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草】特約記者劉芮菁報導
中國頻頻用「兩岸一家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等說法宣揚統戰,最近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和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也分別親自、視訊參加「廣東紀念兩岸開啟交流 35 週年研討會」,響應中國統戰。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指出「民族主義由人為建構」已成為當代社會科學界的主流共識,例如「中華民族」是梁啟超、章太炎、孫文創造的神話,歷史只有 100 多年,不是「自古以來就有」,也不是「上帝創造的自然事務」,「現在只有中國跟俄羅斯才會講這種東西。」香港也好、臺灣也好,我們只能耐心等待國際政治、地緣政治的變化帶來機會。他強調,對習近平『總加速師』有信心,下一個歷史巨變不需要太久,我們要為那個創造歷史巨變的條件做好準備。

銅鑼灣書店邀請翻譯美國政治學者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的中研院學者吳叡人與談。攝影:劉芮菁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國家」是近代人為建構的產物
銅鑼灣書店本(12)月18日舉辦「《想像的共同體》與香港」演講活動,邀請翻譯美國政治學者班尼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的吳叡人與談,分析香港民族主義形成的過程。他指出,《想像的共同體》這本書爬梳近500年的世界史,指出人類的政治性認同從「城邦」這樣舊的傳統型態,是因為資本主義帶來的工業化、大量生產、全球化等趨勢,導致社會結構改變。並且在社會改變後,人類看待世界的方式也跟著改變,使人類過去存在的政治集體認同被改造成新的型態,建立了近代化的「民族國家」。
吳叡人說,在民族主義發展的200年來經歷了好幾波傳播,最早是從南北美洲傳播到歐洲,又在19世紀末隨著歐洲列強的殖民往亞洲、非洲擴散,在殖民地引發「反殖民」的民族主義浪潮。例如臺灣在1920年代出現臺灣文化協會、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就是在這波「反殖民」的民族自決浪潮下掀起的社會運動。
而最新一波民族主義運動,則是1990年代以來全球化失敗後引發地方的反彈。20世紀後期新自由主義鼓吹自由貿易的結果,導致很多國家產業外移、空洞化,摧毀很多國家內部的組織、制度與文化,因此在全球各地發生反彈。而當代香港的民族主義,也是這波反全球化運動的成員之一,就是在北京政權侵略下發生的反彈運動。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化過程中,獲得最大利益的就是中國。吳叡人說:「在西方國家錯誤的姑息政策下,中國快速累積全球資本,獲得財富後再輸出政治影響力,也就是一帶一路。」
北京侵略引發反彈 香港民族主義 2010 年後迅速發展
吳叡人指出,香港本土主義的出現,啟蒙時期出現在2000年代的保留中環天星碼頭事件、反高鐵事件等,屬於重視土地、環境議題的「本土主義」。而在中國開放自由行,使大量中國觀光客與香港人產生摩擦,2010年後中港之間的矛盾逐漸表面化,也加重了香港本土主義的發展。
2014年,香港大學學生刊物《學苑》刊登了〈香港民族,命運自決〉專題。吳叡人說,這是香港人第一次用「香港民族」這個詞,強調香港是具有民族自決權的主體,和「中華民族」分離而對等。
接著在雨傘運動裡,「命運自主」成為口號。香港民族主義在接下來的2015、2016年迅速發展,到2019年的反送中運動,形成中港內在矛盾的全面爆發,香港民族主義從校園、政治圈擴散到各行各業、各年齡層。
香港民族主義暫歇 吳叡人:需耐心等待國際政治變化帶來機會
吳叡人強調,在2019年反送中運動中出現上百萬人的動員能量,放到全世界也是極少數的現象。雖然香港內部現在無法進行組織性的民族主義運動,但海外已經有非常多香港人組織,相互聯繫形成網絡,完整的香港民族主義已經在擴散與深化。
吳叡人說,參照全世界的歷史,民族主義有起有落,並不是每次都會成功。香港的民族主義現在必須暫時撤退,但他認為,守護香港社會這個母體,保持香港人的元氣與認同,歷史的變化會比想像中快。
「香港也好、臺灣也好,我們只能耐心等待國際政治、地緣政治的變化帶來機會。」吳叡人說:「我認為對中國的狀況、對(習近平)『總加速師』的信心,下一個歷史巨變不需要太久,我們要為那個創造歷史巨變的條件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