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2024大選倒數一週,台灣教授協會、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等 4 個公民團體今(5)日共同舉辦記者會,呼籲臺灣人重視臺灣目前與國際民主社會的連結、莫再走回「九二共識、一個中國」。這次被民進黨列為不分區候選人的資訊戰專家、台北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沈伯洋指出,公民團體過去長期擔任在野黨的角色,不斷在監督政府、提出修法,而真正的在野黨卻沒有起到這樣的功能,只會在地方上造謠、綁樁,讓公民團體非常疲憊。他說,當在野黨沒有發揮監督功能,只會用嘴巴喊「政黨輪替」當政見,這樣民主這麼可能進步?他疾呼,不應該給這些不認真在野黨機會。

台北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民進黨不分區候選人沈伯洋(攝影/廖昱涵)
台灣公共策益、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台灣教授協會及美國的 Hello Taiwan 等民間單位共同發起「民主向前行、全民做後盾!台灣On the Way!」記者會。
台灣公共策益發起人董思齊指出,2024 年有超過 40 個國家要進行民主選舉,而臺灣是民主選舉中的第一棒,也是全球矚目。但他認為,選舉過程中有許多亂象,像是去(2024)年幾乎整個十一月都是藍白合在做政黨分贓的討論,整體缺少對臺灣藍圖的勾勒和政見討論。所以本土派學者集結組成「民主之盾」計畫,希望透過議題討論,提醒國人這次的選舉是在向世界來表態臺灣未來 4 年國家路線。
「民主之盾」發起人之一、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沈有忠也抨擊,這次的選舉過程中充滿了權力交換,一直到現在藍白還在討論行政院長人選的合作,對於國政藍圖卻零散且破碎,甚至透過房子向青年學子牟利、透過農地蒙取利益,令人非常擔心。
沈伯洋指出,臺灣選舉一直有抹黑、放謠言、綁樁的問題,但現在多了一個中國共產黨一起來做。當舊有的威權幽靈還沒離去,又來一個新的中共黨國體制,在我們的土地上繼續綁樁、抹黑,這是臺灣民主最大的阻礙,讓民主沒辦法深化。

「民主向前行、全民做後盾!台灣On the Way!」記者會(攝影/廖昱涵)
沈伯洋也質疑,臺灣的在野黨到底有沒有發揮功能?曾擔任台權會副會長的沈伯洋指出,過去長期待在公民團體,發現臺灣的公民團體還比較像在野黨,不斷的提出各式各樣的政策,而去吸納這些政策的是現在的執政黨,這是一個臺灣民主很詭異的事情。
如果在野黨真的想要監督執政黨,為什麼不跟各個領域的公民團體好好合作?沈伯洋說,在野黨沒有選擇這樣的路,還是一樣造謠、抹黑、綁樁。甚至大家拿到選舉公報,看到中國國民黨的政見叫做「政黨輪替」。
「政黨輪替竟然可以叫做政見?那在野黨就不用認真,不用真正去做策略或者政見的討論。只要喊出政黨輪替,大家就覺得政黨輪替很棒、監督很棒,這樣民主這麼可能進步?」沈伯洋指出,臺灣有非常多了不起的公民團體,不斷在監督政府、不斷提出修法、不斷讓這些政策被吸納,而真正的在野黨卻沒有起到這樣的功能,讓公民團體非常疲憊。當在野黨沒有發揮監督功能之下,就不應該給這些在野黨機會。
那在野黨在做什麼事?沈伯洋說,在野黨也發現其實造謠、綁樁也蠻累的,現在多了中共這個生力軍,可以幫忙傳播謠言、可以幫忙綁樁。對在野黨而言,只要輕輕鬆鬆的造謠,就好像真的可以達到監督政府的功用,然後嘴巴喊一聲政黨輪替,好像就真的可以讓這個社會改變。他疾呼:「這個不是臺灣想要的未來!」

中經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攝影/廖昱涵)
「親中的路線已成為過去式!」中經院第一研究所助研究員王國臣從經貿角度分析,中國經濟已經走向衰敗,甚至許多國際機構預測中國將有長達 10 年的頹靡期。他說,經濟衰敗的同時,也代表金融風暴正在緩步成行。他質疑,現在要擁抱中國,是準備要讓它的風險外溢到臺灣嗎?在國際上,經濟安全已經優先於經濟效率,意即供應鏈不再強調低成本,改重視是否可靠安全。親中不只是會被中國影響,還可能會被美國、歐洲或先進國家盟友給摒棄。
王國臣表示,美中的競爭是不斷在延伸的,去年年初傳言美國對中國半導體只限縮先進製程,但到了去年年底,已經往成熟製程走。所以整個美中競爭是長期、而且越來越廣的,想要兩邊討好、等距外交非常困難。
王國臣建議,臺灣未來要與民主國家確立信任關係,但也不應排斥與中國貿易。他稱之為「貿易正常化」,畢竟過去臺灣與中國有 30-50%過高且畸形的貿易依存度,應該慢慢降到跟其餘一般國家一樣,但也不該零貿易。
王國臣評估,斷了跟中國的貿易,可能也不見得會是壞事。他以「一帶一路」為例,和中國做生意反而出現大量的貿易逆差,倒是澳洲及立陶宛被中國「貿易制裁」後,找到替代出口市場,出口量反而增加。他示警,臺灣後續因脫離中國貿易,可能會面臨通貨膨脹、產業結構調整問題,臺灣政府應該也要進一步去處理。

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國策研究院執行長王宏仁(攝影/廖昱涵)
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國策研究院執行長王宏仁則指出,在野黨候選人提出的國安政策,都相當零散,知識的不足將會引起更大的國安問題。他建議,新政府應該擴大現有國安機制,成立風險應變小組,針對選後馬上要面對中國可能逐步的、或甚至全部停擺 ECFA 所帶來的產業衝擊去應變。
王宏仁也呼籲,新政府不要再對中國市場有一廂情願的看法。目前歐美市場都已經在對中國「去風險化」,轉而他們看到臺灣是一個投資的機會,而不是地緣政治風險的提升。尤其,加拿大、韓國、法國、德國、英國等國家,近來都加倍挹注駐臺單位的人事,新政府能跟這些國家組成策略聯盟,降低脫離中國市場的風險。臺灣應在世界上有更多連結,有越來越多外國關注臺灣,臺灣才會更安全。
民進黨立委洪申翰表示,這一兩週陸陸續續有很多來自國際的觀選團,但大家都很疑惑,為什麼臺灣的選舉明明踩在一個這麼重要的國際的位置上,但媒體上都只在討論建築物、土地的問題?
洪申翰認為,臺灣整體的未來的願景方向,包括如何和新的地緣政治格局來契合、找到機會,民進黨已經做足準備。他說,這幾年下來臺灣累積了很多的國際民主資本,民主其實是臺灣賴以生存一個最核心的價值,是一個防禦的武器,也可以是一個進攻的武器。這意思不是要對誰不利,而是要很清楚把民主的範圍再擴張再深化。

民進黨立委洪申翰(攝影/廖昱涵)
洪申翰指出,這次選舉中,在野黨猛批的前瞻基礎建設,以在野黨有限的格局下,只把前瞻當作花錢,但民進黨把前瞻當作投資。是因為在 2015 時,看到國際的評比和報告,到呈現臺灣基礎建設不足的評語,才決心大刀闊斧的投資。他說,投資一定會需要花一些時間和資源下去,但未來的回收只會越來越清楚。他舉例,像是對於水利設施的投資,在極端氣候下的缺水問題,對半導體產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洪申翰說,臺海問題當然有其風險,但我們要做的就是把臺海問題給國際化,而不是像現在在野黨還是持續在講九二共識,想走「一個中國」的回頭路。
「我要問九二共識一個中國之下,請問臺灣海峽還是國際水域嗎?」洪申翰說,這些問題在野黨根本完全都交代不清楚,更不用提民眾黨的總統候選人柯文哲,甚至完全提不出任何在國際外交路線上面清晰的主張,還得罪了幾乎所有鄰國重要的國際學者。
洪申翰表示,希望臺灣能持續跨出正確的步伐,讓過去幾年的投資、在正確的路上可以一一的有效回收,成為下一個階段最重要的資本,臺灣要向國際清楚發出我們要繼續走民主路的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