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暑假需上 100 小時習近平思想並考試日本記者矢板明夫中國喪失不說話的自由

發佈時間 2023/9/14 10:01:08
最後更新 2023/9/14 10:01:10

【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在《反間諜法》、《國安法》的包圍下,目前去中國求學有哪些風險?出生中國上海、北京大學畢業的作家汪浩表示,在中國教書的朋友向他透露,暑假時大學教授都被要求上 100 小時的「習近平思想」,並且通過考試。他笑說:「我相信對學生這樣做也不遠了!未來大家去中國唸書,恐怕要先想如何通過習近平思想的考試。」產經新聞社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則觀察到,中國人對臺灣學生的統戰,自習近平上任後變成會積極逼人表態,已經不是沒有言論自由的問題,而是「沒有不說話的自由」,動不動就會被貼上「臺獨份子」標籤。

產經新聞社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攝影/廖昱涵)

產經新聞社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攝影/廖昱涵)

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青年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中央廣播電台、新頭殼、台灣勵志協會、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及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於上(8)月 2 日共同主辦「停、看、聽!青年前往中國求學的經驗分享」,提醒去中國求學可能遇到的風險。

在中國就讀政治的警察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李國正分享,曾經在第二外語的課程隨手說出自己來自臺灣,立刻被同組的中國同學補充:「Part of China!」,對中國人來說,強調台灣屬於中國就是這樣隨時要強調一下的情境。不過,在系上關起門來的閉門論壇裡,卻有人敢說「中華民國從各種角度看來都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但出了門就不認帳,學術自由僅限於門內。

李國正指出,他是 2014 年到北京求學,當時在 2012 年前後,中國一直希望參加交流營隊的對臺青年營隊要深化,所以推出「兩習兩業(學習及實習、創業及就業)」,讓更多臺灣年輕人過去中國發展。 中國打的算盤是,一但大學生涯跟中國有所黏著,社會資本就難以脫離。同時,也希望臺灣年輕人可以協助中國做產業升級,這也意味著中國早在 2012 年就注意到產業瓶頸,把臺灣當作他們淺在的人才庫。

警察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李國正(攝影/廖昱涵)

警察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李國正(攝影/廖昱涵)

李國正也以自己論文研究主題「臺灣青年在中國創業」為例,指出當初中國本來政策要吸引高科技業人才,但後來吸引到以文創、教育為主的創業。一直到他離開的 2019 年,其實中國的公開數據已經開始把「創業人數」改為「交流人數」, 這代表景氣和就業市場沒有想像這麼好、數字在下降,不好意思公開展示。他也觀察,目前後疫情時代,中國官方雖然有在講實習和求學這塊,但比較少提到就業與創業,這也反映中國的經濟轉折。

曾經在臺灣、中國、日本都生活過的產經新聞社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指出,中國的教育邏輯和日本、臺灣都很不一樣,基本上是要把人教育成服從黨領導的人,中國有一句順口溜:「我是一塊磚,東南西北任黨搬,把我從小搬到老,原來黨還沒想好。」

矢板明夫觀察,中國人對臺灣學生的統戰,從前領導人江澤民到胡錦濤時期的「淺移默化」,自現任國家主席習近平時代開始,變成「急功近利」、會積極逼人表態,已經不是沒有言論自由的問題,而是「沒有不說話的自由」,一不小心就會被貼上「臺獨份子」標籤。他說,很多做生意的朋友來臺灣被警告不要跟臺獨份子拍照,否則在中國的企業要被清算,使得這些人來臺灣後不敢照相,因為他不知道誰是中共共產黨認為的臺獨份子。

作家汪浩(攝影/廖昱涵)

作家汪浩(攝影/廖昱涵)

矢板明夫說,自己在中國唸書幾十年,不會叫大家不要去,因為任何事都是經驗,但你要認知風險,就像人有去挑戰跟亞馬遜鱷魚生活一個禮拜的自由,但不能不做好準備。他提醒,去中國的風險可能包括:隨便認定你是臺獨份子、逼你表態或參與組織,成為被統戰的對象,他尤其強調中國「騙子」太多、社會上互相猜忌,連搭個計程車都會被付真鈔換假鈔,去中國要有所防備。

作家汪浩也說,中國的紅二代徐澤榮,2001 年因為研究韓戰史,以及寫了一篇 1950 年代共產黨在湖南組織電台的文章,被控洩密罪,最後判處 13 年徒刑。他說,在中國《反間諜法》和《國安法》還沒問世前,就已經有這種正常學術研究被入罪的事,更何況是現在。

中國高教:畢業即失業、野雞大學林立

主持人、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代秘書長吳瑟致也提及,近年臺灣人赴中國就學,有 8 成是臺商或中配子女,以其共 3 萬人的總數來說,只要一成的人要去中國求學,對臺灣自身的高等教育就會是個壓力。

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林展暉(攝影/廖昱涵)

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林展暉(攝影/廖昱涵)

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林展暉指出,中國高教現況,其實跟臺灣一樣,面臨少子化導致高教退場的問題。他指出,中國高教 3000 所,包含大學約 1200 所、大專約 1400 所,平均每年畢業生約 1100萬。但問題是,2022 年起中國面臨出生率大降,出生人口僅 956 萬,意思是即使十幾年後這些人全都都念大學,還會少了 200 萬的就學人口。這代表去中國唸書的話,未來學校可能也會不見。

近來中國青年失業率 20% 高得嚇人,林展暉強調,其實中國還有高學歷高失業率問題,因為以初中、高中、大專畢業生來講,其實就業率有慢慢提升,唯獨在大學及以上畢業生,失業率仍顯著提高。從中國就業人口比例來看,中國今年七月釋出 500 萬個職缺,其中 6 成要有工作經驗才錄用。

在外部問題上,林展暉指出,中國一直有「假論文工廠」問題,德國學術網站就提到,全世界假論文中國就佔 5 成,這意味著中國學歷可能被質疑。此外,中國的「野雞大學」問題叢生,官媒《人民日報》自己也提到被列為野雞大學的虛假大學有 392 間,可能名字跟北大和清華的名稱很像,但就是個騙招生的學校,連《人民日報》都說這個學歷在中國「一文不值」。

林展暉也說,過去成為中國職業學生據點的「孔子學院」,近來受到西方抵制,也讓中國學歷恐會受到歐美抵制。

然而,在臺灣學生方面,林展暉指出,中國為了擴大交流,對於臺灣學生採取越來越寬鬆的條件,光是入學就有三種管道:學測、統測、單招,幾乎囊括所有臺灣的入學管道。而且只要學測國、英、數任何一科達均標以上,都可以到中國唸書,臺灣平均有 7 成學生都可以去中國唸大學。但其實,臺灣教育部只承認 300 多所中國大學的學歷。這在醫界也有問題,中國連臺灣醫科生都收,但這個學歷在臺灣無法直接參加醫師考試,等於辛苦唸的學位,在臺灣可能不被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