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第三任期安全化成關鍵詞台灣問題納入中國國家安全範圍

發佈時間 2024/9/6 10:40:54
最後更新 2024/9/6 10:40:56

【沃草】特約記者何宇軒報導

前言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簡稱「三中全會」)在今年 7 月下旬閉幕。在中國改革開放後,歷年三中全會所發布的內容,都揭示了中國接下來的經濟政策走向;也因此,三中全會往往是中共除了決定總書記人選的黨代表大會以外,最受外界重視的一場會議。本文想探討的是,在中國正面臨如爛尾樓、外資出走、經濟表現下滑等問題時,本屆的三中全會是否對中國的經濟問題確實提出解方?身兼總書記與國家主席的習近平,已經展開他的第三任任期,為何「安全」成為本屆三中全會的施政關鍵詞?與往年有哪些不同?又代表什麼意義?

三中全會揭經濟政策 往年受重視

中共每5年召開一次黨代表大會,而黨代表大會最受矚目的事件,就是決定接下來的領導人。例如現任總書記習近平,當年就是在第十八次黨代表大會(簡稱「十八大」)首度上臺,過了 10 年,又在第二十次黨代表大會之後(簡稱「二十大」),開啟了他同時身為國家主席的的第三任任期。

在每次黨代表大會的這 5 年中間,還會開約 6 到 7 次的「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每次會議的時間間隔不固定、會議重點也不同。例如第一次中全會,就是在黨代表大會開完之後,直接跟著開,內容包括如國務院總理等主要人事的選舉;而第二次中全會則可能包含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人大)、政治協商會議(政協)的人事。至於本文要討論的第三次中全會,它在改革開放後、到習近平完全掌權之前,通常會談到經濟議題,所以是中共除了黨代表大會以外,最受外界重視的會議。最經典的案例,就是在 1978 年 12 月 18 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共前總書記鄧小平,正式提出改革開放,在中國實施一系列以市場經濟為主的改革措施。

習近平集權意志獲貫徹

今年的第二十屆三中全會,於 7 月 15 至 18 日在北京召開,會議中最受矚目的,就是通過了長達 2 萬多字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內容除了外界關注的經濟領域,還包含法治、文化、生態、國家安全、國防等領域的改革,也提及包括民營企業、稅制、房地產、外資等方面的政策。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曾偉峯表示,《決定》可說是習近平對於中國政經體制這 10 年來的整體擘劃;習近平在 2013 年的第一任任期時,也推出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2013 決定》);兩者差異在於,《2013 決定》當年是在中共集體決策下產生,但在習近平二十大的集權之後, 這次的《決定》可說是習近平腦中的施政藍圖、也是習近平一人獨大的政治體制下的產物。

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曾偉峯。(何宇軒/攝)

中國施政最新關鍵詞:安全

曾偉峯進一步分析,《決定》裡很多內容,都是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裡,不斷強調過的。過去類似的政策文件多強調制度與改革,但現在重點則放在維護社會安全、政權安全、經濟安全、金融安全等各種「安全」上。近年中共在施政上逐漸走向「安全化」,意即把各種政策與國家安全掛鉤。在中美貿易戰開打後,中國在很多領域,包括經濟、社會、兩岸的各種議題、法規、制度、政策,都連結到國家安全;在這樣的思維下,其對臺政策,也把國家統一視為國家安全的一部分,所以臺灣問題也是國家安全問題;因此,不管是社會交流或談判,尤其是「硬的路線」這部分,我方就必須注意,不能讓這樣的思維,變成更激進的作為,例如軍事犯臺等等。

有人會問,很多其他國家也重視自己的國家安全,為何只針對中國?曾偉峯回應,中國會特別受關注,是因為它「安全化」領域太廣,例如制定外商投資法規時,也放進國家安全審查的規定,如果當事人危害國家安全,國家就有權力對它做處分。還有像《愛國主義教育法》,也放進了國家安全的概念,所以中國國家安全涉及的範圍,比起西方更廣、更大、涉及的層次更深。甚至還有一些違反法律常理的內容,例如《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又稱「臺獨 22 條」),就有「長臂管轄」的規定,讓中國有權引渡或要求其他國家幫它抓捕臺獨分子。中國在很多領域,用國家安全的方式來延伸權力,反觀西方國家雖也有國家安全法規,但在立法、民意的制衡下,其權力延伸還是有一定的限制,而中國看起來則沒有任何制衡。

純恫嚇?共軍發布東風導彈發射模擬動畫落點北高花| 大陸政經| 兩岸| 經濟日報
中國 2024 環台軍演動畫示意圖。來源:解放軍東部戰區微博

經濟問題根源在管制太多

回到這次《決定》在經濟方面宣示的政策方向,是否確實回應中國目前遇到的社會、經濟問題?曾偉峯認為,這個問題要回歸到,中國目前遇到的問題,其根源究竟為何;像民營企業發展、稅制改革分配不公、中央地方稅制分配,以及房地產、外商投資等問題,都是現在中國經濟下行的情況下,呈現出來的現象,而中國一直說要解決這些問題,也確實在做,但為什麼到現在,還無法有效地解決?曾偉峯直言,因為這些都是結構性的問題,而根源就是中國的管制太多。

前面提到,中國為了達到各種「安全」,所以在各方面,包括外商投資或企業發展,雖然有些地方放鬆管制,但又增加了各式各樣的限制;甚至在某些領域,如補教業、網路產業,管制反而更嚴格。中國政府一方面卻又認為,在管制之下,產業還是可以發展。所以曾偉峯認為,雖然《決定》有對問題做整體規劃,但最後施行的結果,可能會背道而馳。

而這些管制背後更深層的原因,曾偉峯解釋,在於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共高層的意識形態,以及面對現在的國際局勢,包括中美對抗、歐洲的施壓時,中國想把國家的力量納進市場裡,用國家的力量避免市場發生問題、進一步防止它政權的合法性下降。他舉例,假如金融市場發生爆炸性的問題,產生骨牌效應、導致整個中國金融陷入巨大的危機,將會造成民眾對政府完全不信任,「這是中國自從顏色革命以來,就一直在防範的事情」。

大拜拜政策宣示 能否奏效有疑慮

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陳亮智則表示,他認為《決定》有提到目前中國經濟普遍遇到的問題,例如市場失靈、經濟循環、生產力、創新力金融、稅制等方面;但他也認為,這是個大拜拜式的宣示,雖然全部都有涵蓋到,但是否能真的落實,他認為是另當別論。

陳亮智也認為,臺灣應該要保持關注,例如在經濟上,在中美貿易戰以及產業鏈脫鉤、供應鏈重組的過程中,臺灣如何擴大自己的利益或優勢,避免在這樣的脈絡下遭受損失。例如對中國的出口,還有臺商的投資是否會受到衝擊或排擠。還有中國對臺灣農產品的封鎖,恐怕也會對臺灣造成衝擊。

他也認為,雖然目前還不至於發生大規模的侵臺,但中國會不會因為內部的經濟、社會不穩,而加大在東海、臺海、南海的軍事行動?中國可能因為內政及經濟的變化,引起臺灣安全上的壓力,是臺灣必須要因應與準備的。

政治大學東亞所特聘教授寇健文。(何宇軒/攝)

拍馬屁時機錯誤?官媒捧習文章遭下架

除了《決定》的內容本身,這次三中全會,還有另一個插曲,是關於官媒新華社在三中全會7月15日開幕時所發布的上萬字特稿〈改革家習近平〉,在中國的網站上集體消失,目前只在立場親中的香港媒體如《文匯報》能夠查閱

在新華社這篇特稿中,將習近平與「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相比擬,引述多位人士的說法,提到習近平是「鄧小平之後的又一位卓越的改革家」、「同鄧小平一樣,習近平的改革動力也來自人民的期待」、「習近平作為新時代改革設計者、實踐者和引領者,讓鄧小平開創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以延續並不斷書寫新篇章,點燃了中國這艘巨輪加速駛向全面現代化的新引擎,使中華民族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繼承發揚了鄧小平的事業,讓中國不僅續寫了經濟奇跡,還展現出文化魅力,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政治大學東亞所特聘教授寇健文在由政大國關中心舉辦的「解析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座談會」中表示,新華社這樣的官媒把特稿下架,當然是相當不正常。他認為原因可能和中國目前經濟狀況有關,因為中國現在房市低迷、地方政府債務高、民眾消費力下降,在經濟上面臨很多挑戰;甚至有研究調查指出,中國民眾已經不像以前,都把不平等的原因歸咎於個人能力、努力不夠,而會認為是體制因素造成不平等。

因此,在這樣的經濟、社會氛圍下,新華社又用「改革家習近平」的近萬字特稿來加以頌揚,在民眾心裡會產生反差。寇健文認為,應該是基於這樣的理由,所以最後文章被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