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院軍事戰略所長蘇紫雲倚賴其他國家協防非常危險臺灣要自己跑才能到終點

發佈時間 2021/11/26 10:11:31
最後更新 2021/11/26 10:12:25

【沃草】特約記者何宇軒報導/中國軍機頻頻進入臺灣防空識別區,從上(10)月1至3日開始,就派出93架次軍機進入臺灣海峽空域,4日更單日就有至少52架,整個10月份擾臺達19天,目前在國際上願意發聲支持臺灣對抗中國中的國家也逐漸增加,該如何解讀這些訊息?國防安全研究院軍事戰略暨產業所長蘇紫雲強調,如果倚賴其他國家對臺灣的好意、或倚賴其他國家協防臺灣、把自己生存寄託在別人的姿態,那是非常危險的、這國家就完蛋了,「別人幫你加油當啦啦隊很重要,但還是要自己跑才能到終點。」

國防安全研究院軍事戰略暨產業所長蘇紫雲。攝影:何宇軒

國防安全研究院軍事戰略暨產業所長蘇紫雲。攝影:何宇軒

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攝影:何宇軒

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攝影:何宇軒

臺灣國際戰略學會上月舉辦「如何化解共機繞台危機」座談會,邀請不同立場的專家學者與會討論。有學者認為,共機議題是被執政黨基於政治宣傳目的而渲染。自嘲常被扣紅帽子的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表示,其實從二次大戰以來到現在,臺海周邊外籍機艦活動,是家常便飯,甚至他還聽過有名嘴指出,中共戰機擺出攻擊隊形、戰鬥隊形等,他認為「這都是唬爛」。

張競進一步說明,共機在臺灣海峽的飛航活動,也會給我方收集情報的機會,所以不會把將來打臺灣的戲碼秀一遍給我方看,而是只會做基本的訓練科目。

張競強調,中共的飛航活動,的確有帶給臺灣社會壓力和社會激盪,但這些壓力正是因為執政黨認為有政治上宣傳的利基,才用政治語言把它加溫、渲染,最後讓民眾迷惑真正的本質,他認為這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但蘇紫雲則回應,他不覺得這是渲染;中共雖然以前就有派出飛機演訓,但飛機的數量與品質都與現在無法相比;雖然在1996飛彈危機也有派很多飛機,但當時都是三代機,現在則是比較先進的四代機,所以要保持警戒姿態。中共目前很明確要走向遠海,在海空擴張已經是趨勢;中國的擴張,對臺灣是滾動式威脅。

蘇紫雲進一步說明,中共軍機是慢慢向外推,除了需要訓練,還有新的戰場型態,因為海空戰場與內陸不同,例如大氣的條件、濕度都不同,包括飛行準則、戰法、裝備,都要真的去「磨」才有辦法適應,陸地上是磨不出來的。

除了軍事需求,還有政治上的附加效果,也就是在特定事件時派大機群出來。10月初的大規模軍機,和英國、美國、日本、荷蘭、加拿大、紐西蘭六國海上聯合軍演有關。這六國海軍軍演在沖繩以南,臺灣外海,走巴士海峽,中共軍機派出的殲-16戰鬥機、轟-6轟炸機,都是可以攻海也可以攻陸的,所以等於是對這六國海上軍演做威力展示。

蘇紫雲也認為,即便單日有50多架軍機,也還是無法遂行有效攻擊,只是在戰術層面,中共要表達對六國海上軍演的反制,而不是要發動攻擊。

蘇紫雲也說明,重視共機擾台和自我防衛的決心不是要民眾每天都繃得很緊,只是要適度提醒,日本一年有800批架次中共軍機進入它的防空識別區,中俄的艦隊從北海道、本州之間的津輕海峽穿越,日本人還是會警戒,但也沒有特別緊張。當年西柏林整個被東德包圍住,中間也不像臺灣有海峽做緩衝,「但西柏林民眾也不是繃得很緊,而依然保持勇氣和樂觀」,他認為可以類比臺灣目前的狀況。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翁明賢。攝影:何宇軒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翁明賢。攝影:何宇軒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翁明賢表示,共機到底是「繞臺」還是「擾臺」?從國家利益角度來看,只要對領土、主權、安全構成威脅,就要從擾臺角度思考,而不只是繞臺。

翁明賢說明,90年代就已經開始有解放軍軍機,超越海峽中線的狀況,這是長期累積的戰術性作為。對中國來說,這是常態性的軍事訓練演習,但對臺灣而言,有危機逐漸升高的傾象。未來如何避免誤判、擦槍走火,是化解共機擾臺的重要思考點。

翁明賢分析,共機擾臺的行為,蘊含了北京「軍事」、「政治」、「國際」三方面的戰略思考;在軍事戰略思考方面,2012年習近平上台,提出強軍夢、強國夢,中華民族復興夢;解放軍在2027年建軍百年,要實現國防現代化、實戰化目標。

在政治戰略思考方面,中國不放棄武力犯臺,習近平上任以來一再提到要達成祖國完全統一,這有利於習近平第三次掌握中共權力。

而在國際戰略思考方面,習近平要建構所謂的「新型的大國關係」,但美國在川普、拜登擔任總統時,則又建構不同形式的美中關係;不管是「新冷戰」、「類冷戰」,或持續劇烈的戰略競爭,美國都透過印太戰略,對中國的海權進行圍堵。上述三個複合戰略,又正好牽涉美中臺戰略三角關係,要同步思考,才能解決共機擾臺危機。

翁明賢總結,共機擾臺是工具應用,而不是目標,中國要透過這樣的工具,達到以上的目標。從臺灣角度來看,空軍相關接戰程序,都必須更明確、完整,避免雙方誤判引發衝突,也要不斷透過美國跟國際社會進一步溝通。同時也要強化臺灣在整個印太地區的能量,不僅要加強臺美關係,也要透過其他國際組織與國際活動,展現臺灣能見度,讓臺灣在印太成為促進和平穩定的區域,而不是火藥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