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究竟 7 月 12 日能否微解封?臺大公衛系教授陳秀熙在今(7)日記者會上認為,有多項科學證據,顯示解封的科學理由相當充足。像是臺灣已連續一個月 Rt 值(有效再生數)小於 1。而動態致死率下降及康復率增加,讓解封指數達 0.32,一般認為 0.5 以下就能解封。此外,變種病毒未釀跨縣市群聚,顯示全民配合防疫發揮作用。他也強調,臺灣的優勢在於口罩施戴率以及嚴格實施社交距離,這和國外的文化還是大不同。他認為,很多國家在解封後就立刻把口罩、社交距離忘掉,但臺灣不會這樣,還是會維持相當防疫措施,有利解封後持續防疫。
綜觀全球疫情,陳秀熙指出各國疫苗施打率都提高,讓疫情確實相對上一波流行受到控制,但確診曲線又回升,這值得警覺。他指出,這和變種病毒有關,包括已施打疫苗的國家。但特別像是南美洲,疫苗施打率雖然遠高於其他州,但疫情仍在上升。背後除了因為疫苗種類的影響,還有各國搭配的檢測措施及 NPI(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非疫苗和藥物介入的公衛措施) 的重要性。
不過,陳秀熙強調,疫苗對死亡率的影響非常顯著,南美洲雖病例數大增加,但死亡率也有降低。像是英國首相強生宣布解封,就是考量疫苗施打後,未來趨於輕症化的可能性。顯示疫苗對於疫情控制仍是非常重要角色,但對於變種病毒如何改良,這是未來的挑戰。
臺灣解封指數顯示已可解封
回到臺灣,陳秀熙指出,目前已經有多項科學理由,證明解封有譜。第一,連續一個月 Rt 值小於 1,目前是 0.35。他說,從六月初就小於一,雖有小群聚但整體而言,整整一個月小於 1,且 NPI 和檢測效益評估維持高達 9 成。他認為,這個科學上的解封理由相當充足。
此外,每日的動態致死率下降及康復率增加,顯示醫療量能增加。也讓解封指數已經往零前進,目前是 0.32,一般認為 0.5 以下就是可以解封。
近來變種病毒案例,沒有出現跨縣市的群聚,陳秀熙也認為這是非常好的訊息。他認為,代表全民配合防疫措施和三級警戒發揮作用。這也顯示,小群聚感染可以透過精準篩檢,避免擴大成社區流行。像是苗栗移工和環南市場案例,都顯示利用篩檢找出隱性傳染者,他評估,環南市場案若未篩檢阻斷感染鏈,流行恐持續到八月底。
在邊境防疫上,陳秀熙認為目前採取入境 3 次檢疫,是非常有效的阻擋。目前,入境要 3 天前的陰性報告。若入境無症狀,14 天居家檢疫期間,第一次要用高敏感的 RT-PCR 檢測,因初期隱性感染的病毒量極低,藉此找出隱性感染者。第二次,則是要針對隱性感染還未變成症狀前,再輔以一次快篩。最後,解隔離前再做一次 RT-PCR,因為病毒量恐又再次降低,透過三次篩檢,阻斷境外病毒進到社區。
「非常不贊成一般社區,在社交距離及口罩可以維持下,隨意進行普篩,要精準防疫。」陳秀熙強調,為了在解封後創造公共區域的安心防疫場域,應該實施「精準檢測」,而非社區「普篩」。他說,可思考在能維持 NPI 的場域,對員工實施檢測即可。而在難以維持 NPI 的環境下,像是市場,可同時對員工及消費者檢測。
做好篩檢與 NPI,大型活動也能安全舉辦
後疫情時代,各國紛紛準備解封,也成為臺灣的借鏡。臺大公衛系講師范僑芸指出,加拿大安大略以疫苗施打率為基準,將解封分成三部曲,逐步放寬警戒。第一步,是當施打率達 6 成,室內聚會放寬到 10 人。當一劑施達 7 成、兩劑達 2 成,室內放寬至 25 人聚會,也允許室內宗教集會或儀式保持 2 公尺社交距離就能辦,但室內仍須戴口罩。最後,當一劑施打介於 7-8 成、兩劑施打達 25%,室內就允許更大程度聚會,也開放內用。
范僑芸表示,英國昨宣布將照原定日期於 7 月 19 日解封。其中考量至少一劑已經高達 86%、完整兩劑也上升到 64%,因高疫苗施打率可以降低重症風險,所以首相強生決定「全面解封」,意即沒有社交距離及口罩限制。她說,這等於真正進入「後疫情時代」,人類必須學習和流感化的武漢肺炎共存,自我監測身體狀況。
范僑芯也指出,西班牙於去年底做了個是否能舉辦大型室內活動的實驗。將千名受試者分為兩組,一半人維持正常生活,另一半人則在嚴格防疫措施下,參加於夜店舉辦的 5 小時室內演場會,並觀察兩者 8 天內的感染情形。她指出,結果顯示兩者確診情形幾乎相同,顯示若搭配快篩、口罩、保持通風等防疫措施,便能安全舉行與參加大型室內活動。
范僑芯也強調,另一個美國針對餐廳內用的實驗則發現,相較於沒有口罩令的城市,實施口罩令讓死亡率下降 80%、發生率下降 90%,顯示配戴口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