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者蕭育和:當前政治氣氛核三公投過關機率不高,但還是應踴躍去投不同意
【沃草】記者何宇軒報導
台灣將在本 8 月 23 日進行 7 個選區的罷免與重啟核三公投投票。重啟核三除了將面對核三在地震斷層帶上的高風險、核廢料無解以及重啟需耗時至少 10 年,近 4000 億元不符合經濟成本等問題,對和台灣民主運動同行近 40 年的反核運動也會是一大打擊。現任教於逢甲大學的政治學者蕭育和指出,在當前政治氣氛下,重啟核三公投通過門檻的機率不高。不過,反核運動一直都是台灣民主化以來,台灣社會自發的公民運動,台灣在核電廠陸續停役後仍維持穩定的備載容量,這樣「非核家園」的經驗也受到國際社會肯定。核三公投的結果仍具有獨特的象徵意義,月底的投票台灣人民還是應該踴躍投票,這不是為了給執政黨「補分」,而是對於反核運動與非核家園的肯定。

重啟核三公投一開始就是民眾黨為了壓制大罷免才提出
蕭育和表示,核三重啟公投之所以會成案,主要是因為藍白兩黨需要一個全國性的議題來抗衡大罷免,所以核三重啟公投,其實一開始就是跟大罷免綁在一起的。回顧整個公投成案的過程,會發現這個案子非常倉促,才會導致最後到 8 月 23 日才投票,而不是與 7 月 26 日的第一波大罷免一起投票。
蕭育和認為,核三重啟公投,是藍白合作,或者說是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與中國國民黨黨團總召傅崐萁合作的象徵,因為其實國民黨原本自己也提了「反死刑一致決」、「反戒嚴」兩個公投案,最後這兩個案子都沒能進到投票階段。以藍白目前在國會的多數優勢,要成案應該是沒問題的,但他認為,藍白可能考慮到,如果公投案太多的話,可能會重現當年 2018 年「十大公投」的情況,這對發動公投方不一定有利。
蕭育和解釋,當議題比較多的時候,就必須說服更多人,例如有人可能是反對重啟核三、但贊成死刑,所以最簡單的作法,就是只丟一個題目。前面提過,這個公投案本來是為了制衡大罷免,當時可能預測大罷免的戰況膠著,所以需要一個全國性的案子來幫忙動員,既然只是要制衡大罷免,那只需要一個公投案就好。如果同時期又推出很多案子,在政治攻防上就需要處理各種不同的議題。

歷次公投投票率都偏低 重啟核三公投要過25%不易
對於公投主文內容,蕭育和提到,重啟核三公投主文寫到必須「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也就是即使公投案通過,重啟的關鍵依然在掌握行政權的民進黨政府手上。假如公投通過,執政黨還是可以強調,主管機關會嚴格審視安全疑慮、絕對不會讓屏東的鄉親陷入核災危機風險等等,所以即便公投通過的話,執政黨也不會太失分。
蕭育和從過去的公投案投票率分析,認為這次核三重啟公投可能連 4 分之 1 選舉人的門檻都無法達到。以 2018 年的十大公投為例,它當時與六都縣市長的選舉一起進行,平均投票率大約是 50% 以上,對比同時進行的六都選舉,投票率有 60% 以上,甚至當時韓國瑜參選高雄市長,投票率衝到 73.54% ,可以發現有 10~15% 左右的選民沒有投公投,或可能只拿了地方選舉的選票。至於 2022 年的 18 歲公民權公投,因為有很多的年輕選民,覺得跟自己相關,所以拉高了投票率(約 59% )。
蕭育和認為,回顧過去的公投案可以發現,公投案要能夠通過門檻成案,需要搭配全國性的選舉來刺激選民的投票意願,或是題目本身要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如 18 歲公民權。如果這些都沒有,那就是要像 2021 年四大公投這樣,被操作成執政黨的信任投票,然後執政黨與在野黨全力動員,但即使在這種狀況下,可以發現四大公投的投票率,也都只接近 41% 而已。
然而前述提到的公投成案條件,在這次公投都沒有出現,目前為止也沒有看到民進黨高層對核三公投有表態,不確定執政黨是不是有意要把這個公投「放冷」,至少是沒有意願拉抬到信任投票的層次。再加上因為 726 大罷免已經結束,除了第二波 7 個罷免選區,以及核三所在地屏東之外,其他地方選民的投票動機,目前看起來不會太高。

726 罷免已經迫使國民黨打過消耗戰 公投難再強力動員
至於在國民黨方面,蕭育和也認為不會有太大的動機去推動公投案。因為原本推公投就是為了制衡大罷免,但是大罷免的結果不如罷免方預期,國民黨就比較沒有必要去推。此外,政黨動員需要花錢,在 726 的大罷免,可以觀察到,國民黨在地方非常強力地在動員,像他的朋友就分享,看到當地里長就直接站在投票所外打電話,說「你們那邊人怎麼還沒有來」、「什麼時候要來,趕快出發了」等等,所以國民黨在 726 其實已經打了一場消耗戰。
蕭育和甚至認為,即使國民黨強力動員,還是有很大的機會不會通過,因為對選民來說,對公投案的投票意願相對沒那麼高,之前都要靠各種方式才把投票率拉到50%以上,如果要讓公投案成案,一定要雙方都強力動員,但現在如果民進黨擺明了要放任重啟核三公投,那即使國民黨強力動員,也有很大的機會不會成案。
許淑華呼籲罷免公投都投不同意遭小草出征 其實反映藍營基層聲音
那關於公投對藍白兩黨合作的影響,蕭育和說,目前為止是民眾黨對核三重啟公投最積極,但光靠民眾黨自己,沒辦法讓公投案通過門檻,需要國民黨的動員。但是在國民黨這邊,例如南投縣長許淑華因為怕支持者投票時搞混,就公開呼籲全部都投不同意,因為南投在 823 還有兩個罷免投票,這讓民眾黨的支持者非常不滿。
蕭育和認為,民眾黨支持者會有這樣的情緒是可以理解的,因為 726 大罷免的結果某種程度上,就是藍白合的結果,特別是中國國民黨立委葉元之、羅廷瑋這兩席,如果沒有黃國昌力挺,召喚所謂的小草選票,這兩席可能沒辦法挺過罷免。對民眾黨支持者來說,他們在 726 幫助國民黨把席次守下來,但現在國民黨對於民眾黨所提的公投案過河拆橋,他們在情緒上會不太高興。但許淑華的呼籲某種程度上,也象徵國民黨基層的聲音。

民眾黨支持者對跟國民黨合作已無心理障礙 黃國昌真正目標是2028副總統
在民眾黨方面,雖然機率非常小,但假如單純靠黃國昌的號召力,就可以讓公投有希望過門檻的話,那民進黨在選前也就被迫要動員。國民黨也要擔心,之後在 2026 年、 2028 年的選舉,要處理怎麼跟黃國昌合作的問題,會更快浮上檯面。當年柯文哲在選總統時,沒有選擇藍白合,就是顧慮到支持者可能會反彈,但是從大罷免結果看來,可以看出現在的民眾黨支持者,對於跟國民黨合作,比較沒有心理障礙。
蕭育和認為,藍白合的趨勢,在2026年以前,不管公投結果如何,都不會受影響,甚至可能連 2026 都有一定的默契,也就是民眾黨不會在六都裡提名人選,來影響國民黨的選舉情況。雖然一直都有人在炒作黃國昌要選新北市長,但黃國昌現在瞄準的應該是副總統,民眾黨應該會放棄提名縣市首長來換副總統。再加上前面提到,民眾黨支持者,現在對於支持國民黨比較沒有心理障礙,而這正是當初總統大選時讓藍白合卡關的重要因素,所以這個狀況應該會繼續延續到 2026 年。
蕭育和也強調,雖然在當前的政治氣氛下,重啟核三公投通過門檻的機率不高。不過,反核運動一直都是台灣民主化以來,台灣社會自發的公民運動,其公投結果,仍具有獨特的象徵意義。台灣在核電廠陸續停役,實際上仍維持穩定的備載容量,這樣的「非核家園」經驗,也受到國際的肯定。而儘管目前核能發電仍未完全被淘汰,但是台灣要面對的現實是,核三廠已經運轉超過 40 年,完全不是任何意義上的「新型核能」,重啟老舊核電廠徒增風險。
這場公投實際上透過混淆新舊核能,誇大缺電危機所炒作出來的,即便沒有通過門檻,如果「同意重啟」的票數高過不同意,對於反核運動與非核家園都會是打擊。因此,台灣人民應該踴躍投票,這不是為了給執政黨「補分」,而是對於反核運動與非核家園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