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系列報導地球公民基金會蔡中岳政府不能總要人民為大局著想

作者
發佈時間2017/8/28 23:00:00
最後更新2020/1/21 08:27:05

《沃草》專訪「地球公民基金會」顧問蔡中岳(左)以及「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秘書長楊順美(右),從環保團體的角度看「前瞻」出了哪些問題。(攝影/蕭長展)

《沃草》「前瞻系列報導」此次訪問「地球公民基金會」顧問蔡中岳以及「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秘書長楊順美,從環保團體的角度看「前瞻」出了哪些問題。蔡中岳指出,中央對建設整體藍圖交代不清,地方則是強調經費爭取不易,要民眾「為大局著想」,甚至掌握輿論壓力向反對者施壓,這些都是長期來不公平、也應受檢視的重要問題,政府也不應再延續「我已經要做了,你們都得配合」的施政心態。究竟,前瞻還凸顯了哪些問題, 一起來看他們怎麼說。

國家基礎建設不應再走「中央丟大餅、地方搶食」模式

蔡中岳:「我們不反對基礎建設,重點是有沒有程序可以規範。不只是這次前瞻基礎建設沒有『落日條款』的問題,還包括國家每次做基礎建設都用『統包』、『大餅』的形式,只告訴大家政府用了多少預算,好像這樣選民才聽得懂。可是深入探究,會發現這種『特別預算』最後都只流於分配,像是治水、以前的『農村再生條例』,都是如此,都是中央丟一大筆錢,地方再來分錢、搶錢。」

「以這次前瞻一開始訂出的五大建設項目(綠能、水環境、軌道、城鄉、數位)來說,這些項目中,有些計畫清楚列出細項、有些卻沒有,演變成現在『政府說一套、民間罵一套』,但這兩套不一定對得起來。政府必須說清楚要做什麼,民間才能監督、評論是不是有其必要。」

楊順美:「我們認為『特別預算』應越少動用越好,且不應把各種項目都包在裡面。如果是重要建設,為什麼不以年度預算而是以特別預算來編列,顯然就是逃避監督。政府沒有畫出完整的藍圖,沒法說清楚特別預算、年度預算以及國家發展間的連貫性。這種情況下,無論是8年編列8900億元,或是現在4年編列4200億元,都會讓人覺得,其中存在太多政治盤算。」

歷年來,政府屢次動用「特別預算」推動「重大」建設,除了「特別預算」遭政府常態使用引發批評,中央拋建設「大餅」、地方搶食經費的政治文化,也常遭質疑是打著「建設」名號行分配資源之實。圖為立院聯席委員會於今年7月中審查前瞻第一期特別預算案時,國民黨立委丟撒滿地假鈔,諷刺民進黨政府推前瞻是「大撒幣」。(攝影/蕭長展)

年度預算及特別預算相互重疊,立院恐難確實監督

蔡中岳:「以既有的建設預算來說,尤其是重大建設,編列後就要經過立法院審查,不只是接受立委質詢,包括立法院主計處也會提出評估報告,所以當預算書送到立委手上時,立院的預算部門都已掃過一輪,甚至是給了建議請行政部門回去修正,再拉回立法院監督、討論。但以前瞻軌道建設中『南迴電氣化』來說,交通部每年都有編列預算,且已經通過環評,現在卻又綁在前瞻中,這樣一來,政府『經常門』預算中還要編列這筆款項嗎?把特別預算拉進來之後,其中的競合關係又要如何釐清?」

「再以前瞻的城鄉建設來說,根本是把營建署、交通部舊有、零零星星的預算通通綁進來,譬如有一筆『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建設計畫』,就是把舊的東西編在前瞻裡。交通部本來就有編列預算,現在又放在前瞻中,造成有兩筆預算,這真的必要嗎?以2018年來說,是原本『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建設』舊有項目執行期的第四年,但這一年又同時編列了前瞻建設第一期的預算,如果兩筆預算都通過,難道不會造成預算增倍?屆時立院要如何審查?」

政府建設不應規避監督,不應只要求人民「為大局著想」

蔡中岳:「這次推動前瞻基礎建設,政府多次強調,該走的審查、影響評估等程序都不會省略,但這是廢話,政府本來就應該依法處理。所有大型建設,除了立法院審查預算這一關,民間有機會參與監督的只剩下環評、都市計畫審議。政府部門如何擬定計畫,完全沒有民間參與的空間。到了環評、都市計畫委員會,都已經是最末端的事情了,其實應該一開始就跟人民說清楚,為何需要這些建設。」

「特別是建設議題到了地方,地方政府都會跟民眾強調,好不容易才跟中央要到預算,鄉親一定要支持,不然就沒有錢建設地方,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同台南鐵路地下化的案例,地方政府會強調好不容易爭取到經費進行地下化,並希望不同意戶『為大局著想』,但同樣重要的是,政府應該好好跟地方居民溝通,不應像現在一樣,政府的態度是『我已經要做了,你們都得配合我』,甚至是掌握輿論,對少數戶施加壓力,這是非常不公平的過程。」

前瞻建設藍圖政府交代不清、內容「相互打架」,凸顯缺乏完整規劃

發展再生能源,為民進黨政府重大政策目標之一。楊順美於受訪時則指出,雖然這次前瞻基礎建設中納入「綠能」項目,但深究綠能建設中的各項計畫,以及綠能與其他前瞻建設項目的關聯性,難以看出政府規劃的整體性及國家未來發展藍圖的樣貌。圖為韓國首爾市政府於廢水處理場設置太陽能板,除供電給家庭用戶,亦可將餘電售予電力公司、增加營收。(圖片出處:)

楊順美:「以前瞻的城鄉建設來說,其中部分計畫包含道路建設,軌道建設中則是高鐵、台鐵、捷運的相關建設,但很難看出這些性質不同的交通系統間有什麼合作、補位的關係,如果無法釐清,更可能會造成這些交通系統『相互打架』的情況。再以『交通減碳』的思維來說,譬如荷蘭國鐵,全部採用風力發電,我們的政府在規劃國家交通電力使用上,未來的藍圖是什麼、有多少比例會使用再生能源,卻都看不到相關規劃,將來如果要做,就是再花一筆錢。」

「再以綠能建設來說,第一期預算裡就是分成三大塊,分別是台中港、高雄港建置綠能建設專用碼頭,另一個就是台南沙崙綠能科學城。政府強調,在電力發展上,到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要達20%,但現在的綠能建設跟2025年的目標有何關聯,其實看不出來。如果以做水桶來比喻國家建設,今天我們手上有很多木板,要怎麼拼、湊在一起,變成可用的水桶,就必須要修整、緊密接合才行。但以現在前瞻來說,很難看得出一塊塊計畫之間的關聯。」

「這個政府號稱『最會溝通』,但其實是『完全不會溝通』。幾個月前,我翻閱行政院今年公佈的2017到2020年『四年國家發展計畫』,其中的『永續能源供應』章節,針對智慧電網、節電、太陽光電、風力開發等規劃有完整說明。前瞻的綠能建設項目,其實就是從這『永續能源供應』章節中,抽出要加以執行的部分。但為何特別要將這些項目納入前瞻之中,政府要跟人民講清楚,而不是讓人民自己去找資料。如果政府要溝通,就必須完整溝通。」

蔡中岳:「要發展軌道、綠能,我們基本上都贊成。但是,以花蓮縣長傅崐萁常說要做綠能為例,結果端出的規劃是蓋太魯閣劇場、上面全部裝太陽能板,叫作『綠能太魯閣劇場』,這是我們要的嗎?如果根本是沒必要的建築,用了綠能又如何?這凸顯政府規劃建設時,整體想像、評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