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核三最多占發電 5% 是否也該重啟核一核二新北市長擬參選人黃國昌避而不答

發佈時間2025/8/13 09:47:10
最後更新2025/8/13 09:47:12

【沃草】記者何宇軒報導

「重啟核三」公投案即將在下週六( 8 月 23 日)舉行,中央選舉委員會在今( 13 )日上午,舉辦第 4 場意見發表會,由民眾黨主席黃國昌擔任正方代表,反方代表則由民間成立的公投反方辦事處推派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成員吳亞昕擔任。黃國昌在 2018 年曾擔任「以核養綠」反方代表,指出核三廠的地質風險,今日卻對地震等天災可能帶來的核災完全未提。民眾黨主張核電要從現在的 0% 恢復到 10%,重啟核三也只能增加 3-5 %,吳亞昕問黃國昌是否也支持重啟新北市境內的核一核二?但日前宣布角逐新北市長的黃國昌閃躲不回應。

本日第 4 場意見發表會,在尚未正式開始前,就可說是已提前開打。擔任正方代表的黃國昌, 2018 年時,在「以核養綠」公投擔任反方反對核電,當時他的反核論述也常被拿出來,與他現在挺核的意見做對照。例如黃國昌曾提到 2001 年3月18日核三廠發生的「全黑事件」,當時發生反應爐的冷卻系統喪失動力,無法把冷卻水打入反應爐的 3A 事故。以及在 2013 年時,也爆出核三廠 2 號機的安全系統備用電源,已經壞了 84 天卻無人發現等事件,現在卻大力支持重啟核三,外界認為相當諷刺。至於擔任反方代表的吳亞昕,則是在前( 11 日)的第 3 場意見發表會中,被正方代表黃士修隔空點名攻擊。

吳亞昕提問,民眾黨在上次總統選舉時提出的能源配比中,規劃 2030 年核能要佔 10% ,但就算核三重啟,又只能供應 3% 至 5% 的電力,那剩餘的4%~7%要從哪裡來?(圖片來源:截自台視)

民眾黨主張核電 10% 重啟核三也不夠 黃國昌閃躲是否重啟核一核二

吳亞昕在今日發表會中提到日本福島核災等案例,也提到根據台電地質調查,恆春斷層穿越核三廠,即便耐震補強仍遠不足國際安全標準。她也提到,台灣目前沒有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台灣的能源政策不應該丟給下一代承擔等問題。吳亞昕說,她今年 20 歲,她想問黃國昌,要怎麼面對核災風險,和世代正義帶來的挑戰。

吳亞昕提問黃國昌,民眾黨在上次總統選舉時提出的能源配比中,規劃 2030 年核能要佔 10% ,但就算核三重啟,又只能供應 3% 至 5% 的電力,那剩餘的4%~7%要從哪裡來?「是打算要重啟位於新北早已除役的核一、二廠嗎?」由於黃國昌日前宣布將角逐下屆新北市長,但吳亞昕對於該選區內核電廠的提問,黃國昌並未回應。

吳亞昕也問黃國昌,核能發電產生的核廢料,現在放在新北、恆春的核電廠內以及蘭嶼。「我今年 20 歲,這些核廢料可能會陪伴著我們比大多數人都還要久,那請問負責任的核廢料最終處置廠,應該要放在哪裡?」她強調,今天她希望盡可能地把他們這一代人的疑問和想法都說出來,並可以誠實、負責任地進行溝通。

沒核電「火力全開」 造成空汙? 2025 年燃煤較去年同期減少 10%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表示,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在總統選舉時提出 2030 年核能占比規劃達10%,其實包含核一、二廠,民眾黨的能源規劃顯然有問題。黃國昌並沒有正面回答問題,也避談核三廠正下方存在斷層的地質風險。黃國昌宣稱「核廢料可以解決」,卻絕口不提核廢選址遇到的現實困難。

對於黃國昌在發表會中的多項說法,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也提出事實查核。例如在空氣汙染方面, 黃國昌宣稱現在「火力全開」、中南部 PM2.5 上升,認為應該要以核能發電取代火力發電。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回應, 2016 年時,燃煤發電在台灣的電力佔比高達 45.9% , 2024 年降至 39% ,且燃煤發電量是 2003 年以來的最低點。到了 2025 年上半年,燃煤發電佔比更進一步降至 35.7% ,甚至比 2024 年同期還減少 10% 。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也提到,民眾黨在 2030 年的能源配比中,天然氣佔比也高達 45% ,而且黃國昌不斷汙名化的再生能源,是唯一可能在短期間快速、大量發展,用以確保天然氣在完成橋接任務後盡速退場的能源,而非興建曠日廢時的核電。

黃國昌在發表會過程中不斷攻擊再生能源,但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回應,黃國昌指出的現象與現況並不相符。(圖片來源:截自台視)

美國可以協助台灣處理高階核廢?美國自己都沒有最終處置場

黃國昌在發表會過程中不斷攻擊再生能源,提到光電板在颱風後四處散落,摧殘台灣的土地與海洋。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回應,近年來政府已經以屋頂型光電為發展主力, 2024 年底屋頂型光電的裝置容量已超過地面型光電。黃國昌指出的現象與現況並不相符,顯示黃國昌並不了解台灣光電發展的實際政策脈絡與趨勢。相較之下,核能災害對土地所帶來的衝擊嚴重程度與不可回復性,遠遠超過再生能源開發過程中的可控、可恢復的潛在影響。

在核廢料處置方面,黃國昌提到「深孔地質處置(Deep Borehole Disposal,DBD)」,已經成為主流選項,具高度安全性與可行性。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回應,該技術早在 1957 年便被提出,但今日仍未成熟,且如何確保廢棄物在數百年至數千年的時間內保持安全隔離,仍缺乏實證基礎。此外,不論是 DBD 還是傳統深層地質處置(Deep Geological Disposal,DGD),都必須依賴極為穩定的地質條件,避免地震、火山、地下水滲流等威脅,並需要長期監測與多世代管理,這不僅是工程難題,更涉及社會、政治、財務與治理挑戰。

黃國昌提到,美國已宣稱可以協助台灣處理核廢料,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則認為,美國國內目前並沒有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的具體計畫或場址,美國的「核廢料隔離測試廠」也曾發生重大爆炸事件,導致少量放射性物質釋放至地表而發生輻射外洩。美國至今仍缺乏任何成功的核廢料處置經驗可以借鏡,全世界也僅有具特殊地質的芬蘭在經過長達 40 多年的社會對話、科學調查和 20 多年的建造工程後,有一座高階核廢最終處置場進入試運轉階段。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反批,黃國昌對台灣再生能源的永續發展缺乏信心,但卻相信在地質穩定性遠遜於芬蘭、美國、法國等國的台灣可以妥善處置用過核燃料棒,「著實令人匪夷思」。

本日意見發表會,在尚未正式開始前,就可說是已提前開打。左為反方代表吳亞昕、右為正方代表黃國昌。(圖片來源:中選會提供)

黃國昌:不用核電影響國安 環團:分散式能源系統才具韌性

在國安方面,黃國昌認為,不用核電是台灣最大國安破口,若中共對台實施海上封鎖,台灣的天然氣會在 10 天內耗盡。全國廢核行動平台回應,核電廠與核燃料處理設施在戰爭與衝突中是高風險目標。即便不是直接摧毀反應爐,只要電力與冷卻系統受到破壞,都可能導致長期輻射汙染,對人類與土地造成嚴重傷害。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進一步認為,反而是以再生能源和儲能技術為主的分散式能源系統,不僅能夠降低單一電廠受攻擊的影響範圍,更能提升整體能源系統在因應戰爭、颱風、地震等衝擊時的韌性。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舉例,近期的丹娜絲颱風後,可以見到各類光電搭配儲能設施,快速提供災區能源服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