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戰專家沈伯洋最新研究認為藍綠都很爛的年輕人最容易受假資訊影響

作者
發佈時間 2021/8/12 10:43:16
最後更新 2021/8/13 08:03:17

【沃草特約記者賴昀報導】中國長期利用不實資訊對臺灣進行影響力作戰,而資訊戰專家、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伯洋指出,根據團隊的最新研究,在臺灣,受不實訊息影響最多的族群是 20 到 29 歲、被認為是「天然獨」的年輕世代,而非很多人以為的退休族群。沈伯洋進一步表示,年輕人容易受到中國產製的「疑美論」影響,中國透過放大美國的非裔族群、監獄人權爭議等議題,在不製造假消息的情況下,鼓動臺灣年輕人疑美、疑日。他補充,在針對年輕人深入調查時,發現在政治傾向上認為「藍綠都很爛、政治都很爛」的年輕人最易受假資訊影響;此外,調查結果還發現,有學校老師不但常去中國,還會將中國觀點的論述帶到課堂,慢慢改變年輕族群對中國的認知,降低他們對中國的警戒與防衛。

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伯洋與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洪貞玲進行線上與談。

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伯洋與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洪貞玲進行線上與談。

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資訊戰專家沈伯洋與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前 NCC 委員洪貞玲於上週五(8 月 6 日)共同出席《解方論壇》,以「從不實訊息,看臺灣的防衛民主」為題進行線上與談。

沈伯洋表示,他的研究團隊以問卷調查,發現 20 到 29 歲的臺灣年輕世代受中國假資訊影響最多;研究團隊進一步針對這令人意外的發現深入研究,發現親中論述的傳播對年輕族群來說最沒效、沒有人相信,這類「中國好棒棒」論述的目標族群主要是退休軍公教,而最能吸引臺灣年輕人的是「疑美論」,在反美論述快速被年輕人接受、相信之後,再放出「中國也不差」的資訊,達成認知作戰的目標。

沈伯洋補充,在針對大學生進行調查時,發現有 64 %的學生意識到臺灣存在許多「外國丟進來」的假消息,而被認為是假消息來源國的國家有中國、美國和日本。沈伯洋納悶,「美國就算了,我到現在都想不到日本丟了哪些假消息」,而在針對受調查的學生進行交叉分析後,發現這些學生有很多人會使用微博、微信、抖音等中國社群媒體;深入訪談後,更發現年輕學生所知道的假資訊「很多是學校老師跟他講」。沈伯洋解釋,很多大學老師一年去中國十幾次,常常把中國論述帶回課堂,「天然獨」世代的學生就在聽老師說的過程中,「溫水煮青蛙」式的慢慢改變對中國的想法。

此外,沈伯洋指出,年輕人受中國假資訊影響的程度和人格特質、思考風格、個性等都有關係,研究團隊在針對政治傾向做調查分類時,發現同時勾選「討厭民進黨」和「討厭國民黨」選項,認為「藍綠都很爛、政治都很爛」的年輕人是最容易受影響的,另外勾選「討厭統促黨」或是「討厭民眾黨」的人也易受影響,因為該兩個政黨皆是少數政黨,顯示會如此勾選者多屬於易被鎖定的特定人群。

沈伯洋解釋,中國對臺灣散播假資訊的目的,在於混淆社會大眾對議題的認知、造成對立。比方說,中國可以針對 50 種不同類型的臺灣人客製不同的訊息,讓每個人對議題的認知都不一樣,造成民主社會最不想看到的對立,如此一來,中國要在臺灣進行操作就很容易。

沈伯洋補充,中國對臺灣發動認知攻擊的單位不只是官方媒體,還有很多中國帳號會經營看似親綠、支持民進黨政治人物的臉書社團,讓民進黨支持者不疑有他就加入,而這些社團一開始會分享「政府防疫好棒」、「陳時中好棒」等資訊取信加入者,等到今年 5 月 12 日、13 日左右,臺灣爆發武漢肺炎疫情時,開始放出疫苗相關的假消息、趁機推廣中國疫苗,讓加入社團的民進黨支持者被潛移默化。

雖然民眾必須對來自中國的假資訊有所警戒,但沈伯洋提醒,每個國家或多或少都會進行文化輸出,這些都在言論自由的範疇內,因此「認知作戰」有一定標準的定義,在該國輸出影響認知的資訊時,有一定的隱蔽性、強迫性和腐敗性,才會到「影響力作戰」的程度,舉例像是中國跟外國的學校老師簽協議,要求不能談論法輪功;或是隱蔽地資助外國學者等。

此外,也要確定攻擊者是誰、受害者是誰,才能說是認知戰。中國可以對臺灣進行認知戰攻擊的單位可能有共青團、解放軍、國臺辦等等,在沒有釐清的情況下貿然說是認知戰,可能反倒淪為口水戰,因此必須確認是來自中國某個部門發起的攻擊,再帶到臺灣人眼前揭露,對「認知戰」的提醒才能發揮有意義的效果。另外也必須理解被害者是誰,因為「如果中國丟一堆論述沒人要聽,對臺灣影響就不大」。沈伯洋表示,釐清上述種種,才能辨認有效的攻擊。

洪貞玲則說明,傳播學界傾向用「不實訊息 disinformation」而非「假新聞 fake news」來理解認知作戰所發出的資訊,因為利用網路迅速傳播、影響大眾日常生活的不實訊息在傳統上,不被界定是專業機構所產製的新聞。她進一步比較 disinformation 和 misinformation,表示這兩項訊息都是網友會透過社群媒體傳出去、跟親友分享,但misinformation是一時疏忽、非刻意,對社會影響不大,disinformation則是當前民主社會高度關注、設計各種方法極力防範的認知攻擊。根據歐盟定義,disinformation 具有系統性、帶有惡意、對資訊刻意的扭曲操控,有著經濟上或是政治上的特定目的。

洪貞玲表示,臺灣永遠是對抗中國認知作戰的最前線,不實訊息能在短期內造成社會混亂,舉例像是 5 月臺灣疫情爆發時的各種亂象、2019 年的關西機場事件、更早的衛生紙之亂等,許多人的行為受到誤導,形成社會不信任,甚至導向投降主義,「中國崛起」、「中國不會虧待臺灣」的論述趁虛而入。

她提醒,「謠言不會消失」,即使政府已經立法處理謠言散播的問題,但「不是只有政府可以做」,事實上政府進行澄清和裁罰時,往往會被質疑是限制人民言論自由,因此「更重要的是網路平台跟公民社會怎麼做」。她說,培養能夠辨認不實訊息的資訊素養,就如同注射防備認知作戰的疫苗,讓每個人都不要成為不實資訊的幫兇。

洪貞玲補充,民主國家對數位平台的概念已經改變,過去都是主張「網路用戶的言論不應由企業審查」的「馬尼拉中介者原則」為核心,像在 2019 年,臺灣五大數位平台:Facebook、Google、LINE、Yahoo、PTT 聯合發布「不實訊息防制業者自律實踐準則」;Facebook 創辦人祖克柏也被要求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被要求對平台上的不實資訊負起責任;在將來臺灣設立「數位發展部」之後,針對網路平台的爭議會有因應做法。另外,傳播學界長期以來也有一個很重要的訴求,就是大型網路平台的演算法必須適度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