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民主之路發展到現在,公民參與政治的態度有何轉變?沃草專訪領導「不要核四、五六運動」的導演柯一正。柯導分享由戒嚴一路到現在的心路歷程感慨指出,當年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警備總部,時時刻刻自我檢查「思想」是否有問題,不敢去碰政治。時至今日,情況已大不同,拜解嚴、科技發達所賜,各種資訊取得都非常容易,公民不必上街頭就可「鍵盤參與政治」。
柯一正回想年輕時,「我們以前的人大概都不會去碰政治,我們這一代的人心裡都有一個警備總部,現在沒有這個啦(笑)。」現代的人或許難以想像、也不會感到害怕,但在當時警備總部是極大的權力機構,只要人民「思想」上有問題,可能就會被抓、甚至一去不復返,也因此讓許多人噤聲、甚至進行思想上的自我審查。
但隨著時代轉換、戒嚴解除,柯一正認為現在時代比較不一樣了!「資訊很容易得到,你上網或是看電視,都會有各種不一樣的說法,你可以自己看、自己做判斷。」
柯導進一步補充說,「所有的政治,你會發現都跟我們有關係。」並不是每個人都必須上街頭,隨著科技進步,現代公民可以在網站裡面回應、給意見,或是同意其他人的看法、甚至進行連署,「這都是一種參政的方式。」
柯一正從2013年3月15開始,領導著一群志工,風雨無阻的進行「不要核四、五六運動」,每週五晚上六點的自由廣場上,總有一群小市民風雨無阻地準時開講。一年多來,「不要核四、五六運動」也從一開始主打停建核四的訴求、到現在變成公民議題集散地,任何一位公民只要有話想說,站上肥皂箱、拿起麥克風,就能大抒己見、號召更多人共同關注社會議題。

圖說:柯一正表示,老一輩的人被心中的警總框限了政治參與,「所有的政治,你會發現都跟我們有關係。」幸虧現代公民有更多途徑參與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