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下獨立評論專欄作者曾柏文參加中部經貿國是會議後,在其個人Facebook上發表言論指出,經貿國是會議的形式雖然可以收集到各種「意見」,但只能搜集到「能在三分鐘內摘要的意見」,橫向溝通管道不足,難以讓與會者真正討論展開、辯論對質,限制了對核心議題進一步的思考。對於結論產生的方式,他指出,這次會議將意見依據表達的人次做出「共同、多數、其他」意見的分類,是「用量化邏輯處理質化資料」,無法凸顯出真正重要的問題。而台經院、中經院副院長的引言報告,將「自由化、國際化」視為提昇台灣經濟理所當然的結論,也是有問題的說法。
會議形式難以橫向溝通
曾柏文在Facebook上發言指出,經貿國是會議各區邀請九位網路代表,但網路不像學術、產業、社運等可推派「代表」,網路是一個平台,每一個人只能代表自己。他也在文章內反省,指出其他以資方背景為主的與會成員,是否又能代表其他產業成員,例如基層勞動者的立場?
緊接著,他指出發言形式需預先抽籤,每人僅能發表三分鐘的意見,導致大多數發表者均以「預先準備內容」為主,結果會議成為個別產業團體關於自身利益的意見表達,缺少對話辯論。他指出,在週六早上的發言中就可看到許多意見在許多產業策略上出現相左的主張,但當中的爭議卻沒有機會被展開、討論。
對於會議結論,他指出這些會議結論充滿「大家都有機會表達」的平等和諧,但這樣的結論卻模糊了爭議點,也限制對核心議題進一步的思考。他指出,目前「共同、多數、其他」意見的分類標準是「發表該意見的人數」,但有些重要意見卻往往不見得有許多人意會、表達出來,這是「用量化邏輯處理質化資料」,無法凸顯出真正重要的問題。
他肯定主辦單位想納入「網路參與」的想法,但他觀察,「經貿國是會議」的進行方式淪為各說各話,不易引起較熱衷於「有梗、有張力、爭議」議題的網友關心,導致網路參與狀況並不熱烈,甚為可惜。
全球化、自由化論述有爭議卻視為共識
對於台經院、中經院副院長的引言報告,他指出,由於時間緊湊因素,這些報告將許多仍有待商榷陳述呈現的宛若共識定見。例如將台灣過去經濟成長歸因於「自由化」、把服務業、人才國際化作為主要解路等等。
曾柏文指出,報告中將「全球化」描述為某種「客觀、無法逃離,也無法改變」的宏觀結構趨勢,但這樣的說法是有問題的。這些報告將許多台灣內在問題歸因於外在因素,忽略政府政策的角色。並且這樣的論述把某種合乎「全球化、國際化」的發展模式想像,當成理所當然的價值。他指出,北歐、荷比盧等小國的高稅率並不符合「小國必然採用低稅率」的說法,歐洲服務業中有些部門競爭力的來源是「在地特色」,而非全球化。他更以三星在韓國當地引發的種種問題,指出報告中對三星的論述並不完整。他表示,這些引言事實上帶有矛盾的價值,但卻無法就這些部分展開進一步的討論。
對於經貿國是會議的初心,曾柏文表示贊同,但他在文中強調,問題在於政府部門「態度」。他指出,就政策「廣泛徵詢」,鼓勵社會對於公共政策的審議,跟由政府主導、由上而下的「宣導說明,建立社會共識」其中存有巨大的差異。他認為這樣的會議最後無法達到對於核心價值的辯論、溝通,而只能成為各產業的意見表達,非常可惜。
曾柏文發言全文:http://on.fb.me/1xA2GU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