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家全球知名企業涉入強迫維吾爾勞動爭議 美學者跨國企業應退出中國挽救商譽

作者
發佈時間 2021/2/18 10:52:05
最後更新 2021/2/18 11:10:34

【沃草記者賴昀編譯報導】就算是以商業角度,進入中國市場也讓西方企業面臨很大的風險!美智庫學者 Elisabeth Braw 在《外交政策》發表專文指出,中國將集中營裡的維吾爾人送到工廠強制勞動的問題,已經使得進入中國投資的跨國企業面臨品牌名譽受損,以及被脅迫的風險。Braw 呼籲大型西方企業退出中國,表示除了商譽之外,中國政府也往往會向外資施壓、甚至傷害外資企業來向其母國政府報復。

中國迫害新疆維吾爾人的暴行,引起國際關注。圖為香港反送中抗爭者戴上象徵中共壓迫維吾爾人的面具。(圖片來源:[Flickr](<a href="https://www.flickr.com/photos/studiokanu/49259921712">https://www.flickr.com/photos/studiokanu/49259921712</a>);作者:<a href="https://www.flickr.com/photos/studiokanu/"><b>Studio Incendo</b></a>;授權條款:<b>CC BY 2.0</b>)

中國迫害新疆維吾爾人的暴行,引起國際關注。圖為香港反送中抗爭者戴上象徵中共壓迫維吾爾人的面具。(圖片來源:Flickr;作者:Studio Incendo;授權條款:CC BY 2.0)

美國企業研究院訪問學者 Elisabeth Braw 在美國學術刊物《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發表專文,引述澳洲智庫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ustralian 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 ASPI)在 2020 年公開的報告資料,表示遍佈中國 9 個省的 27 間工廠都有使用來自新疆的維吾爾工人,其中包括遭到強制拘留者。ASPI 描述,「這些工廠都宣稱是 82 間全球知名企業的供應鏈一部分」,並指出「部分工廠似乎使用直接從『再教育營』派來的維吾爾工人」。

ASPI 確定包含其中的品牌包括:Abercrombie & Fitch、宏碁(Acer)、Adidas、亞馬遜(Amazon)、蘋果(Apple)、華碩(Asus)、BMW、博世(Bosch)、Calvin Klein、Cerruti 1881、思科(Cisco)、戴爾(Dell)、 伊萊克斯(Electrolux)、Gap、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Google、H&M、日立(Hitachi)、惠普(HP)、HTC、積架(Jaguar)、L.L.Bean、Lacoste、路虎(Land Rover)、賓士(Mercedes-Benz)、MG、微軟(Microsoft)、三菱(Mitsubishi)、三美電機(Mitsumi)、Nike、任天堂(Nintendo)、Nokia、Panasonic、Polo Ralph Lauren、Puma、三星(Samsung)、夏普(Sharp)、西門子(Siemens)、Skechers、Sony、TDK、Tommy Hilfiger、東芝(Toshiba)、Uniqlo、維多莉亞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Vivo、福斯汽車(Volkswagen)和Zara。

Braw 向在中國發展業務的許多西方企業提出建言:離開(Get Out),並表示此舉最初可能造成生產流程上的問題,和導致營收損失,但是全球消費者將會對此作出回報,並提醒此舉將使企業免於捲入日趨緊張的地緣政治漩渦。

在 ASPI 的報告發布後,BBC 就此事詢問福斯汽車中國區執行長 Stephan Wöllenstein,Wöllenstein 回應稱,他不能確定福斯的烏魯木齊工廠裡沒有使用來自集中營的維吾爾工人。不久後,對此番回應感到憤怒的消費者紛紛在社交媒體上揚言抵制福斯。

其他像是 Nike、蘋果、可口可樂(在新疆設有瓶裝廠)等西方企業的公共形象也變差。這三家大公司先前試圖遊說美國國會以削弱《防止強迫維吾爾勞動法》(Uyghur Forced Labor Prevention Act),但收效甚微。去年 9 月,美國眾議會以 406 票贊成、3票反對的壓倒性比數通過了該法案,而法案在參議院也獲得了多數支持。

針對中國政府對維吾爾人施行強迫勞動的行為,美國國會以壓倒性比數通過《防止強迫維吾爾勞動法》。圖為位於新疆的「和田市紡織服裝實訓就業基地」入口(圖片來源:美國之音)

針對中國政府對維吾爾人施行強迫勞動的行為,美國國會以壓倒性比數通過《防止強迫維吾爾勞動法》。圖為位於新疆的「和田市紡織服裝實訓就業基地」入口(圖片來源:美國之音)

Braw 指出,西方大企業接下來可能遭遇更多與中國相關的困境,並應做好準備。像是 瑞典電信商 Ericsson 的執行長 Börje Ekholm 一直受到北京當局施壓,要求其遊說瑞典政府撤銷對華為的禁令,而星巴克也面臨了類似狀況,Braw 猜測可能還有其他未被公眾所知的案例。

Braw 問,中國市場真的值得這樣的風險嗎?(Is the Chinese market worth such risks?)指出雖然中國擁有 14 億人口和完備的基礎建設,讓其成為「世界工廠」,但是西方企業的領導層和董事會在和中國政府的互動中,往往面臨風險,例如當工廠獲的中國官方的投資獎勵時,也會更容易遭到施壓,甚至北京當局可能為了報復其母國政府而肆意破壞外資企業的商業活動,澳洲食品出口業者就曾面臨這種處境。

Braw 指出,要停止中國政府這種強迫勞動的行為,唯一方法就是西方跨國品牌退出中國。對企業來說,這的確有風險,但是企業也將能擺脫地緣政治的危機,而如果是 ASPI 所提到品牌之一,該企業還可以藉此挽回名譽。Braw 強調,長期而言,退出中國是健康的商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