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外交大臣公開籲北約確保臺灣防衛能力 國關學者賴怡忠俄侵烏北約地理涵蓋範圍已改變

發佈時間 2022/5/19 10:34:47
最後更新 2022/5/19 10:45:44

【沃草】特約記者劉芮菁報導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已近三個月,這段時間許多歐洲國家都大幅改變過去保守的外交態度與政策,近日緊鄰俄羅斯的芬蘭及瑞典都已經申請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國際關係專家、臺灣智庫諮詢委員賴怡忠表示,現在不僅美國已改變臺美中的安全架構,日前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Liz Truss)也公開表示,北約應該確保臺灣等民主政體有自我防衛的能力,顯示北約的地理涵蓋範圍已經改變。他指出,從烏克蘭的經驗分析,以現在臺灣作為民主政體的高度正當性,如果中國攻臺,非戰鬥、非直接的軍事物資協助一定會出現。但臺灣要能撐得夠久,還有一些可以準備的地方。

臺灣智庫諮詢委員賴怡忠。攝影:劉芮菁

臺灣智庫諮詢委員賴怡忠。攝影:劉芮菁

若臺灣遭中國武力攻擊 國外援助到來前要先撐得夠久

黑熊學院在上月底4月30舉辦「Before D-Day - 臺海防衛準備論壇」,邀請臺灣智庫諮詢委員賴怡忠、臺灣制憲基金會副執行長宋承恩、國際政經專家汪浩,分析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行動。與會學者皆強調,從烏克蘭的經驗可以看到,21世紀的戰爭已進入全球化的型態,影響涉及產業鍊、能源、糧食、網路資訊等各層面,若臺海開戰,影響範圍涵蓋亞洲,或整個印太的問題。

賴怡忠指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西方國家紛紛以軍事物資援助烏克蘭、經濟制裁俄羅斯等方式協助烏克蘭對抗俄羅斯,顯示現代戰爭已進入全球化的戰爭型態。如果未來臺海開戰,受影響的不可能只有兩岸或中美臺關係,而是整個亞洲、印太都會牽涉在內。現在不僅美國已改變中美臺的安全架構,日前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Liz Truss)也公開表示,北約應該確保臺灣等民主政體有自我防衛的能力,顯示北約的地理涵蓋範圍已經改變。

賴怡忠從烏克蘭的經驗的經驗分析,以現在臺灣作為民主政體的高度正當性,如果中國攻臺,非戰鬥、非直接的軍事物資協助一定會出現。但臺灣要能撐得夠久,還有一些可以準備的地方。首先是,臺灣要能與外界保持暢通的聯繫管道,讓民間社會能對外發言;其次是加強個人在醫療救護的專業訓練;再者,可以思考國際物資進入臺灣後如何分配並有效運用,或利用3D列印技術在戰場上進行快速的資源補給,降低物資運送的成本。

至於如何增加臺灣人民的防衛能力?賴怡忠建議,應先盤點民眾現階段與戰時需求的落差,將「防衛能力」切成不同的技能,透過一系列課程、訓練、考試,人民透過考試取得相關技能的證照。將這些技能證照化後,讓政府可以有效掌握每個人擁有的技能,並進行最有效的資源配置。

賴怡忠提醒,現在有一種推論是,俄羅斯一旦威脅動用核武,會使美國加強支援烏克蘭軍事設備,延後交付臺灣武器的時間,中國可能會趁機對臺發動攻擊。因此臺灣應對中國的武力威脅提早做準備。

臺灣制憲基金會副執行長宋承恩。攝影:劉芮菁

臺灣制憲基金會副執行長宋承恩。攝影:劉芮菁

國內的中國代理人宣稱「言論自由受壓迫」 可能成為中國出兵藉口

宋承恩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中所出現的問題,都應該列為我們思考的議題清單。」它影響的不僅於外交戰略層次,還涉及武器製造、供應鏈、原料,以及能源、糧食、網路、資訊戰等各個層面,這是21世紀戰爭的特性。

他表示,臺灣應在這些層面上檢視國家安全,同時應了解國際秩序的變化,在國安問題納入中國研究專家,例如思考北京、上海封城的影響,習近平在4月21、22日舉行的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後有哪些舉措等。同時也要保持思辨能力,將中國研究專家的論述攤開來檢視。

宋承恩更呼籲,臺灣社會應關注國內的中共代理人、紅媒問題,尤其近日有許多藍營學者宣稱「臺灣是一個不自由的民主」、「言論自由受到壓迫」等,這樣的情況與俄羅斯以「烏克蘭對俄語人口進行種族滅絕」為由入侵烏克蘭類似,要小心中國以此論述作為武力介入的藉口。

英國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博士、國際政治經濟專家汪浩。攝影:劉芮菁

英國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博士、國際政治經濟專家汪浩。攝影:劉芮菁

若未來臺海開戰 能源、糧食、交通、對外聯繫都要確保充足

汪浩也分析,若未來臺海發生戰爭時須注意的幾個面向。首先是能源安全問題,因為臺灣能源幾乎100%進口,應思考臺灣現有的能源結構能否在戰爭時維持供電,並確保石油、天然氣、煤炭的海上運輸的暢通。其次是網路安全問題,臺灣對外網路聯繫是透過海底電纜,戰爭時海底電纜可能遭破壞,應確保衛星通訊覆蓋足夠使用。

汪浩也指出,臺灣除了要發生戰爭時確保糧食生產足夠、交通運輸暢通,更要思考產業鍊的影響。尤其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經濟上高度相互依賴,如果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經濟制裁,帶來的產業鍊、資金流動變化都要全面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