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草記者海東青報導】新任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將在美國時間 1 月 20 日宣誓就職,美國的對臺政策是否會隨著川普下臺而改變,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關注美臺關係的國際法學者宋承恩,16 日在講座中指出,「龐皮歐三箭」將「一中一臺」明確化,若變調臺灣應強力反對!
宋承恩認為,美國國務卿龐皮歐(Michael R. Pompeo)近來頻頻就臺灣地位發表言論,去年 11 月接受 The Hugh Hewitt Show 的專訪及聲明、 1 月 6 日針對香港大濫捕的聲明,以及 1 月 9 日解禁美方的美臺關係自我限制內規,形成「龐皮歐三箭」,這不只是美國對臺灣的支持,也對臺灣的國際地位產生影響。它清楚表明美國的一中政策就是「一中一臺」:臺灣在領土主權上不屬於中國,被視作兩千三百萬人自主的政治實體。中國國民黨的「中華民國/一個中國」已經不被認可,現在的問題是,臺灣要將「中華民國」推向何處?是不是逐步往「臺灣」推?
關注憲改及國家正常化的跨黨派團體「二〇四六 台灣」與桃園在地組織「桃力發展協進會」16日在桃園舉辦第一場巡迴講座「美國總統大選後新局勢分析」。邀請國際法學者宋承恩進行專題短講,桃力協會總幹事藍士博主持,「二〇四六」成員立法委員林昶佐、臺北市議林穎孟以及臺中市議員黃守達也出席交流觀點。桃園市長鄭文燦則在中場休息後現身,以自身出訪經驗,分享他對美臺關係的觀察。
國際法學者宋承恩:戰後台澎主權未屬中國
國際法專家、牛津大學博士候選人宋承恩從美方如何看待臺灣國際地位問題的角度切入,闡述他對川普政府對臺政策的觀察。宋承恩表示,臺灣雖然具備所有國家應該有的條件,但卻無法得到國家的國際地位,造成了國家安全、經貿安排以及國際參與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知名的國際法學者、現任國際法庭法官 James Crawfor 提出的「克勞福障礙」——臺灣不主張自己是有別於中國的國家。也就是說,臺灣自己要做中華民國,也就是要做中國。如果臺灣自己主張自己是中國,國際社會也沒有辦法承認你不是中國。
宋承恩認為,這個問題題有兩個層次:首先是領土主權——臺灣是否為中國的一部分?這是龐皮歐的聲明中特別著墨的。另一個是自我宣稱——如果我們不主張自己是有別於中國的一個國家的話,那別人怎麼承認我們?
在「領土主權」方面,有三個爭議點。1943 年的《開羅宣言》各國同意臺澎歸還中國,但沒有任何有效力的國際法文書發布。日本投降時接受《波茨坦宣言》(宣言中指「《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但《舊金山和約》卻僅有放棄主權。
宋承恩認為,1945年日本放棄臺澎主權後,在 1945 年至 1949 年之間,臺灣處在盟軍佔領之下。1949 到 1952 年間,是中國流亡政府佔領時期。1949 年中國國民黨政權在中國內戰戰敗,被趕來臺灣,它是中國的流亡政府,並不能代表中國。
1952 年的對日和約《舊金山和約》有沒有把臺灣主權歸還給中國?宋承恩指出,前面提到的國際法學者 James Crawford ,認為當時就是歸還回給中國,沒有其他的可能性。臺派的學者則主張,那時候的主權是歸還給臺灣所有人民,並沒有歸還給中國。在 90 年代之前,因為威權政府統治,無法行使國民主權,直到 1990 年代民主化,行使了人民自決權。
在龐皮歐聲明解除美國官方對臺交流內規後,中國國民黨立委陳以信就鼓吹在雙橡園升中華民國國旗。宋承恩藉此提問: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是代表 1912 年的中華民國,還是蔡英文 1949 年的中華民國臺灣?宋認為這是相當重要的問題。他指出:臺派認為中華民國體制一定要推翻,要制憲,而非修憲。中間一派則認為我們可以重新定義「中華民國」。而目前的情勢越來越清楚:我們非得重新定義不可——去拒絕中國國民黨、一中憲法的「中華民國」。
「龐皮歐三箭」明確一中一臺,若變調應強力反對
宋承恩說明,他所說的「龐皮歐三箭」,是指去年 11 月 12 日龐皮歐說「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其次,則是今年 1 月 7 日回應香港大濫捕的聲明,其中宣佈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將來訪臺灣,並提到「臺灣可向一個自由的中國展示它可以做什麼」。第三則是 1 月 9 日宣佈解除美國國務院所訂定的對臺交往內規。這三個聲明,必須放在一起觀察。
宋承恩分析,龐皮歐在去年 11 月 12 日休伊特秀的節目以及其後的聲明說「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Taiwan has not been a part of China),並表示這是自雷根政府(1981-1989)以來兩黨的共識。這是開創性的聲明,因為美國從未表明他們在這個議題上的立場。
宋承恩指出,龐皮歐的聲明是針對 1972 年的「上海公報」而來。在公報中,中國向美國提出中國對臺灣問題的立場:「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早已归还祖国」(Taiwan is a province of China which has long been returned to the motherland.)美國對此並沒有表態,僅說我知道了(acknowledge),那是兩岸中國人的立場,我不反對。
宋承恩表示,龐皮歐在去年 11 月的聲明所說的,就是美國說「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宋承恩說明,美國從未在臺灣主權議題上表達立場,它從未同意中國的立場。在美中三項聯合公報中,1972年《上海公報》中表示不挑戰,不提出異議;1979年《建交公報》中則說「知道了」;1982年《軍售公報》(八一七公報)則說知道了,美方不表立場;1982年「六項保證」備忘錄中則表示美方「長期立場沒有改變」。直到這次龐皮歐的聲明,才表明美國自雷根時代開始,就確認臺灣早已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因此,宋認為這是一個突破性的發言:美國第一次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宋承恩指出,國際上對於臺灣主權是否歸屬中國有不同的意見。美國在這個議題上的立場,第一次透過龐皮歐的聲明發出:美國認為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在領土上並非中國的一部分。宋承恩認為,美方這個立場可以推到更早的時代。早在1945年杜魯門總統時,美方就已經不認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在1月6日香港大抓捕聲明中,龐皮歐提到 "Taiwan shows what a free China could achieve"。宋承恩指出,統派會說龐皮歐說臺灣是自由中國,是蔣介石時代的自由中國(Free China),但其實不是,龐皮歐說的是 "a free China"。龐皮歐的說法是在講臺灣是臺灣,中國是中國,是在講一中一臺:中國如果能夠自由,臺灣可以作為一個例子。
龐皮歐在 1 月 9 日解除美國對臺交往的自我限制,宋指出,這些限制的關鍵字是「非官方」。在《臺灣關係法》中,表明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因此與其維持「非官方」關係。「非官方」,就是避免所有的官方互動。
龐皮歐的聲明,將這些限制全部一次取消。不過,目前臺美關係仍然是非官方關係。對龐皮歐的聲明,拜登陣營則回應,我們會依照《臺灣關係法》跟美國的「一中政策」來處理對臺關係,以符合臺灣人民的意願與最大利益,並未否定龐皮歐。
宋承恩指出,解除官方禁令這件事,有兩個重要的觀察點:首先,對中政策、對台政策脱勾。對台政策不再是對中政策的一環。過去的觀點,往往主張是為了平衡對中關係,因此對臺維持非官方,加諸限制。這樣的說法漸漸消失了。從美方近年來通過的《臺灣旅行法》、《臺灣保證法》、《臺北法》,我們都看不到說要顧及對中國的關係。因此,他認為,如果拜登再把對臺政策塞回對中政策之下,必須大力反對,不要再讓美臺關係被美中關係決定。其次,美方認為這是美方自己的事情,與中國並無任何承諾。這是單純的美方事務。
如果暫時拿不掉「中華民國」,就該重新定義它
在此觀察下,宋承恩表示,中國國民黨所主張的中華民國,就是那個中國,不只在 1971 年退出聯合國時就已經破產,1979 年美國也不承認它,更加破產。在龐皮歐聲明將美方立場說明清楚之後,中國國民黨的「中華民國」更毫無生存空間。
宋承恩分析,這是因為龐皮歐已經清楚說明,30多年來,美國不認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國民黨的「中華民國」是違反美國一中政策的:因臺灣既非中國一部份,美國承認的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就不會是包含臺灣的中國。美國的一中政策在同一時間只承認一個中國,也就不會有第二個中國——主張代表全中國的中華民國。
宋指出,如今不只沒有人認為臺灣是中國,若被認為是中國,則會有一大堆麻煩。他舉例,像是去年曾有臺灣人持中華民國護照在越南被當作中國人被驅離。先前越南反中時,也有臺商被誤認為中商,外交部因此發貼紙給臺商作區別。
宋承恩表示,美國如今將臺灣視為一個2300萬人民組成,有自身主權與政府的政治實體,主張代表全中國的中華民國已無空間。如何面對「中華民國」,就成為政治工作者需要面對的問題。政治工作者需要決定現在能不能接受「中華民國」?如果能接受,能不能重新定義「中華民國」?
宋認為,重新定義「中華民國」有一個重要的機制,就是轉型正義。如何透過轉型正義而將國家地位的演變說清楚。其次,則是如何逐步從中華民國過渡到臺灣?他認為,政治工作者應該要做的事情是,有一天我們會脫掉它,我們會名實相符。宋承恩期待,在修憲、制憲時,大家能夠希望能夠採取相同的立場。
宋最後提及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近日多次支持臺灣國際參與的言行。他表示,在支持臺灣的國際參與上,美國的立場分成兩個:不以國家為要件的,支持取得會員資格;有國家要件的,進行有意義參與。在2019年制定的《臺北法》中有清楚規範。有意義參與,就是可以參與活動,但未必要成為觀察員或會員。
宋承恩指出,在國際參與上,臺灣外交部門應該要以完整參與作為終極目標,而非僅是抱持著小媳婦或斯德哥爾摩心態,僅追求「為參與而參與」。宋認為,臺灣的外交部門必須拋棄迷障,不能為了現有的有限參與,而犧牲掉大的願景:完整的國家與完整的參與聯合國。宋表示,這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從國內到國際,都有很多工作要做。他也期許與會者作為公民,能夠在觀念上有所改變,並持續傳佈這些觀念,讓更多人了解其中的差別。
林昶佐、林穎孟、黃守達:二〇四六為推動國家正常化,將持續從地方推動工作
立委林昶佐表示,二〇四六希望在憲改的時刻,能夠一起來討論、推動國家層級的問題。他期許,在憲改的時刻,不要只關注已經有共識的問題,反倒要藉機探討更多尚未被釐清、還不確定的議題,互相激盪、找到共識。
林昶佐認為,從拜登團隊近日公佈的人選來看,未來美國對中國的態度會維持強硬,對臺灣也會持續友善。但是否強度相同,仍要持續觀察。他認為,比較重要的,是臺灣自己的態度。如果臺灣自己的態度是延續龐皮歐打下的友善基礎的話,那也會讓世界清楚知道臺灣的立場。
林昶佐也認同宋承恩的觀點,認為應推動中華民國臺灣化、重新定義中華民國。他舉例,自己過去在外交國防委員會就與林穎孟在國會推動相關工作。如推動外交部檢討合約是主張代表中國,還是代表臺灣?又如過去外交系統在回應中國打壓時,都不會對中國「2758決議文已解決臺灣問題」的論點做出回應,這也要求改進。如今這些問題都有所改善。
林昶佐表示,當時川普上任時曾與國會同僚共組祝賀團訪美,在訪問過程中,他也一再則強調臺美必須有一個建交、關係正常化的願景,這才能知道交流是為何交流。他認為,在國際往來時,外國友人總是會關注年輕一輩的想法。二〇四六將可以扮演重要角色,讓世界知道臺灣年輕人的想法。
臺北市議員林穎孟則指出,參與二〇四六是為了推動國家正常化,她也持續在地方工作中推進民眾的認識。在臺美關係議題上,她表示,過去美方對臺政策比較模糊,如今變得清晰。臺灣需要選擇是持續模糊,還是要走向清晰?這是需要思索的問題。他批評,柯文哲在臺灣主權議題上仍然維持如馬英九般的模糊,如對雙城論壇中方發言「臺灣學習中國防疫」表示聽聽就好,尊重他們。對臺灣主權的整體未來無助。
林穎孟表示,自己曾張貼法國雜誌 LePoint 一幅蔡英文與各主要國領袖賽跑的封面圖,指出臺灣如今在國際局勢與蔡政府的努力而受到重視。不過,卻總是會有國人有反對或消極的意見回應。她感嘆,當其他國家願意重視、聲援我們的時候,我們卻不能自我肯定,這是十分荒謬的狀態。她認為,這是因為中國國民黨過去錯誤國際觀洗腦的結果,它讓臺灣人「習得無助感」,不能肯定自己,認為只有中國國民黨才能讓臺灣安全,因而否定臺灣現在的國際關係與成就。
林穎孟表示,但對自己所屬的世代來說,並沒有很強烈的中華民國、中國認同,對外習慣自稱臺灣,但回到國內卻遭遇很多認同問題,沒有辦法自在地把臺灣說出來,更有不同立場的民眾認為這就是「不愛國」。對於推動國家正常化,她認為在地方上,確實有許多工作需要進行,也需要下很多功夫跟調整。她表示,會繼續努力。也期盼年輕一代持續與長輩溝通,改變長輩觀念。
臺中市議員黃守達表示,二〇四六是希望聚合如今分散在各個陣地的夥伴,成為一個追求獨立、裂解帝國的戰線。他認為,二〇四六的成立就是為了逆統戰——中國有統一戰線,我們有獨立戰線。因此,對外裂解帝國,對內防衛民主、團結社會,是二〇四六非常重要的議程。
黃守達表示,2019年,他與台中的公民社會曾努力抵擋中國學者李毅來臺宣揚武統、做一國兩制遊行。他認為這是臺灣公民社會對抗中國威權滲透的重要勝利。這不過僅是防衛,距離裂解帝國,好像還很遙遠。但他認為,現在可以很清楚地指出裂解帝國的方法,就是要讓臺灣變得不可或缺。他表示,這次武漢肺炎爆發,我們可以看到 Taiwan Can Help ,這就是讓臺灣不可或缺。
黃守達認為,赤燭《還願》的「小熊維尼符咒」爭議、Cyberpunk 2077 的未來臺灣設定爭議是臺灣在文化的攻防上的幾個例子。這些日常生活中,文化的戰爭、攻防一直在進行,而這是每個臺灣人都能夠做去做到的,也是共同的責任。文化內容可以是我們的武器,怎麼樣發展這個武器?是每個人可以去思考的。而且也有很多人在努力了。這幾年臺灣文創產業的復興,產出以臺灣本土為根據的劇本以及各種創作,這都是很重要的力量,也是可以一起努力的方向。
黃守達說,回到地方基層,每一位民眾的心聲、反應,都會回饋到民意代表身上,也會型塑民意代表的認知。他表示,什麼樣的人民,會選出什麼樣的代表、公職,而他們會決定臺灣的未來。臺美關係來到一個前所未見的時刻,美國對臺灣釋出極大的善意。臺灣該如何把握這個歷史的機會?這不只是政治人物的事情,也是大家的事情。
桃園市長鄭文燦:對臺友好是兩黨共識,持續推動臺灣國際參與
桃園市長鄭文燦也出席活動,從自身兩次出訪美國經驗出發,分享他的觀察。他表示,美臺關係是臺灣國家生存發展的重中之重,是未來所有的臺灣人民都必須面對的問題。鄭文燦表示,過去世界曾期待中國參與全球化、參與國際社會後會改變,但如今被證明是失敗的。美國因此改變觀點,認為中國是戰略競爭對手。
鄭文燦提到,自己在2019年出訪美國兩次,與美國各方會面交流。他曾向美方表示,改變、破壞臺海現況的是中國,美國應該要積極平衡這個趨勢,給臺灣更多支持。他也強調,美國與臺灣可以有更多對話交流,臺灣是美方印太戰略不可或缺的夥伴,不只有戰略價值,也是民主人權價值與高科技領域的重要夥伴。
鄭文燦提起自己去美國參議院參訪的經驗。當時由民主黨籍參議員 Tim Kaine 與時任軍事委員會召集人的共和黨籍參議員 Todd Young 一同接待。Kaine 曾對他表示,兩黨對美國各政策有許多爭議,但在對臺、對中上是一樣的。而他們後來合照時,也讓鄭文燦站在兩人中間,表示「兩黨都保護臺灣」。
鄭文燦強調,美國兩黨在政策上都是共同挺臺。臺灣正在走向國際社會的新階段中,但要走得穩健,讓國家安全,在穩定的狀態下往前走。他也期許年輕世代有所作為。他表示,年輕的一代,會面對臺灣在外交、內政、經濟各方面的各種挑戰。在轉型的過程中,臺灣像是一種分期付款式的改革,轉型期長,但走得穩健。勉勵大家多用點心,來解決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