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者越來越極端資訊戰學者沈伯洋國民黨受資訊戰傷害程度比民進黨更重

發佈時間 2021/12/30 10:23:29
最後更新 2021/12/30 11:02:10

【沃草】記者朱乃瑩報導

資訊戰專家、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伯洋上週四(23日)在講座中介紹中國進行的資訊戰,他指出,中國國民黨的支持者深受資訊戰影響,變得更加極端,「中國國民黨受到資訊戰傷害的程度,絕對比民進黨重。」他也認為,臺灣沒有好的在野機制,「人權組織變成在野黨」,不具備政黨資源,出來監督政府卻代替在野黨承受批評。沈伯洋解釋,公民團體發現政府有做不好的議題,希望在野黨「撿起來」,但偏偏最大在野黨中國國民黨就是「一個都撿不到」,永遠關心無關緊要的議題。公民團體只好挺身而出,卻被關心統獨議題或臺派支持者認為是「在亂」,這種情況很不健康。

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伯洋。攝影/朱乃瑩。

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伯洋。攝影/朱乃瑩。

主打增強民間國防意識的「黑熊學院」本月10日成立,上週四(23日)舉辦第一場活動「一頭豬如何引發臺海戰爭?從美豬進口看臺灣定位」講座,由四大公投中的「禁止萊豬」案切入,邀請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伯洋分別解讀臺美關係與臺海局勢。

作為資訊戰專家,沈伯洋先說明如何判斷來自中國的攻擊。他表示,要先瞭解中國的建軍模式、統戰模式,才能判斷中國意欲對臺灣做什麼。沈伯洋觀察中國解放軍的建軍歷史,輿論戰是最重要的戰爭模式,要分析中國動向,先看「帶什麼輿論」。而分析輿論要先了解中國的權力結構,而哪些媒體位居核心、負責傳遞官方意志,哪些只是水軍、煙霧彈或「自走砲」。

沈伯洋:分析中國輿論攻擊不能看到黑影就開槍

在資訊海洋中,如何判斷有系統的攻擊?沈伯洋指出,首先不能「看到黑影就開槍」,看到簡體字或是辱罵臺灣政府就斷定是中國網軍,「抓錯輿論,分析就會出錯」。他解釋,可以觀察不同帳號之間是否有協同,例如在Youtube網站上傳影片的時間是否一致、是否在10月1日中國國慶期間保持沈默。

中國如何進行輿論戰?沈伯洋說,需同時觀察中國的「維穩」與對外攻擊。以思考方式論,維穩必然優先於對外攻擊;以執行者論,平常協助維穩的共青團、國企員工等大量基層社群執行者,當國家有需要時,就轉變為對外攻擊。

沈伯洋舉例,2013年西藏發生自焚事件,各國支持者在推特以「#FreeTibet」(解放圖博)的標籤進行社群串連與聲援,中共則發動武警與共青團,把大量垃圾資訊都加上相同社群標籤,淹沒相關訊息。他強調,中國共青團有七、八千萬團員,只要有四分之一投入輿論戰,「兩千萬的輿論量就把你壓扁」,「訊息炸彈」攻擊手法更是中共武警的訓練項目之一。

對外攻擊呢?沈伯洋說明,臉書在本(12)月初公布刪除五百多個中國國企員工的帳號,因其大量轉發虛構的「瑞士生物學家」聲稱,新冠病毒起源於美國而非武漢的假訊息。

四大公投對中國像大型民調?沈伯洋:「禁止萊豬案」讓中國了解臺灣有多少人接受「食安包裝的疑美論」

除了根據網路行為,沈伯洋也指出,還可以結合對中國的政經情勢分析。他強調,對中國而言,對內維穩永遠優先於對外攻擊,而攻擊歐美國家又優先於攻擊臺灣。沈伯洋說,「我們有時候把自己想得很重要」,其實中國只是把臺灣當成提款機,「看到臺灣怎樣就罵一罵」,民眾就會愛國心爆發,有助於保持內部穩定。

沈伯洋指出,中國一直把美國當成戰略假想敵,透過觀察中國製造的資訊海洋,發現資訊變動主要都是因應歐美局勢,很少因為臺灣做了什麼而變動。他也指出,「中共做事很有耐心」,不會輕易改變既定策略,臺灣內部的中國協力者「一直說我們怎樣會刺激中國,其實完全不會」。

上(11)月中央疫情指揮官陳時中於去(2020)年參加聚會的影像突然被廣傳,沈伯洋認為,同一時間中共正在舉行「六中全會」,應以維穩優先,並非適當的對外攻擊時機,「就可以把這個頻道歸類為自走砲」。同理也適用於臺灣在年底舉辦的四大公投。

「相較於公投,中國主打的一直都是罷免。」沈伯洋指出,他與團隊曾經向YouTube檢舉8個頻道,其中1個專門做娛樂及寵物內容,吸引點閱後,演算法會向使用者推薦同一集團的另外7個頻道,在半年間觸及達到3000萬次,「全都在講高端炒股、蔡英文打生理食鹽水、罷免陳柏惟。」

為何罷免優先於公投?沈伯洋指出,中國可以推算甚至介入罷免案的發動時機,但公投因疫情延期到年底後,對中國而言就變成「時間不對」,因為同一時間美國總統拜登舉辦「民主峰會」而排除中國,以及多位歐美議員訪臺,大幅強化民主陣營的串連。沈伯洋說,對中國而言,當務之急是反擊美國並提出自己的「民主」論述,四大公投則是非常邊緣的議題,「所以公投過程中如果看到中國網軍介入,反而不正常。」沈伯洋認為,對中國而言,四大公投更像一場「大型民調」,可以了解臺灣有多少民眾接受用「食安包裝的疑美論」(禁止萊豬案),之後就知道怎麼加以利用和轉化。

沈伯洋指出,臺中第二選區的罷免與補選,一開始是地方勢力發動,中國國民黨中途加入,更像是朱立倫甫接任黨主席,向中國遞出的「投名狀」,也讓中國得以判斷要不要繼續跟中國國民黨合作,結果「中國對國民黨非常失望」,加上新的一年要重新擬定對臺計畫,對明(2022)年的補選可能會採取冷處理,未必會過多介入。

沈伯洋也分享他對中國國民黨的觀察,指出其支持者已經深受資訊戰影響,變得更加極端,「中國國民黨受到資訊戰傷害的程度,絕對比民進黨重。」

「不管大國博弈長怎樣,只有我們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沈伯洋籲:學習避難知識是健康心防

那麼,臺海之間關鍵的時間點在哪裡?沈伯洋認為2022至2027這五年都很重要。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明(2022)年將要連任,內部政治不穩定,如果有大的人事調整,新的團隊可能會希望以臺灣「立戰功」;2027則是中共解放軍建軍百年,對中共有歷史意義。

「我們能做的就是建立心防,讓大家知道災難發生時要做什麼。」沈伯洋強調,在美中之間,中國是戰略守勢、美國是戰略攻勢,而中國最害怕臺灣與美國並肩形成防禦戰略。他認為,臺灣從美國取得的防衛武器不能說是過期武器,而是考量後勤補給、零件更換及防衛目標的選擇,也必須考量「怎樣人民才會不投降」。他指出,如果臺海發生危機,民眾大概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慌亂之下,就是對方做心戰、輿論戰的最好時機;如果心防是健康的,看到前線資訊就會知道要做什麼。

「不管大國博弈長什麼樣,只有我們能決定自己的命運。」沈伯洋總結,臺灣人的抵抗意志,是他在與各國官方、民間、智庫合作的經驗中,每個國家都在問的核心問題,「但我們很少做真正的表態」,反而因為同理心太強,連在國際場合中主張「臺灣」,都會有許多人擔心運動員不能出賽,這種猶豫感在國際上看起來「很可怕」。他強調,在各種戰略推演中,「能讓臺灣輸最快的,就是直接投降或簽和平協議」。

沈伯洋說,不需要每個人都會拿槍、打靶,也許少數人願意接受更精實的訓練,但多數人只需要知道災害發生時,在社區中可以找誰、應該如何避難、領取物資、回報狀況,進一步可能是是逃亡到山區時所需的野外求生、布設陷阱等技能,「這些都應該有在地深耕的組織來做」,也是「黑熊學院」成立的初衷。他認為,唯有真正的訓練,讓身體吸收相關知識,才真正具有國防意義。

批在野黨失職 沈伯洋:公民團體不具備政黨資源,出來監督卻代替在野黨承受批評

畢竟講座的主題是公投,沈伯洋也藉此分享他對臺灣政治的觀察。他認為「臺灣不是適合公投的環境」,理想的狀況下,公投是討論議題的機會,但因為代議民主不成熟,變成所有事情都想收回對行政及立法機關的授權,用公投去處理,是對代議民主極不信任的表現。代議民主沒有建立好,卻妄想用直接民主去補足。

為何代議民主不成熟?沈伯洋認為問題出在選區劃分及立委人數。他比喻,當年將立委席次減半,就像看到很多蟑螂,「就把蟑螂濃縮,數量變少但每隻都變大」,於事無補。他說,如果不同利益、在地主張都能展現在兩個以上的立委身上,自然可以將不同的聲音帶進國會殿堂,但現狀卻是變成選區對決。

他也認為,臺灣沒有好的在野機制,「人權組織變成在野黨」,不具備政黨資源,出來監督政府卻代替在野黨承受批評。沈伯洋解釋,公民團體發現政府有做不好的議題,希望在野黨「撿起來」,但偏偏最大在野黨中國國民黨就是「一個都撿不到」,「永遠關心無關緊要的議題」。公民團體只好站出來批評,關心統獨議題或臺派支持者就會認為是「在亂」,這種情況很不健康。

「我們的目標當然是正常化的國家,但在這之前要先鋪好梗。」沈伯洋感嘆,民間關心的人權、環境、食安等議題都很重要,雖然「台灣還沒有成為一個正常國家之前,談起來有點奢侈」,但成為正常國家之後勢必要討論,總不能一直沒有相關底蘊,到時候再從零開始。厚植這些底蘊,出面帶動統獨以外的議題,也是他對其他政黨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