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臺灣疫情趨緩有望?臺大公衛系教授陳秀熙今(2)日在記者會上指出,此波疫情的流行曲線下降,顯示實施三級警戒成功,距離四級警戒還相當遠。陳秀熙以發生率分析,臺北市萬華是第一波傳播鏈,但外縣市的成長沒有隨時間增加,顯示臺灣疫情確實受到三級警戒的控制,民眾配合再加上政府措施發揮很大功效。不過陳秀熙也警示,部分縣市超過百人的發生率,代表還是有小型群聚感染,若控制不好將再爆疫情。此外,臺灣近期致死率飆升至 1.64%,和全世界平均致死率 2.1%有接近趨勢,盼地方與中央協調醫療能量,減少重症個案。
陳秀熙以 5 月 15 日實施三級警戒至今的發生率來看,以臺北每十萬人發生 109.1 人最高,主要來自萬華的第一波疫情,密閉空間、密集接觸,加上英國變種病毒再還沒症狀前就可以傳播所導致。第二名的新北市,則是每十萬人發生 88.9 人。
陳秀熙指出,從這趨勢知道臺北市萬華是第一波傳播鏈,陸續的新北、基隆等各縣市雖然都有個案出現,但外縣市的成長並沒有隨時間增加。可以看到臺灣疫情確實有受到三級警戒的控制。
從每日確診人數來看,陳秀熙特別指出 5 月 28 日宣布延長三級警戒後,曲線一直在下降,尤其從 28 日 517 例掉到 372 例。他認為這數字也不可能再回補,因為篩檢的時間已經縮短很多、效益改善。可以看出三級警戒確實發揮很大效用,也是解釋為何 Rt 值經過三級警戒後慢慢小於 1。
而從五月底至今NPI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非疫苗和藥物介入的公衛措施)推估已達到 86%。陳秀熙表示非常感謝民眾的配合,並認為已經可朝向 90%來做,雖然還有個案出現,但疫情確實受到控制。
在首波疫情最嚴重的萬華部分,陳秀熙以重建的流行曲線推估,把感染時間重新算出來後,高峰就是落在 5 月 16-17 日間,之後慢慢下降。他說,如果像萬華這樣繼續下降,其他地區也降下來,走向四級警戒機率不高。
以國外的社區感染經驗,需要發布最強四級警戒的標準是每10萬人有 1000-1500 人,陳秀熙指出,目前最嚴重的臺北每10萬人生發率為 109 人,其實相比起來低很多。認為目前距離四級警戒還很遠。至於是否解除三級?要看大家對於警戒措施的落實,維持時間越久就越可能解封。
武漢肺炎變種 越南已發現英國、印度混種病毒株
國際疫情部分,陳秀熙指出亞洲確診個案數量近期成長非常快,變種病毒是否在亞洲竄起,值得警戒,要持續防範境外個案。尤其,全球疫苗施打速率又開始遲緩,北美洲、歐洲都有下降趨勢。大洋洲疫苗施打率是成長最快的,可能意識到快速的變種病毒傳播威脅。但整個亞洲、非洲施打率還是很低,代表疫苗分配和供應都需要 WHO(世界衛生組織)全盤檢討。
陳秀熙說,在病毒分佈方面,英國株為最主要盛行的變異病毒。但另一個警訊是印度株在大洋洲和亞洲都達到 2 成以上數量,巴西株也持續在南美洲流行,美國也有加州株盛行的趨勢,最原始的武漢株已經逐漸減少。
陳秀熙也指出,最近在越南發現英國株和印度株的混種病毒株,對於原來飛沫或環境接觸的傳染途徑,是否會產生出更容易傳染的空氣傳播,也就是所謂氣膠的空氣懸粒傳播,目前學界也在研究中。
在英國株部分,臺大公衛博士任小萱也以相關研究指出,英國株針對 60 歲以下的確診數大增,重症和死亡比例也明顯增加。許多研究皆發現英國株 Ct 值低,意即病毒量較高,住院風險也增加1.3-1.6 倍、重症風險增加快 2 倍、死亡風險增加 1.4-1.8 倍,呼應近期臺灣的疫情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