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竹竹併炒熱縣市升格議題,經濟民主連合智庫召集人賴中強今(5)日在相關論壇上呼籲,縣市合併應成為地方議會改革契機,「臺灣不只一個顏家」,顏家只是呈現派系掌握地方政治的縮影,地方議會需增設「政黨比例代表」,才能改變地方派系亂象、打破派系壟斷。賴中強舉例,民進黨政府標舉竹竹併是為了發展科技城市的必要,但現行選舉制度不利多元人才進入,改成政黨比例制,才能配合直轄市升格的願景。中研院法研所副研究員蘇彥圖也說,希望升格不是只有治理的升格,對地方民主也要有進步才有意義。
賴中強感嘆,近來中二補選,讓地方派系掌握地方政治的惡形惡狀一一被檢視。地方選舉更是一本「三代的人情帳」,選民考慮的是紅白場來過幾次?罰單、違建緩拆、役男緩招幫過幾次忙?新人即使再努力,用兩、三年的時間,也很難和地方派系幾十年的利益網絡競逐。他說,其實從 1935 年臺灣第一次舉行地方議會選舉,當時日本人用「複數選區」,就是想要用地方派系把臺灣人分而治之的概念。
賴中強指出,推動地方議會的「政黨代表」,可以配合縣市升格願景,引進多元的議會人才。也能舒緩升格後議員名額縮減及鄉鎮選舉停辦的衝擊。他舉例,竹竹併後議員名額將從 70 人縮成 44 人,彰化則會從 54 減少為 42 人,政黨比例可舒緩升格阻力。此外,政黨比例代表也不會有被罷免的問題,能降低近來政黨惡鬥、罷免被濫用的現象。
在人才培育方面,賴中強也說,政黨代表能強化「以全縣市發展」為視野的論政空間。當然不能說選區不重要,但也不應該因此忽視縣市全局的高度。如果有政黨比例的議員,可以有更多全縣市格局討論。這樣也有利國會議員的養成歷練,他認為自從 2008 年立委變成單一選區後,選區比一個縣市還小,造成國會議員鄉鎮化,格局的縮小對國家發展很危險。若有這樣的制度,也是領袖的訓練過程,對民主政治發展會較全面。
台灣公民陣線副秘書長陳估熊指出,目前經民聯版的修法版本,分為甲、乙、丙三案。甲案主張,政黨比例代表議員為現行區域議員及原住⺠議員合計之半數。預計需增加 456 位政黨比例代表議員。而政黨比例代表議員佔議會總席次 1/3,與全國不分區立法委員的佔比相當。
乙案則以人口為分野,在 50 萬人以下者,應選出 5 名政黨比例代表議員。人口滿 50 萬人, 每超過 10 萬人者應增加 1 名,最多不得超過 30 名,本案約增加 241 名政黨比例代表議員,為目前直轄市、縣(市)議員總數的 1/4。
丙案則同甲案計算方式,但為先在此次升格之直轄市中試辦, 2026 年再全國實施。
陳估熊也提出經民聯的 5 項縣市升格長遠方案:放寬自願升格直轄市門檻、2026 年全面改為直轄市、2023 年完成財政與員額配套立法、2034 年進一步大區整併及地方自治再設計,重新劃分實施分區自治。
陳估熊指出,1979 年高雄升格時,當時北高人口佔全國 20%,當時呈現「直轄市例外、省縣市為原則」。自從四都,到後來六都,目前直轄市人口已逼近全國的 7 成,相當於把省框架下的其他 16 縣市、700多萬人都變成二等公民。他認為,當直轄市變成實然上的原則,應該把剩下縣市併入直轄市,不被排除在良好的資源之外。
陳估熊指出,希望國土的規劃趨於「區域平權、分區自治」。他舉例,目前直轄市升格,是把三級機關的鄉鎮首長的選舉權剝奪,造成很大的行政區像是板橋竟比苗栗縣人口還多,區長卻是被指派的。盼可以再回歸「分區自治」,保留地方的經濟文化區域特色。
彰化磺溪文化永續協會理事長許閔凱先是無奈指出,目前縣市合併聚焦在竹竹併,但彰化人口數已經符合現行《地制法》規定,所以二度送出改制直轄市計畫。他說,彰化市佔全國 5%人口,是直轄市以外人口最多的縣市。這次升格,彰化是最符合《地制法》規範卻被忽視,也突顯彰化的地方治理被忽視。
升格後的實質影響是什麼?許閔凱分析,目前縣市議員的公費助理是 2 位,但是直轄市議員可達 6 位。以目前彰化大部分還是非都會的大選區,議員要同時進行選服又要監督縣府,很難去提出專業問政,確實在時間和人力配比難以負擔政策研究。也顯見隔壁的臺中升格後,問政品質確實在提升中。
此外,像是過去彰化推動青年住宅,議會討論多聚焦於停車位多少個或幾房幾廳,但沒有討論這政策的長遠影響是什麼?而議員有選區壓力,對於專業問題也難去改善。許閔凱舉例,像是去年市議會因選民壓力,刪除違建拆除經費,無法解決違章工廠問題。他認為,政黨議員可以排除選區壓力,也更有專業背景去監督,且能解決縣市合併後議員名額縮減造成的派系鬥爭問題。
中研院法研所副研究員蘇彥圖指出,因為《地制法》把縣市和直轄市做很明顯的區隔,縣市就是矮一截,讓「縣市平權」成為最近興起的概念。但希望升格不是只有治理的升格,而是地方的民主也要有進步,那才有意義。並呼籲,如果無法一步到位,政黨比例也可以從某地區開始試辦,或許這真的可以改變大家的想像,並接續改革的能力。
台灣教授協會陳俐甫也認同,過去1935 年日本留下的選制應該要調整。他解釋,當時是菁英代表制,增加性別和納稅的條件,本身就是挑選地方有動員力的菁英,導致不用討好每個人,造就世襲政治。他說,現在的臺灣不用有錢又有閒的人代表人民,可以選出更專業的人才來問政,不是要某個姓氏的人。
但陳俐甫提醒,支持比例代表制,但指出人數和做法是否會過度膨脹?他舉例,新北縣的不分區若按照甲案,恐會比立法院人還多,這根本不需要。他指出,目前的地方制度,最根本的還是大中國《憲法》的問題。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彭睿仁也認同,呼籲地方選制改革,必須有《憲法》層次的考量。他說,大中國憲法阻礙著民主化的發展,只能在既定框架下去做修正,更讓未民主化的地方選舉文化只停留在過去的威權,不在乎政策,只關心沒有炒米粉、滷肉、貢丸湯可以吃?
彭睿仁指出,地方派系多以「藍綠兩黨加無黨」為主體。要降低影響力,需要更多小黨加入。他建議,比例制須考慮扣除大黨人士後,讓小黨也可以增加席次進入議會,成為關鍵性的制衡力量,否則恐變成派系換個包裝再度控制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