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 抖音網紅選前就在散播作票 民主實驗室警告40%民眾政治觀點來自網紅

發佈時間 2024/1/19 10:28:46
最後更新 2024/1/19 10:29:08

【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研究中國認知戰的智庫「民主實驗室」,今(19)日召開 2024 選舉境外資訊操作初步研究成果記者會。情資分析組長楊順清表示,近來由民眾黨支持者為首炒熱的「作票」謠言,其實選前就已被 Tiktok 美妝、穿搭小網紅,以相同素材製作短影音、散播作票可能,光是 2 個小網紅的影片就能累積超過 50 萬播放量。他指出,網紅為了流量使用扭曲、未檢驗的資訊,讓觀眾形成單方接受結論而非思辨的習慣,對臺灣民主非常危險。研究員許嘉元則分析,上次大選有 21.8%民眾對於公共以及政治相關議題的觀點是來自於內容創作者以及 KOL 網紅,這次則增長 18%,來到接近 4 成。

選前就有 Tiktok 美妝穿搭小網紅,以相同素材及台及台詞製作短影音,散播作票可能(圖片取自民主實驗室)

選前就有 Tiktok 美妝穿搭小網紅,以相同素材及台及台詞製作短影音,散播作票可能(圖片取自民主實驗室)

民主實驗室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吳銘軒指出,藉由觀察可發現中國這次在選舉前期,緊跟臺灣內部爭議、擴大衝突。後期則直接介入,甚至利用 AI 生成技術讓內容更加多樣化。與 2022 年選舉比較,中國官媒及「微博大V」主動參與程度極低,他推測可能是為了減少中國介入臺灣痕跡、增加研究者追蹤困難,也為降低臺灣人防備心。

「十萬印度移工來台」、「選舉作票」都可見 TikTok 網紅用同份腳本拍片

楊順清介紹,此計畫的觀察期間是由去(2023)年十月起至大選當天。共記錄了一萬多則網路 Post,平台涵括 Facebook、YouTube、IG、Dcard、PTT 臺灣主要的社群平台,還包括推特、微博、TikTok、抖音、Bilibili這些中國的平台,主要為了追蹤哪些敘事是從中國傳過來的,或是其官媒反應。

楊順清指出,像是進口雞蛋爭議、美豬進口產地爭議,都有中國官媒跟隨在臺灣原本的內政議題,並且透過大量協同帳號傳播,可以從這些帳號幾乎都使用動漫頭貼,並且在同一天更換照片上發現蛛絲馬跡。像是義務役上戰場的議題,更可以發現中國官媒所發起的內容,被同步傳到許多反對執政黨的社團中,企圖臺灣內部擴大衝突。

去年十一月時,印尼十萬移工來臺的議題,也有中國操作的痕跡。楊順清觀察到,在短影音平台 TikTok 上,有些原本討論經濟或投資議題的網紅,突然使用一模一樣的台詞來講討論印度移工政議題,顯見使用同套劇本。

TikTok 大量不實帳號協同散佈影片及數個非政治性質帳號突兀地張貼賴私生子影片(圖片取自民主實驗室)

TikTok 大量不實帳號協同散佈影片及數個非政治性質帳號突兀地張貼賴私生子影片(圖片取自民主實驗室)

像是選前突然出現的「賴清德私生子」、「蔡英文秘史」陰謀論,楊順清發現,都在短時間內就出現大量二創影片,並散播到平常探討軟性議題的頻道上。尤其「蔡英文秘史」經分析師調查,檔案中有蠻多簡轉繁的跡象,而且大量版本的內容都是用虛擬主播創造,且不只有繁體中文,甚至出現粵語版本。至於傳播帳號,也可以發現大頭貼中的人像,不管眼睛或嘴巴都落在相同的位置,可見 AI 生成痕跡。

至於最近由民眾黨支持者、網紅「 愛莉莎莎」為首掀起的「作票」爭議,楊順清表示,其實選舉前後,都看到許多有關作票的協同傳播。在選舉前,主要是把前幾年選舉的素材重新利用。同時看到一些在 TikTok 上介紹穿搭、美妝的小網紅,也用相同的劇本或素材散佈選舉可能作票的短影音。

楊順清指出,這樣的內容在 TikTok 傳播很廣,光以 2 個小網紅所製作的影片來看,就超過 50 萬的播放量。他擔憂,民眾可能會因為這樣內容,對選舉公信力懷疑,成為民主的威脅。

吳銘軒也表示,其實這些 TikTok 影片其實都有腳本,透過這些小網紅來做出台詞一模一樣的短影音,令人質疑到底誰付的錢?也不難聯想到先前「宣告我的投票意志」操作模式。然而,TikTok 平台屬於境外公司,對臺灣來說更追查困難。

AI 生成讓陰謀論更「有趣」、低成本

散播「蔡英文秘史」陰謀論的帳號,被抓包是 AI生成帳號(圖片取自民主實驗室)

散播「蔡英文秘史」陰謀論的帳號,被抓包是 AI生成帳號(圖片取自民主實驗室)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陳慧敏也補充,造謠者的攻勢比過去更細膩幽微,對於事實查核者或媒體都是巨大挑戰。造謠者這次運用臺灣資訊生態弱點,像是政治人物或網紅不經查證就轉傳訊息、媒體愛用PTT、Mobile01等網路論壇寫成新聞,用低成本的方式發動攻擊,後頭再讓假帳號網絡去推波助瀾。

陳慧敏也觀察到,AI 技術進步也讓過去單薄、無聊的內容農場謠言,製作更為活潑、低成本、更適合傳播。像是「賴清德私生子」、「蔡英文密史」等,還是假帳號在推播,尚未進入主流媒體的視野。但已經看得到用造謠團隊正在用 AI 低成本、大量製造的方式練兵。她感嘆,其實 10-20 分鐘不到就可以產生一個更有趣的造謠影片,但查核卻是要一秒一秒逐格去查證。

陳慧敏指出,作票傳言從 2022 大選的陰謀論,低燒到 2024 年大選已經變成政黨運用、傳播的內容,燒成另一個趨勢。事實查核中心無法針對所有影片都全部查核,她擔憂未來這些影像未來可能變成陰謀論更大的素材、攻擊臺灣民主。呼籲臺灣社會有必要全民好好一同來討論、釐清作票相關傳言。

出口民調揭 26% 選民相信「假訊息來自民進黨」、來自中國僅 15%

民主實驗室情資分析組長楊順清(攝影/廖昱涵)

民主實驗室情資分析組長楊順清(攝影/廖昱涵)

民主實驗室研究員許嘉元則就全國性電訪及桃園出口訪調報告。他先是總結,觀察到中國的操作不再僅止於創造不實訊息,更會以陰謀論的策略,來建構臺灣民眾對於特定議題的偏見及認知,讓人更難去澄清。

許嘉元指出,當我們針對這些議題想要跟不同的意見者進行溝通或對話時,往往會造成很多的衝突。就長期來看,其實這樣的操作,主要目標不僅僅是意圖在選舉期間意圖使人當選或不當選,更希望造成臺灣公民對於政府以及民主制度的不信任,並讓不同陣營之間的支持者衝突上升,進而衝擊臺灣內部社會的民主韌性。

相較於 2022 年九合一大選舉的調查結果,許嘉元指出,其實網路影音內容創作者以及所謂的KOL 網紅或是這些社交平台的粉專,在公共政治議題上面的影響力其實有在增強。上次大選有 21.8%民眾對於公共以及政治相關議題的觀點是來自於內容創作者以及 KOL 網紅,這次則增長 18%,來到接近 4 成。

至於網軍操作以及假訊息的部分,執政黨仍舊被為數不少的民眾認為是主要的假訊息製造者。今年的電訪有 26.6%民眾認為假訊息來自民進黨,相較 2022 年微增長約 3%。中國僅以 15.2%位居第二、國民黨以 8%位居第三、民眾黨以 2.3%位居第四。

民主實驗室研究員許嘉元(攝影/廖昱涵)

民主實驗室研究員許嘉元(攝影/廖昱涵)

普遍而言,民主制度仍舊被臺灣民眾認為是最好的制度,都有超過半數的民眾對於臺灣的現況民主現況滿意,也對於臺灣的選舉制度信任。許嘉元進一步分析,以總統大選的三政黨來看,於民主制度的信任程度,分別依序是民進黨、民眾黨、國民黨支持者。同樣的順序也適用於對選舉制度的信任。

許嘉元提醒,值得注意的是,其實相較於認為民主在某些情境下可能更好的比例有所下降,但認為哪種政治制度都沒有差的比例,相較於 2022 年調查的 8.9%,大幅上升到 19.6%。

過半數藍白支持者都相信「疑美論」

平均而言,疑美論都有過半數民眾相信。許嘉元指出,其中民進黨支持者有超過 8 成不同意疑美論的論述,而國民黨與民眾黨最認同的疑美論論述是「美國不值得相信,只想掏空以及利用臺灣」,分別有超過 8 成、以及接近 7 成的同意度。

許嘉元也在會後受訪時特別指出,民眾黨的論述是「親美友中」,但其支持者在疑美論的論述上,其實非常接近國民黨支持者,還有低於半數的人認為美國或民主盟友是值得信賴的。或許該檢驗是否在資訊使用上大幅在接受疑美論,潛移默化下讓論述往自身沒有很認同的光譜去。

許嘉元認為,整體來看,臺灣不同政治傾向者之間,在不同議題上的觀點,仍舊存在巨大的差異與極化的現象。

民主實驗室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吳銘軒(攝影/廖昱涵)

民主實驗室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吳銘軒(攝影/廖昱涵)

針對這些刻意製造衝突的操弄,許嘉元表示,有效的溝通方式,大家都還在找,但首先要認識到有這個衝突及差異在。上述所強調的陰謀論型敘事,相較傳統比較容易被破解的不實訊息更難,因為他的脈絡更複雜,像是疫苗、雞蛋或者和美國軍備合作議題,當我們在跟意見不同者溝同時,還沒有抵達一個共識時,就已經先吵翻了。

許嘉元認為,這正是操作者真正目的,沒有想要讓你相信什麼或不相信什麼,是要讓社會內部分化,讓我們認為這些不同意見者,沒有相同的投票權或人權。

民主實驗室的全國電訪是針對 20歲以上臺灣公民,以市話手機 7:3 比例,依照內政部最新人口統計資料,依受訪者之性別、年齡層、教育程度、地區別變數進行母體推估加權。於 2024 年 1 月 1 日至 1 月 10 日實施,共計 1504 個有效樣本。出口訪調則於投票當天在桃園市共 13 個行政區實施出口訪調。採取預先排除各行政區內後 10% 投票人數的投票所,並在剩餘的投票所之間實施隨機抽樣。本次出口訪調透過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TIGCR-CAPI 系統以平板電腦的形式實施。有效樣本數為 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