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中國近日大動作宣布將砸一兆人民幣(約臺幣 4.3 兆元)扶植自家半導體,盼衝破以美國為首的晶片圍堵戰。對此,曾是半導體業工程師的現代文化基金會研究員陳冠憲質疑,2021 年中國為推起半導體投資熱潮,國內才發生「武漢弘芯」的千億騙局,政府半導體基金淪為詐騙集團的待宰肥羊,難道沒學到教訓?還是錢太多?他強調,半導體是一個高度全球化的產業,許多技術更有獨佔性,不太可能由一個國家從頭到尾一條龍。
黑熊學院舉辦「半導體世界盃,全球輸不起的晶片戰」講座,探討美國晶片戰略以及全球供應鏈現象,也解讀近來「失去護國神山」、「美國掏空台灣」等不實消息。
美中對抗和全球晶片荒的局面下,半導體產業成為首要的衝突點。中華經濟研究院資深副執行長李淳觀察,中國目前的「成熟製程」還可以,但不容易再做出突破。
半導體到底多難做?李淳說,中國在 1960 年代有所謂「兩彈一星」計畫,意即飛彈、核彈、人造衛星,中國花了 10 年就突破。但中國推動「半導體國產化」至今 20 年,還挖了一堆臺灣人才去,依舊無法跨過 14 奈米。
從中國晶片市場的需求和國產化數量觀察,差距已越拉越大。李淳說,去(2022)年中國可以滿足國內 16%需求,這其中還包括三星和台積電的中國廠產量,去掉後真正屬於中國企業的生產量僅 10%。這和「中國製造 2025」宣稱自製率達 40% 目標,還差得很遠。
陳冠憲也補充,半導體是個高度全球化產業,意即很難由一個國家從頭包到尾,除了被封鎖的中國不得不這樣做。對於中國近期宣稱要投入一兆去發展自己的半導體產業,他笑說:「之前『武漢鴻芯』的教訓沒痛到?只能說中國錢太多,祝他好運!」
中國半導體撒幣就能有成果?
2021 年所發生的中國「武漢弘芯」事件,起源於美國不斷對中國半導體業「卡脖子」,讓中國政府不得不土法煉鋼,推起國內的半導體投資熱潮。但最終大多因低估半導體的難度,以失敗收場,淪為詐騙集團的待宰肥羊。
當時許多不肖業者盯上中國政府的半導體基金,註冊空殼公司、吹噓技術圈錢,武漢弘芯半導體就是這樣一個號稱 1000 億人民幣的專案。不僅武漢政府加入,連前台積電營運長、現任鴻海半導體策略長蔣尚義也買單。蔣尚義事後曾接受媒體訪問指出這是一場惡夢,並表示不會再去中國。
其實也不止弘芯,類似騙局還有濟南泉芯等。據 2020 年統計,中國就有 6 個類似的百億等級大型專案停擺。
從武漢弘芯的慘劇可知,中國想要自己當半導體的「一條龍」,沒有這麼容易。陳冠憲直言,半導體產業鏈中,更有些技術是獨佔性、壟斷性。他以先前日韓貿易戰為例,當時日本把幾項高科技材料移出貿易快速通關的「白名單」中,包含市佔率全球 7-8 成的「光阻劑」,成功讓韓國「很痛」。
中國半導體只差臺灣 3 世代?營收主力可不是這樣
陳冠憲強調,單看製程的演進圖,2020 年台積電量產 5 奈米,中國號稱最大的半導體製造公司中芯 2019 年號稱量產 14 奈米。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兩者只差 3 個世代、約 4-6 年以上。
姑且先不論「只差 3 個世代」是用台積電會傻傻原地踏步、等著人來超車,這個不可能的情況下去做評估。再從營收佔比看來,陳冠憲指出,台積電的營收明顯是集中在 5-7 奈米的先進製程,而中芯的主力卻是落在 16-28 奈米。
陳冠憲說,中芯主要產力都不在先進製程,雖然單看技術好像只差 3 世代,但產線主力已經說明了不爭的事實,就是台積電和中芯的距離,絕對不止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