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草】記者朱乃瑩報導
民間智庫「台灣民主實驗室」運用去(2022)年 1124 地方大選時所做的調查發布分析報告,指出政黨傾向對於受訪者是否採信假訊息有重大影響,而資訊操作的手法,相較於以往相對容易被查核(為假)的「不實訊息」,已經轉變為傳播半真半假、難以核實或釐清成本較高的「爭議訊息」,明顯助長台灣現有政治認同的極化。民主實驗室副執行長曾柏瑜舉例,「台積電變『美積電』、或是『高雄浮屍』、『黑道治國』這類資訊,它不直接針對台美關係或兩岸議題,也不直接針對執政黨或政治人物,而是企圖降低你對民主制度的信任程度,好像民主無助於好的經濟、好的治理。」
台灣民主實驗室上(4)月中基於該實驗室於 2022 年 1124 地方大選當天實施的出口民調(935 人),與選後(11/29-12/3)進行的線上問卷調查(1000 人),發布「2022 台灣地方選舉:政治極化與資訊操作的新挑戰」研究報告。
民主實驗室副執行長曾柏瑜接受《沃草》訪問指出,2018 - 2020 年前高雄市長韓國瑜時代,假訊息通常是直接吹捧或貶抑特定候選人,而去年選舉卻是「軟性陰謀論」變得很多,「台積電變『美積電』、或是『高雄浮屍』、『黑道治國』這類資訊,它不直接針對台美關係或兩岸議題,也不直接針對執政黨或政治人物,而是企圖降低你對民主制度的信任程度,好像民主無助於好的經濟、好的治理。」
他感嘆,過去要識別某一訊息是否為來自中國的認知作戰,只需要看是否簡體字,但現在這種「軟性陰謀論」持續升級,就連對中國保持警覺的選民,也未必能察覺,「就像『蛋價』跟『疫苗』背後是觀感的問題,你怎麼闢謠都沒用。」
曾柏瑜指出,民主實驗室從 2020 年大選開始進行選舉(後)民調,而大眾大約從 2018、2019 年普遍得知「假訊息」問題,這是否有改變我們看待訊息的方式?他認為,政治人物常用「這是假訊息」當成對應政治攻擊的手段,對資訊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過去大家對假訊息不關心,現在則認為『假訊息』只是政治語言,我們沒有變得比較有抵抗力。」
「上次(2020)做民調還有分政黨傾向,尤其一些自認『不藍不綠』的小黨支持者特別容易相信假訊息。今年就發現,分什麼黨都不顯著,而是討厭/喜歡民進黨的選民樣貌有顯著區別。尤其『討厭執政黨』者最容易被認知操作。」不過,認知操作針對執政黨、中間選民也普遍討厭執政黨的情況,會不會換黨執政就不同?曾柏瑜認為必須再持續觀察。
「至少現階段不用太擔心,這些質疑民主治理的人,還未因此對『投票』這個行為產生不信任,大家還是相信自己投下的票。但何時會變成覺得『投票已經救不了我們,我們就是需要偉大領袖來統治』,我就無法確定。」
曾柏瑜指出,雖然資訊操作導致有部分選民對民主治理不信任,但通常不會因此形成大規模群眾運動,「網路上操作的成本太低,但把人 Call 出來的成本卻很高。」他接著說,這方面應該比較需要擔心線下的統戰網絡,例如疫情後中國重新藉由招待旅遊,與村里長、宮廟、學術團、旅遊團建立實體連結,成本雖比資訊戰高得多,但效益也大得多。
「討厭民進黨」群體易接到爭議訊息
報告發現,受訪者的政黨傾向會影響其對選舉制度的信任程度、對台灣民主現況的滿意度;「討厭民進黨」者聽過爭議訊息的比例明顯高於其他,且政黨認同會影響受訪者對於不實/爭議訊息的真假判定。
此外,兩大黨支持者普遍「政治極化」程度較高,對公共議題較感興趣,也較會搜尋網路資訊,但傾向僅在「同溫層」內查核事實。
報告指出,是否容易相信假訊息(訊息脆弱度),與性別、教育程度、居住地較無關,但年齡在 70 歲以上、認為「民進黨是假訊息主要來源」的民眾,則容易相信假訊息。以「數發部(在選舉中)做票」這一假訊息為例,「討厭民進黨」者有 18.06% 認為絕對/可能是真的,不討厭者僅有 8.42% 認為可能/絕對是真的。
報告也分析「台灣政府花 9400 萬遊說裴洛西訪台」、「故宮打破的文物是贗品,真品已被台獨份子私下賣到美日」等 5 則半真半假的爭議訊息,受訪者的政黨認同與「認為假訊息主要是哪個陣營在傳」會影響受訪者判定該訊息的真假,支持國民黨與民眾黨或「討厭民進黨」者,更容易相信這些訊息。
有別於上述問題傾向批評執政黨,另一則政治傾向相反的「習近平公開呼籲支持國民黨」假訊息,則有較多民進黨支持者、不討厭民進黨者相信,而「認為假訊息主要來自民進黨」者則傾向不相信。報告分析發現,政治立場對於是否採信假訊息有重大影響,指出台灣政治嚴重「兩極化」。
報告也提到,不實訊息(已被確認為假)在討厭/不討厭民進黨的受訪者之間傳播並無明顯差異,但半真半假、疑似為資訊操作的爭議訊息卻有明顯差別,「足見同溫層效應越發嚴峻,也符合本次選舉觀察,即資訊操作的手法,相較於以往相對容易被查核的不實訊息,已經轉變為傳播那些針對內容釐清與對話成本更高的爭議訊息。」報告結論提到,半真半假的爭議訊息明顯助長台灣現有政治認同的極化。
不同政黨支持者均對台灣民主制度有信心
報告並分析不同陣營支持者對台灣民主的觀感。大部分受訪者對於台灣選舉制度有信心,但不同陣營對民主現況的「滿意程度」卻有明顯兩極化,報告認為這可能分化台灣社會的對話空間,進一步損害台灣民主。
報告稱,指向執政黨的假訊息,更容易被不滿執政黨的族群採信,這可能會受到國內外惡意行為者的攻擊。
報告最後針對立法、行政、政黨、公民團體、事實查核組織、主流媒體、社群平台等不同對象提出建議。
立法部門可以推動「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案」,行政部門則可以設立智庫形式的戰略單位,定期公開資訊操作調查報告,以及建議加強跨部會橫向整合,並建立類似現有「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或「地震警報」的假訊息釐清機制。
報告也認為,政府應與公民團體、民間查核組織加強合作,也可在社群平台、新聞媒體等平台,用短影音等形式將抽象議題圖像化,提供不同意見者對話基礎,同時拒絕與從事資訊操作的公關公司合作。
政黨方面,報告建議應在公關資源落實黨政分開、避免情緒性對話;公民團體則可組成跨議題、跨地區的資訊監測社群,並加強社會溝通;事實查核組織則可研究「近三成民眾只在同溫層內查核」的課題;主流媒體應加強專業、自律,避免放大少數極端意見,取材上亦應擴大國際與中國內政議題。最後,報告也建議乘載虛假訊息的社群平台,應更積極向研究人員開放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