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叡人天然獨世代應該進展到意識獨思考我們為什麼要獨立

作者
發佈時間 2019/7/31 11:16:39
最後更新 2020/5/22 05:12:05

台灣許多年輕人被稱為「天然獨」世代,中研院學者吳叡人日前出席新書發表會時指出,天然獨青年其實並沒有認知到臺灣為什麼要獨立?臺獨的價值是什麼?因此他認為,天然獨應該要進展到「意識獨」,要認知到「我們為什麼是臺灣人?」我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因為在「臺獨」遭受黨國長期污名化以來,臺灣許多人不曾思考過這個問題。

他也指出,許多左派的進步思想與臺灣獨立的主張並不相悖,事實上人們必須擁有一個共同體——國家,才能接續實踐更多公共事務的主張。

(左起)政大民族系副教授官大偉、政大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交大人社系副教授林秀幸、中研院學者吳叡人、經濟民主連合經濟組召集人吳啟禎、臺大物理系特聘教授林敏聰出席《撐開台灣主權的想像》新書發表會。(攝影/賴昀)

(左起)政大民族系副教授官大偉、政大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交大人社系副教授林秀幸、中研院學者吳叡人、經濟民主連合經濟組召集人吳啟禎、臺大物理系特聘教授林敏聰出席《撐開台灣主權的想像》新書發表會。(攝影/賴昀)

林秀幸:主權已經到了不得不談的地步

交大人社系副教授林秀幸、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政大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經濟民主連合經濟組召集人吳啟禎、臺大物理系特聘教授林敏聰、政大民族系副教授官大偉等人合著新書《撐開台灣主權的想像》,並在 7 月 27 日出席由「台灣公民陣線」在薄霧書店舉辦的新書發表會,擔任主持人的林秀幸率先表示,近年經常聽到有人說「什麼什麼的臺獨我不要」,讓她開始思考:難道進步價值和主權衝突嗎?這個疑問,成為她召集社會運動的夥伴們合作出書的契機,接下來發生的馬習會和李明哲事件,都讓她認為「主權已經到了不得不談的地步了。」她表示,必須釐清臺灣主權和多元價值之間的關係,而非繼續擺盪在兩者之間,說著「什麼什麼的臺獨我不要」或是因為「亡國感」的壓力而不容許批評民進黨。

林秀幸認為:「主權已經到了不得不談的地步了。」(攝影/賴昀)

林秀幸認為:「主權已經到了不得不談的地步了。」(攝影/賴昀)

吳叡人:「臺灣獨立」長期遭受污名化

吳叡人則表示,「臺灣獨立」長期受到污名化,導致許多人對臺獨的認知嚴重扭曲,即使臺灣人現在「每天生活在獨立的狀態之中,每天都在實踐臺獨」,卻仍然羞於談論臺獨。臺灣獨立是一個政治立場,也是歷史事實,卻因為長期的污名化,而無法被客觀的討論。他舉例,自己曾經被高中生問過:為什麼要在「革命者史明的最後一堂課」座談會上談臺獨?也曾在太陽花學運之後,受到黑島青的演講邀請,請他去談「為什麼要臺獨?」許多人將現在的年輕人稱為「天然獨」世代,但他認為,天然獨世代在社會運動的表現是「行動和情感先行」,意識卻遠遠落後,導致行動之後不知道應該做些什麼。因此,他指出,現在天然獨應該要進展到「意識獨」,必須了解為什麼要獨立、必須認識臺獨的價值。

吳叡人解釋,臺獨意識從 1920 年代就出現,存在近 100 年,在二戰之後受到中國派兩種角度的污名化:右翼統派和左翼統派。右翼統派指的是中國國民黨為首的統治集團,以國家機器的力量洗腦、灌輸社會大眾「大中華主義」的思想,而臺獨就是數典忘祖,讓一般人養成思考習慣,認為臺獨在道德上不對、在政治上危險,除此之外無法對臺獨有其他的想法。

吳叡人表示,如今中國國民黨的中國民族主義神話已經崩解了一大半,「有讀書的人都不會相信」,右翼統派的許多親中政客就只剩下恐嚇臺灣人這一招,但在「全中國最大的小學生」習近平上台之後,因為低知識水準的習近平還在信 100 多年前梁啟超那一套中華民族的說法,所以在臺灣的「舔共派」又繼續宣揚「中華民族」。

吳叡人指出,現在天然獨應該要進展到「意識獨」,必須了解為什麼要獨立、必須認識臺獨的價值。(攝影/賴昀)

吳叡人指出,現在天然獨應該要進展到「意識獨」,必須了解為什麼要獨立、必須認識臺獨的價值。(攝影/賴昀)

左翼統派針對的對象則是知識份子,「老左統」毫不掩飾的宣揚中共史觀,「新左派」則常自稱「不統不獨派」,在論述上用反民族主義的「國際主義」來反對臺獨,以知識上的優越性和道德上的優越感自居,雖然會避談「統」、利用左派思想或是國際化來掩飾,實際上「說穿了還是中國民族主義者」。

吳叡人:當代左膠的謬誤大部分來自無知

吳叡人借用香港詞彙「左膠」來形容這些「不統不獨派」,指出左膠常見的說法就是將右派、民族主義者和臺獨份子劃上等號,妨礙了臺獨思想在進步價值的知識份子圈裡和臺灣公民社會內部的正常討論。他以更推崇國際思想的香港舉例,指出過去香港社運界為了捍衛香港本土價值,起身對抗政府的作為被嚴重污名化,他本人在 2014 年雨傘運動後在香港發表文章談論新生代的民族認同,也當場遭到香港學者圍剿。但在現在香港受到中國「殖民式壓迫」的壓力下,香港學界發現「香港人認同」成為抵抗中國壓迫的重要象徵,而這些不再自稱「中國人」的香港人當然不全是右派。

香港受到中國「殖民式壓迫」的壓力下,香港學界發現「香港人認同」成為抵抗中國壓迫的重要象徵。(製圖/沃草)

香港受到中國「殖民式壓迫」的壓力下,香港學界發現「香港人認同」成為抵抗中國壓迫的重要象徵。(製圖/沃草)

吳叡人表示,統獨立場關係到情感認同,其實沒辦法辯論,只能尋找相互認同的可能性,統派卻直接將獨派打成「無知的錯誤」。而反對民族主義的左膠論述事實上犯下一個謬誤:無視人的認同需求,淪為沒有「根」的空想,提出很多的進步主張,卻隱藏了實現這些主張都必須先有一個社會共同體的預設。

吳叡人坦言,當代左膠的謬誤大部分來自無知,指出左派其實是比較簡單的認識世界方式,只要一套理論行走江湖就可以永遠站在道德高地,永遠不用自我檢討,所以有時會讓人覺得左派很偽善。但事實上,國家認同、民族認同都是無法逃避的,要處理政治事務、要進行公共事務、要建立國家,通通都需要政治認同。吳叡人說,國家是人和世界的連結,直接跨越國家認同,甚至跳到「征服宇宙」,都是知識上的怠惰。過去最不願意批評中共的西方馬克思學者已經開始批評中國對外擴張的帝國主義行為,還拒絕參加中國主辦的馬克思主義研討會,吳叡人希望這波全球馬克思主義左膠的反省潮很快也能來到臺灣,臺灣人已經是時候從天然獨到意識獨了,臺灣人的自我認同應該昇華到認知:我們為什麼是臺灣人?負起臺灣人意識的責任,才能承擔一個獨立的臺灣。

林佳和:臺灣最弔詭的是,要政府對人民負責,卻認為不需要有主權

林佳和則表示臺灣社會出現最弔詭的一個現象就是:「要政府對我負責,卻認為不需要有主權。」他以勞動者的立場來談論臺灣國家主權,表示當前臺灣保守估計有 150 萬人在中國當「臺幹」或是有緊密關聯,還有中國正在進行的「海西特區」規劃也與台灣海峽有密切相關,種種中國介入因素讓臺灣的經濟主權受到削弱,很多人卻還想用拼經濟來避談政治,但其實這樣的說法就是政治的。

林佳和表示臺灣社會出現最弔詭的一個現象就是:「要政府對我負責,卻認為不需要有主權。」(攝影/賴昀)

林佳和表示臺灣社會出現最弔詭的一個現象就是:「要政府對我負責,卻認為不需要有主權。」(攝影/賴昀)

吳啟禎:加工出口區是臺灣「失敗的戰爭」

吳啟禎則從經濟角度出發,表示每個人都想要經濟成長、國家富有,但是國家要怎麼富有?他提出美國經濟學者 M. Porter 的經濟成長三階段論: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和創新驅動。要素驅動就是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說的「貨出去,人進來」,臺灣早已脫離那樣的發展階段,進入投資驅動的階段,正在嘗試進入下一個創新驅動的階段追求在全球分工鏈取得豐厚的利潤,但是過去被視為臺灣經濟起飛奇蹟開端的加工出口區卻實際上是臺灣「失敗的戰爭」,讓臺灣大量投資在代工,失去了創新的潛能。

吳啟禎從經濟角度出發,談論臺灣獨立。(攝影/賴昀)

吳啟禎從經濟角度出發,談論臺灣獨立。(攝影/賴昀)

林敏聰認同吳啟禎的說法,進一步指出臺灣經濟奇蹟其實從來不是奇蹟,只是在全球貿易鏈中找到位置、付出代價,也阻礙了未來轉型。而現在中國的介入,更是阻礙整個臺灣經濟結構轉型、促進經濟發展的相變。台灣經濟結構的問題必須去面對,否則只能讓臺灣年輕人不管有多愛臺灣,都不得不去中國工作,在中國待久了就無感了,意識獨逐漸變成天然獨,到最後就變成不獨。

林敏聰表示,台灣經濟結構的問題必須去面對。(攝影/賴昀)

林敏聰表示,台灣經濟結構的問題必須去面對。(攝影/賴昀)

吳叡人:你希望要一個什麼樣的獨立國家?

官大偉則以原住民觀點談論臺灣主權,指出臺灣做為墾殖者後代組成的國家社會,必須面對原住民受到的傷害與缺憾,才能決定臺灣未來的高度。他引述在白色恐怖時期被殺害的泰雅族領袖林瑞昌的話:「殖民者搶走的要還我們,不然光復有什麼用?」表示解殖仍是臺灣社會要努力的事情。另外,他表示原住民族和土地的關係,帶給臺灣主權更多的想像,若臺灣能和原住民族分享土地主權,正恰恰告訴全世界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官大偉則以原住民觀點談論臺灣主權。(攝影/賴昀)

官大偉則以原住民觀點談論臺灣主權。(攝影/賴昀)

吳叡人表示,與談者們以不同角度切入談論臺灣獨立,正是希望大家思考:不是要獨就好,而是「你希望要一個什麼樣的獨立國家?」林敏聰則問:「中國是全世界主權最獨立的國家,但你要成為他的國民嗎?」表示臺灣獨立追求的是有人權價值、公平正義的國家。

經由本文連結至博客來購買書籍,沃草將獲得 2% 回饋金,幫助沃草撰寫更多深入報導。

註解

  1. 按照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解釋,國家是一個階級統治另外一個階級的工具。其含義是,統治階級必須建立一整套法律、制度、執行機構,並依賴於這些法律、制度和執行機構才能實現對被統治階級的統治。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專政機關都是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另有意識型態國家機器,指的是宗教、教育、家庭、法律、政治、工會、媒體、文化等八種制度。因為他們扮演了在「武嚇」之外,替國家政權向人民「文攻」(或稱洗腦)的作用。國家機器的運行,保證了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統治,從而保證了統治階級的利益。當被統治階級對統治階級的不滿達到一定程度而發生反抗時,統治階級所掌握的國家機器就會對反抗者進行鎮壓。
  1. 梁啟超在 1901 年發表《中國史敘論》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 並將中國民族的歷史劃分為黃帝到秦帝國、秦帝國到清乾隆末年、乾隆末年至今三個時代。然後在「中國民族」的基礎上,1902 年梁啟超正式創造了「中華民族」一詞。他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 先對「中華」一詞的內涵做了說明。這是目前所見到的關於「中華民族」的最早詞彙,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1. 指倡導和支持國家間為共同利益而開展更廣泛的經濟和政治合作的政治運動。不同國家和地區可能對這個詞語有不同的理解。其特色為主張政治活動應考量全世界人類的狀況,如關注人權和環境保護等,而不是只專注於某一特定或自身國家的利益。
  1. 2010 年後出現於香港媒體及網路社群的政治術語,常泛指不現實的左翼分子或只講理想的左翼分子,而不是指傳統親中共的香港親共人士。
  1. 海峽西岸經濟區(簡稱海西經濟區或海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人民政府於 2004 年提出的的戰略構想。2009 年 5 月 4 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經過進一步修改後,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布。2011 年 3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正式批准《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2011 年 4 月 8 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全文發布《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規劃指出,要將海峽西岸建設成為科學發展之區、改革開放之區、文明祥和之區、生態優美之區,福州、泉州、廈門、溫州、汕頭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五大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