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後別放棄溝通學者黃兆年非選舉期間的對話與說服更容易創造認同

作者
發佈時間2025/9/4 09:38:34
最後更新2025/9/4 10:01:59

【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由於藍白主導的新國會一連串毀憲亂政,2025 年引起公民社會的藍委大罷免潮。最終國民黨雖成功竭力保下所有席次,卻也讓全世界看到台灣民主的韌性。

罷免結果讓台派不免傷心、擔憂,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林宗弘則認為,這次百萬人的聯署,是台灣未來足以抗衡民粹主義的公民力量,不該輕易放棄或抹滅。政大國發所副教授黃兆年也認為,罷團建立起來、難能可貴的橫向聯繫要繼續維持。尤其非選舉期間的溝通,更容易拉近不同族群的認同、不易造成對立。平時繼續溝通,在選舉時才有機會能訴求下架親中協力者、支持並監督台派大小黨。

政大國發所副教授黃兆年,參加經濟民主連合舉辦「解讀民心:是防衛台灣民主不再重要?還是柴米油鹽正在發酵?」講座(攝影/廖昱涵)

藍營支持者為何沒有「看不下去」?學者:「藍綠大於是非」的極化正在產生

黃兆年分析,此次的罷免結果,由於罷免選區的基本盤就是藍大於綠,一個先天不利的戰場,失敗本身就是非戰之罪。

本來外界預期藍營支持者會看不下去,但結果顯示藍營的票更容易開出來。黃兆年認為這歸因於「藍綠的政治極化」。他指出,選舉本身就容易激化對立,尤其是先天不利的戰場,更容易激化藍綠的對立。

此外,反罷方還有中國認知戰的助攻。黃兆年指出,中國整體外宣的策略就是「講好中國故事」,然而中國故事不見得有說服力,因此去抹黑對手,讓對方聲勢下降,相對中國陣營的形象就會提升,這是中國一貫愛用的操作手法。

黃兆年說,中國並沒有直接指出罷免不好,而是去醜化罷團、醜化民進黨、醜化綠營的政治人物等等,甚至藉由 AI 的輔助大量製造梗圖、短影音。他說,也不見得是中國本身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而是他們長期在台灣佈建的在地協力媒體積極去做發酵。像是許多認知戰研究都指出,旺中等中共在地協力媒體都承襲中國官媒的用詞,愛用「綠色恐怖」、「綠色獨裁」。

黃兆年憂心,台灣目前的政治極化,已經到了「藍綠矛盾大於是非黑白」、「內部矛盾大於敵我」的狀況。他說,這次罷免的訴求是有是非對錯的,本來藍營的支持者有理性不要出來投票,卻沒有發生這樣的狀況,和選舉及認知戰的激化有很大關係。

「抗中保台」需要更精準打擊

針對大罷免結果,長期關注台灣局勢的日本政治學者小笠原欣幸指出,民進黨從 2014 到 2024 年這段時間相對優勢的 10 年已經結束了,且「抗中保台」牌的正逐漸失效。

不過黃兆年認為,這次的大罷免能有 31 區成案至投票階段,正是證明了「抗中保台」的理念有正當性及號召性,甚至克服了「集體行動困境」,意即利益集中、成本分散的問題。被罷免的藍營,由於利益集中於少數人,會有誘因起來去動員去投票。但相對的,國會亂象的成本卻分散於全體公民承擔、個人感受不深,很難去組織動。

「抗中保台不是問題,而是如何抗中保台?」黃兆年認為,將大罷免與抗中保台失敗畫上等號,已經過度解讀。這次罷免只是在藍大於綠的選區,再次複製上一次的選舉結果,畢竟用抗中保台訴求而當選總統的賴清德還在,也沒有被彈劾。

黃兆年表示,罷免結果頂多可以解讀為,抗中保台需要更細緻的操作。例如:「抗中」必須更精準打擊、避免集體性的貼標籤,激化藍綠對立。「保台」則必須更有打動人心的政策,爭取中間選民支持。

黃兆年認為,台灣當然還是要抗中,雖然知道在中國影響力操作之下,有很多的跟中方有直接的權力指揮關係,或金錢的對價關係的在地的協力者。但這些恐怕要想辦法透過司法途徑,加以禁止跟懲罰,不應該成為大規模的貼標籤、污名化。

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林宗弘(攝影/廖昱涵)

黃兆年也警示,這次罷免結果確實在告訴民進黨,要透過其他做法,來化解憲政的僵局。

他說,憲政體制確實沒有賦予執政者一個主動的去化解憲政僵局的有效的機制,但還是建議要用對話來取代對抗,顯然「對抗」已經走不通。就算嘗試對話、溝通、整合,最後若還是沒有效果,還是要透過民意來做決定。長期來講,執政黨如何跟公民團體、小黨合作溝通,在未來建立穩定過半的勝選的聯盟跟執政聯盟,也是很重要。

黃兆年強調,罷團所建立的橫向聯繫必須繼續維持。他指出,非選舉期間比較可以溝通對話、不易造成對立,更容易拉近不同族群的認同。平時能夠繼續溝通,在選舉時才能訴求下架親中協力者,支持並監督台派大小黨。

「國防安全」將成新共識

「韓戰打完還是維持南北緯 38 度線,但不是沒有任何影響。像是若沒有韓戰,就不會有《中美防禦條約》,台灣就不會在了。這次沒有罷免掉一區就沒有任何意義嗎?未來會再給我們定位!」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林宗弘也認同,罷免結果不是表達台灣選民支持中國,而是國民黨過去長期經營地方派系的成果。在眷村區等地國民黨有些鬆動,只是不足以翻轉區域內基本結構的問題。

林宗弘從過去民調分析,這次主打「增加國防經費」等國防議題,確實對藍白支持者造成吸引力,約有半數左右的藍白支持者都認同增加國防經費。只是在美國關稅的國際氛圍下,賴政府的應對普遍引起不滿。他認為,國防議題是整個大罷免的運動中被成功強調的議題,可惜被後來的關稅左右了選民的態度及投票意願。

林宗弘強調,這次的罷免也不因結果而沒有任何意義,罷免中奏效的國防政策,對於未來該如何團結台灣有重大意義。

林宗弘指出,國民黨就算撐過罷免,也還要跟 AIT 見面,甚至最後支持國防預算要提高到 3.5%。「他們不被罷免會有這種事嗎?壓力已經施加給國民黨了,我們已經改變了政治局勢,只是並非在檯面上的席次而已。」

林宗弘認為,雖然短期內國民黨還是長這樣,但是藉由這場罷免,已經改變了他們的政策內容,也讓國防在未來會變成一個更有共識的議題。

林宗弘也認為,罷團所建立起的全國橫向串聯,要持續保持。這在藍綠雙方的版圖接近的地區,公民網絡就會起作用,使得某一邊獲勝。

林宗弘指出,過去民眾黨藉由「藍白合」展示自己的關鍵地位,但是如果這次的公民團體聯盟,以及橫向的全國性的串聯的勢力,能夠繼續存在下去甚至擴張,慢慢可能變成另外一個可以抗衡的力量。

他說,民眾黨其實在這一年多流失半數的支持者,從 26% 掉到剩 9-13%。假設未來民眾黨的政治機會逐漸留失,這次罷團所形成的公民團體,有機會在社會政策上擁有更大發言權。這次有百萬多人去聯署,是形成台灣另外一股公民網絡的政治力量,足以抗衡民粹主義,不該輕易放棄這次罷團的成就。

如何爭取中間選民支持?經濟政策照顧更加需要的人

經民連智庫召集人、律師賴中強(攝影/廖昱涵)

「社會要安全,國家才能安全。」經民連智庫召集人、律師賴中強指出,執政黨必須思考,要給大家什麼理由繼續支持你?當然抗中保台很重要,但也必須面對一個事實:多數人會基於自己的經濟生活來投票。當國民黨很會討好自己的支持者,台派政黨又要怎麼回應這些需求、讓民主存續?

賴中強指出,對此經民連提出幾個讓社會團結的政策倡議。以年改議題為例,公務員的月退平均為 5 萬 8475 元,遠超過 2025 最低平均生活費的 1 萬 5515 元。但其他階層就沒有這麼寬裕,像是勞工,勞保年金平均月領 1 萬 9300 元、勞退平均月領 6000 元,合計平均每月 2 萬 5300 元。農民的老農津貼月領 8110 元。國保老人年金平均 4049 元。中低收生活津貼平均每人也只領 6860 元,差異非常巨大。

賴中強建議,如果擋不住藍白硬要反年改,執政黨至少打個好牌,推出一個救助型的基礎年金?主張放寬中低收入戶老年生活津貼的受益資格,國民每月社會救助津貼或年金給付總額不足 8000 元者,一律由政府補足,保障基本生存權。他說,相較退休公務員每月 5 萬元以上的年金,台灣社會的勞保勞退、老農津貼、國民年金、中低收入社會救助等制度,都更急需國家投入資源改善。

此外,2016 年、民進黨政府執政以後,雖然最低工資不斷調升,但沒有解決低薪問題?

賴中強引述薪資數據指出,所得較低者的薪資隨著基本工資調升有所成長,所得較高者本身則擁有較強議價能力。最委屈的就是中間的這群人,薪資或收入不會隨著基本工資調整,或者跟隨台股等經濟上揚有所增長。

他建議,台灣持續經濟成長,實質薪資卻停滯不前,政府應設法強化薪資協商制度,提高薪資談判頻率及勞方的薪資談判地位,透過制度改變文化,讓「與雇主談加薪」成為健康勞資關係的元素。他認為,雇主不一定會因此加薪,但台灣要養成和雇主談加薪的文化,賦予中低薪基層勞工個別提起調整的請求權,以擺脫青年低薪困境。

黃兆年則觀察到,中間選民這次不出來投票,是因為覺得無所謂、沒差別。目前執政黨並沒有一個足夠打動人心的政策或政績,促使中間選民帶著「讓政策順利落實」的心態出來投票。

黃兆年則建議,像是分配正義、世代正義等議題,執政黨必須去證明民主是比威權更有能力去實現經濟成長、社會正義、永續發展等議題。這些更直接跟生命自由財產有直接關係的議題,也許更有可能去讓平常對政治議題冷漠的中間選民有感,進一步去說服他在下一次選舉時出來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