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是世界潮流公投辯論翁曉玲發言遭數據打臉全球發電核能僅佔 9%綠電高達 32%

作者
發佈時間2025/8/11 09:33:27
最後更新2025/8/11 09:33:28

【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由民眾黨提出、被外界認為是為國民黨反罷免拉抬聲勢,必須花費 11 億元的重啟核三公投,前(9)日舉辦第二場意見發表會。支持方代表為中國國民黨立委翁曉玲,反對方由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代表。

翁曉玲指出,核電是全世界的潮流、先進國家如美國日本的核能佔比高等言論,卻一一被反方代表林子倫、民團「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等打臉達 10 多處。林子倫就指出,核電在全球發電僅佔 9%、再生能源高達 32%,再生能源才是被聯合國認證的電力發展趨勢。

林子倫表示,核電延役只能讓台灣風險增加且更複雜化,甚至拖累能源轉型。台灣作為出口導向的國家,產業勢必面臨國際供應鏈減碳、提升綠電要求。在台積電等半導體公司都需要綠電下,核電延役只會讓台灣企業在這波全球綠電潮流中失去競爭力。

重啟核三公投電視意見發表會由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左)代表不同意方,中國國民黨立委翁曉玲(右)代表同意方。圖:中選會提供

作為「核三公投反對方民間辦事處」的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也針對翁曉玲在意見發表會的發言查核出至少 10 處明顯具有疑慮的說法。

美日核電高達 40 %?美僅 18%、日僅 8%

翁曉玲表示「核能是世界先進國家都會使用且佔比高的能源選項,日美皆達三、四成」的說法,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痛批翁曉玲散播錯誤資訊帶風向。

事實是,2023 年,美國核電在整體供電中的佔比僅 18.6%。根據美國能源部最新年度能源展望報告,預估核能在 2050 年更將降至 13%。

而核能在日本 2024 年電力系統的佔比更僅有 8.3%。日本政府雖於最新的能源戰略計劃中定出 2040 年核能發電佔比達 20% 的目標,但在既有 36 座反應爐中,就有 22 座現階段因尚未獲准重啟、尚未申請重啟等因素,而不在可運轉狀態。

核電最便宜?均化能源成本是光電風電 3 倍

至於翁曉玲稱「核能最便宜、再生能源很貴」的說法,全國廢核行動平台駁斥,從「均化能源成本(levelized cost of energy, LCOE)」,意即考慮建設、運營、維護、燃料和融資等所有成本和發電相量相比來看。核能甚至是唯一隨著裝置容量(滿載運轉時的最大輸出能力)增加,建造成本反而上升的選項。

依據 2024 年資料指出,太陽光電的發電成本為每千度 61 美元(約 1822 台幣)、風電為每千度 50 美元(約 1493 台幣)。反觀核能為 182 美元(約 5436 台幣),是光電、風電的 3 倍。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痛批,擁核方以核電每度成本不到 1 元的說法,是建立在核電廠建設成本早已折舊、攤提完畢的情況下,完全忽視老舊機組延役或重啟所需的安全審查、設備更新、強化措施及核廢處理等等繁多程序和工程的成本。

參考與核三相似機型的美國加州魔鬼谷核電廠的延役作業為例,業者為此申請的貸款金額便達 14 億美元(約 461億台幣)。根據該廠延役 5 年的運轉成本為 118 億美元(約 3892 億台幣),換算每度電的購電成本更達新台幣 4 元,並非有益於穩定電價的便宜選項。

核能不受氣候影響?瑞士核電廠才因熱浪停機

翁曉玲也宣稱:「核能是世界公認最穩定的發電選項、不會受天候影響,不像再生能源要看老天發電」。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認為,此說完全忽略了核電廠運轉在氣候危機和極端氣候事件下所面臨的種種風險。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以擁核方經常舉例的瑞士為例。今年七月初橫掃歐洲的熱浪便迫使瑞士 Beznau 核電廠的其中一座反應爐必須停機、另一座僅能以 50% 的功率運轉。因核電廠需要從鄰近的河流或海洋抽水為機組降溫,但在水溫過高下,不僅河水難以用於降溫,排回的水更衝擊當地生態及生物多樣性。

此外,由於由於全球 1/4 的反應爐位於海岸線上。諸如海平面上升、海岸線侵蝕、暴雨和水災等極端天氣事件,皆有可能對核電廠造成電氣系統受損、冷卻機制失效、反應爐過熱等災難性影響。甚至只要高放射性核廢料仍儲存於廠區,就明顯會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脅。

丹娜絲颱風讓光電板受損、供電中斷?99.6% 安然度過,僅 0.4% 受損

翁曉玲痛批「這次丹娜絲風災看到海陸上十幾萬片的光電板受損,供電是瞬間中斷」的說法,全國廢核行動平台駁斥,丹娜絲颱風雖為罕見西部登陸怪颱,仍有 99.6% 光電案場安然度過,受損僅 0.4%,完全在環境部推估的年度 0.5% 天災毀損率範圍內。

事實上,供電中斷主因在於輸配電網的受損,而非發電廠故障,這正證明分散式電網的必要性。相較下,分散式再生能源即使部分受損,其他區域仍能維持供電,依照能源署數據,丹娜絲颱風期間太陽光電出力最大值達 451 萬瓩,占用電比重 15.2%。這顯示再生能源面對極端氣候,依然穩定支撐供電。

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認為,核電其實更脆弱。像是 3 成依賴核電的韓國,2020 年雙颱襲擊蔚山地區時,僅 6 個機組預警性停機,就造成全國 4% 電力瞬間消失。而核三廠位處全台颱風侵襲最頻繁的恆春半島,9 年來就因颱風停機 4 次,在 2016、2023 年更曾全數停機。

台積電等半導體業者需要綠電 核三若延役將拖累綠能發展

林子倫指出,在當前的國際與區域的局勢下,台灣的「能源政策」討論,必須超越擁核或反核的爭議,並且應該從能源安全、能源韌性的角度切入,才能回歸台灣所面對的根本挑戰。

林子倫強調,「能源安全」不該被簡化為天然氣存量幾天、備載容量夠不夠這樣的問題。在台灣所面對的極端氣候、地緣政治風險、國際供應鏈中斷的挑戰下,必須思考的重點是,台灣需要什麼樣的能源系統,才真正具備抵禦衝擊、快速恢復的能力?

對台灣而言,能源安全不僅是確保進口油氣的穩定,而是要建立一個具韌性、適應力與民主治理特質的能源系統。林子倫說,一個大型集中式電廠的能源形態,即使在和平時期,都容易受限於輸配電瓶頸或是氣候災害,更不用說面對地緣政治風險時,會更加脆弱。

林子倫認為,當導入更多分散式的例如:太陽能、風力、地熱、生質能、小水力、海洋能等在地資源,結合智慧電網與儲能設備,能源系統不但可以更靈活,還更能應對突發的衝擊,從而真正達成韌性及永續。

再根據國際能源總署 IEA、國際再生能源組織 IRENA,對於 2050 年淨零排放目標的長期情境分析,全球電力系統的能源結構將發生根本性改變。再生能源,特別是太陽能、光電、風電將成為未來電力供應的主力。

報告指出,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將由目前的 30%,在 2050 年大幅提升到近 90%。同時,風電與太陽光電合計將提供全球超過一半的電力。核能發電佔比則大致維持在 10%左右,與當今 2024 年的 9% 相比無大幅擴張。

林子倫說,尤其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歐洲深刻體認到,對化石燃料進口的依賴,會帶來地緣政治的風險。再生能源不僅具備本地能源的特性,也可透過分散式發電與微電網的架構,提升電力系統的靈活性及抗災能力。

林子倫認為,台灣作為出口導向的國家,產業發展也勢必面臨國際供應鏈的減碳要求,以及提高使用綠電。台積電等半導體廠商都需要綠電,使用綠電也勢必將成為台灣產業在國際市場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戰略。

台灣在短短 8 年間,風力與太陽光電的裝置容量增加了超過 5 倍。根據 IEA 全球報告,台灣再生能源成長速度在亞洲名列前茅。林子倫認為,2024 年台灣的發電量有 4% 來自核能,而有 12% 來自再生能源,顯示台灣從 2016 年逐步調整能源結構取得一定成效。截至今年五月底,台灣風力機組累計總量排名全球第 5,已成為亞太離岸風電的重要樞紐。

「新能源產業非常有機會成為下一代的護國群山!」林子倫說,台灣社會在面對能源轉型、淨零碳排的挑戰時,應優先聚焦在已有共識的事項上先做,尤其在 2024 年總統大選時,三大黨候選人都共同提出 2030 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達 3 成的目標。

林子倫建議,台灣目前要避免在爭議性高的能源選項上陷入政治僵局或社會的對立,「走舊路到不了新地方!」是要選擇舊的、還是要擁抱新的再生能源世代,答案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