢過去也曾主張,應讓核二與核三延役,才能幫忙台灣達成穩定供電、不排碳,淨零碳排的目標。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回應,童子賢身為排碳耗電大戶的產業老闆,卻指責環保團體以及推動節能減碳的市民。台灣要減碳,就需要工業、交通各方面降低碳排量,而不是把核電捧為救世主。而童子賢認為不只要核三,連核二廠也要重啟,與黃國昌說核一、核二無法重啟的說法不同,正方立場顯然有矛盾。對於童子賢關於減碳、成本、核廢、綠能的說法,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也整理了多項事實查核加以反駁。
例如在綠能方面,童子賢指出,過去 9 年政府努力發展綠能,但是台灣碳排、「發電碳含量」越來越高。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回應,台灣因反核而碳排增加的說法,毫無依據且與事實不符。自 2018 年起,台灣三座核電廠陸續除役期間,除 2021 年受疫情影響短暫反彈外,溫室氣體排放整體呈穩定下降趨勢,並未因反核而惡化。
在國際情勢方面,童子賢提到,2023 年 COP28 氣候變遷會議,22 個主要工業國家領袖共同呼籲全球在 2050 年之前讓核電再增加,以滿足對抗地球暖化的需要。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回應,相關內容僅是 22 國簽署的政治宣言,並非 COP28 正式決議,更不是全體協商共識,並不具法律拘束力。
非核家園落後國際潮流?環團:歐盟也轉向再生能源
在歐盟的動向方面,童子賢認為,非核家園是落後國際潮流的過時保守思維。在 2024 年,歐盟 27 個國家核能發電佔 23.6%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回應,以長期趨勢看來,近 10 年來佔比是下降的,而且歐盟核電機組平均年齡約 40 年、且多數既有機組將在 2040 年前後關閉,到時佔比仍會持續下降。事實上,歐盟將在 2040 年前逐步淘汰核能,轉向再生能源與節能,而不是逆勢加碼老舊核電。
對於日本福島核災,童子賢提到:日本曾經在 2015 年關閉所有核廠,但是幾年後面對綠能發展緩慢,又重新承認核能的重要性。日本前首相岸田文雄宣布要在 2030 年回到 22% 的核電、接任的日本首相石破茂也宣布,要用最大的限度來使用核能。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表示,日本延役老舊機組或新建機組皆具高度不確定性,加上又有地方反對、地震風險、活斷層爭議等現實障礙。因此,日本核電占比在 2030 年前要大幅回升,恐怕空間有限,難以支撐政府宣示的「最大限度利用核能」目標。
對於發電成本,童子賢提到:核電便宜實惠,台電成本被購入昂貴的風力、太陽光電拉高。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則認為,核電發電成本每一度電 1.42 元新台幣,看似低廉,但實際上無法精確反映核電的真實成本。例如若要延役或重啟核電廠,包括安全審查、設備更新、強化措施等成本,都將大幅提升核能的發電成本。例如與核三相似機型的美國加州魔鬼谷(Diablo Canyon)核電廠近期延役作業,該廠延役 5 年的運轉成本約新台幣 3892 億元,換算每度電的購電成本達新台幣 4 元。
對於核廢料議題,童子賢認為,核電對廢棄物的態度,是所有發電能源中,目前對於廢棄物最負責任的一種做法。它把廢料集中保管在狹小空間裡,不會傷害到正常生活跟正常工作的人。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則回應,全球僅有芬蘭在經過 40 多年的社會對話、科學調查及 20 年的建設後,加上具有特殊的地質,才有一座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進入試運轉階段;美國境內到現在仍沒有核廢料最終處置的具體計畫或場址。若要「最負責任」地管理核廢料,必須尋找可行、持續、具社會共識的長期方案,而不是將問題推給後代承擔。若將核電視為廢棄物管理模範,只是掩蓋了尚未解決的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