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東擴威脅俄國主權戰略學者何澄輝批假話東歐國家怕俄羅斯威脅才加盟北約

發佈時間 2022/4/6 07:48:46
最後更新 2022/4/6 08:25:27

【沃草】記者朱乃瑩報導

俄羅斯總統普丁聲稱「北約東擴」威脅俄國主權,入侵烏克蘭已逾一個月,仍有許多人試圖替俄羅斯正當化侵略行為。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研究員何澄輝指出,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成為東歐國家的最大威脅,讓周邊國家產生集體安全需求,包括波蘭、捷克、匈牙利與波羅的海三國等前共產國家,紛紛加入北約,而非如俄羅斯所指責的「北約東擴」。而俄軍侵略不順,除了因今年烏克蘭恰逢罕見的暖冬,土質鬆軟不利俄軍坦克推進,俄羅斯總統普丁事前反覆強調沒有要入侵,講到「連自己部隊都信」,反對俄軍造成災難性後果。

「黑熊學院」共同發起人、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研究員何澄輝(攝影/朱乃瑩)

「黑熊學院」共同發起人、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研究員何澄輝(攝影/朱乃瑩)

台灣安保協會、台灣獨立建國聯盟等團體於上(3)月 26 日舉辦「看看烏克蘭、想想台灣:2022 國際地緣政治與台灣安全」論壇,第二場「軍事動員與資訊戰」邀請「黑熊學院」共同發起人、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研究員何澄輝、《阿共打來怎麼辦》共同作者陳柏宏對談。

何澄輝指出,在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成為東歐國家的最大威脅,前華沙公約組織波蘭、捷克、匈牙利,以及近年相當友台的立陶宛等國家紛紛投向北約,包括烏克蘭也希望加入,卻反而成為俄羅斯入侵的藉口。

何澄輝分析俄羅斯觀點,由於歐洲大陸是「西窄東寬」的漏斗狀,位居東方的俄羅斯邊境線很長,防守相對困難,因而想把烏克蘭與前華沙公約國家納入戰略縱深。由於烏俄國境相接,烏克蘭首都基輔到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距離僅 900 公里,且中間都是平原,俄羅斯擔憂北約在烏克蘭境內部署武器形同「在他家門口放炸彈」,主張是與 1962 年古巴飛彈危機同等的國安危機。

何澄輝強調,俄羅斯的壓迫讓周邊國家產生集體安全需求,而非北約有意識擴張。何澄輝進一步指出,北約是防禦集團,要成為北約成員國,必須國內沒有爭議地區,但烏克蘭從 2014 年被俄羅斯入侵以來,克里米亞半島與烏東地區持續處於主權爭議狀況,「北約不太可能讓他加入」,所謂北約東擴論只是「說假話」。

但為何俄軍侵略不順?何澄輝分析,雖然俄羅斯從去(2021)年 4 月開始就有發動入侵的跡象,10 月轉趨激烈,烏俄雙方開始在邊境籌備,美國也發出警告,但俄羅斯反覆聲稱並未打算入侵烏克蘭,「甚至連俄羅斯的部隊也相信」,對俄軍認知造成災難性後果。除此之外,俄羅斯沒有選擇集中兵力突破某個防線,而是分為四路進攻,但總體入侵部隊僅約 16 萬人,兵力分散也是不利因素。

何澄輝分析,俄羅斯選在 2 月發動進攻,因其軍事優勢是利用大規模裝甲部隊快速推進,而烏克蘭地形平坦,且 2 月時均溫低於攝氏 0 度,地表結凍,境內一千多條河川也大多冰封,可供裝甲部隊推進,原本確實有利於俄軍發動「閃電戰」,在烏克蘭境內大範圍穿插、迂迴。

問題在於,今年烏克蘭恰逢罕見的暖冬,整個 2 月有四分之三時間高於 0 度,大部分土地變成鬆軟的泥沼,俄軍裝甲只能沿著建設較好的主要道路、高速公路行軍,除了補給困難,路線也容易被預測,讓烏克蘭軍隊可以有效遏制俄軍攻勢。

「黑熊學院」共同發起人、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研究員何澄輝(攝影/朱乃瑩)

「黑熊學院」共同發起人、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研究員何澄輝(攝影/朱乃瑩)

何澄輝分析烏克蘭軍隊的優勢,從克里米亞被入侵後,烏克蘭於 2017 年推動軍事改革,學習美國與北約的戰術、戰法,部隊風氣也大幅改善。何澄輝指出,前蘇聯軍隊因為冬季嚴寒,軍人往往有酗酒習慣,但烏克蘭軍改後全面禁酒,「已經不是俄式的『紅軍』。」

除了正規部隊外,烏克蘭也推動「國土防衛部隊」,招募 18-60 歲公民與居留滿 5 年以上的外國人,只要通過心理評估與健康檢查就可加入,在本次戰爭中發揮在地優勢,從辨識社區的陌生人,到協助正規軍反擊與敵後作戰,都達到很好效果。

何澄輝認為,在資訊戰與認知戰方面,烏克蘭的表現也可圈可點,甫開戰就清楚告知民眾,所有訊息都要以官方為主,即便有些資訊來源過去看似親烏克蘭,「都必須先打問號」,這是由於俄羅斯的認知戰法包含事前經營看似友善的帳號,在關鍵時刻用來傳假訊息。

何澄輝說,烏克蘭也教導民眾如何使用社群平台,形成有利於烏克蘭的局勢,對烏克蘭軍隊的行動完全不拍照、不發文,同時鼓勵民眾拍攝俄羅斯軍隊、戰俘畫面,上傳到社群平台,軍方便可透過定位功能,偵知俄軍動向。

《阿共打來怎麼辦》共同作者陳柏宏:讓人民行動才能架構對抗意志

與談人《阿共打來怎麼辦》共同作者陳柏宏說,從這次戰爭來看,不是優勢軍力入侵就可以獲勝,後續維安與綏靖作戰才是真正的考驗,更沒有什麼「首戰即終戰」。他強調,抵抗的決心才是關鍵,而目前台灣有很多人鼓吹失敗主義、投降論,或是「小國不要刺激大國」等謬論。

台灣如何加強抵抗能力?陳柏宏認為,全民都有守護自由民主的意志,才能保障國家安全,而現行作法無法讓每個民眾直接參與國土防衛工作,會嚴重影響人民的能力與決心。

《阿共打來怎麼辦》共同作者陳柏宏(攝影/朱乃瑩)

《阿共打來怎麼辦》共同作者陳柏宏(攝影/朱乃瑩)

陳柏宏指出,現行「全民國防」政策是希望建立國軍與社會的友好關係,例如開放基地、拍攝影片以建立軍隊形象,遠遠不等於建構全民防衛體系。此外,後備教召體系僅針對退伍的役齡男性,並非全民參與,而且基於資源分配的考量,這些後備役在戰時只會編成步槍等簡單武器的輕裝步兵,「不會去操作火箭砲或反坦克炮。」

陳柏宏認為,政府必須對人民「分區、分類、分派任務」,以行政區為單位來編組,讓民眾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圈進行區域守備,並透過警消民防、社區發展協會、體育會等既有的社區系統,依照人民的專長或能力銜接區域防禦體系,讓人民行動起來,才能架構對抗意志。

「不是每個人都要拿槍上戰場。」陳柏宏說,公民平常也可以藉由商業資源,自行建立應變風險的能力與信心,理想狀況是每個人依照自己的能力與意願,武裝單位可以維持治安、配合正規部隊作戰,非武裝單位則負責維持戰時的基本生存條件。

陳柏宏也提醒,防衛動員體系需要累積,應優先整備非武裝單位,接著才是武裝單位在發展策略上,陳柏宏認為要先發展全民防衛的架構,其次推動非武裝部門的動員,最後才是武裝部門。

陳柏宏提出他理想的時間表,希望今年先推動全民防衛體系的概念,明年逐步放寬商業法規、推動試辦,後年則完成需求盤點與各項立、修法,最後於 2025 年落實全民防衛。

註解

  1. 華沙公約組織:冷戰時期,蘇聯與 7 個東歐共產主義國家(東德、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於1955年在波蘭首都華沙簽訂公約,組成政治軍事同盟以對抗西方陣營。1968 年蘇聯主導華沙公約入侵成員國捷克,鎮壓「布拉格之春」民主運動,引發抗議,阿爾巴尼亞宣布退出。1991 年於布拉格正式解散。
  1.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49 年,美國為首的12個北美與歐洲國家簽訂公約,組成聯合防禦體系,原用意是防範蘇聯對西歐發動大規模攻擊。蘇聯解體後,原屬華沙組織的前東歐共產國家,紛紛尋求加入北約,波蘭、匈牙利、捷克於 1999 年加入。
  1. 古巴飛彈危機:為冷戰期間的核武對抗。古巴獨裁者卡斯楚於1959年建立反美政權,美國發動斷交、經濟封鎖,古巴則尋求蘇聯協助。同時,蘇聯為反制美國於義大利與土耳其設置彈道飛彈,亦在古巴境內部署彈道飛彈。1962年10月,在核對抗升級態勢下,美蘇雙方達成妥協,撤出古巴境內的核子飛彈。
  1. 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於 2018 年發表「中共政軍發展評估報告」,其中分析中國對台意圖,指對方「強調『首戰即決戰』,讓美軍未到,戰事已定。」而前總統馬英九於 2020 年引用此段文字,認為「台灣等不到美軍支援」,被批評是斷章取義、鼓吹投降。
  1. 「戰鬥藍」發起人趙少康上(2)月 23 日發文稱,「烏克蘭對台灣的啟示很明確:小國不要刺激大國」、「如果沒事捅中共一下,捅久了總有出事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