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資源卻和中國勾搭曹興誠痛批柯文哲兩岸一家親被侵門踏戶了還親什麼

發佈時間 2022/9/26 09:14:54
最後更新 2022/9/26 09:14:56

【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這次選舉很重要,你投的候選人有保護臺灣的決心嗎?」捐助 30 億元協助臺灣民間發展全民國防的聯電創辦人曹興誠,今(26)日參與講座指出,最近民間發起「不投降承諾書」,但他認為這還不夠,畢竟不投降還是可以落跑。他認為,候選人應該要宣示和職位共存亡,若躲躲閃閃的人,就千萬不要投給他,畢竟臺灣很多人不知道敵人在哪,甚至不願承認對方是敵人。曹興誠特別點名一直說「兩岸一家親」的臺北市長柯文哲,握有資源的人卻和中國勾搭,他痛批:「人家都在你頭上侵門踏戶了,還親什麼呢?」

聯電創辦人曹興誠(攝影/廖昱涵)

聯電創辦人曹興誠(攝影/廖昱涵)

無黨籍立委林昶佐舉辦「曹興誠X新世代參政青年」座談直播活動,由首波獲得曹興誠民防經費贊助的黑熊學院共同創辦人沈伯洋主持,黑潮城市發展協會理事長暨北市無黨籍市議員參選人吳崢、無黨籍立委林昶佐、曹興誠、無黨籍北市議員林亮君,以及前立委陳柏惟線上參與對談。

曹興誠表示,接受外媒採訪,他們都會問為何個人捐錢出來做國防?這不該是政府的事嗎?但他認為,政府做事的優先順序是看民眾意見,若民眾沒有看出有急迫性的東西,政府可能就不會優先去做。所以他站出來,就是希望喚醒臺灣人,全民國防是很重要的。

「其實臺灣已經在戰時了,戰了很久。不是實體的作戰,是認知戰、宣傳戰、心理戰!」曹興誠強調,臺灣社會已經受到中國認知戰攻擊很久、很深,還達到很好的效果。像是上次記者會,中天很明顯就是在幫中國宣傳,而宣傳重點不外乎是:臺灣絕對沒有希望、最好投降。臺灣乖乖的,就晚點打你,或打輕一點,宣揚失敗主義。

「曹興誠X新世代參政青年」座談直播活動(攝影/廖昱涵)

「曹興誠X新世代參政青年」座談直播活動(攝影/廖昱涵)

曹興誠指出,中國每天的外宣都在講自己多厲害,挑撥臺灣人說美國不會來救你。他說,這樣的攻擊宣傳已經很多年,而且很多臺灣人都信,這很危險。他強調,硬體的投入不如心理層面的投入優先,畢竟心裡沒有保臺或抗中意識,這樣的人拿著武器,他會跟誰打?

曹興誠認為,中國是極權、野蠻、反人類,臺灣要維護人權、尊嚴,必須反抗他。很多臺灣人說這是「統獨」問題,但他認為這不是統獨,而是善與惡、文明對野蠻的戰爭,認知要糾正過來。

曹興誠說,過去他曾和中國表示,要和平統一很簡單,就開個條件讓臺灣人公投,就好像做企業有併購會有條件,但卻因此被說成「統派」。但為何現在不談了?他說,正是因為香港「反送中事件」,讓他體悟到中國完全不講信用,希望臺灣辛苦好幾代人爭取到的自由民主,不要隨便被中國拐掉。

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左)、無黨籍立委林昶佐(攝影/廖昱涵)

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左)、無黨籍立委林昶佐(攝影/廖昱涵)

面對年底的大選,曹興誠強調這次很重要,要大家睜亮眼睛,看看候選人是否有願意保護臺灣的決心?不然像柯文哲這樣和中國勾搭,還說「兩岸一家親」:「人家都在你頭上侵門踏戶了,還親什麼呢?」呼籲大家把臺灣保住,很多人不知道敵人在哪,甚至不願承認對方是敵人。

林昶佐指出,很多民防工作不只政府出來做,像愛沙尼亞、立陶宛等都是民間先組織起來,大家都已經各就各位,再由政府來做相關組織,這也是在立院要努力的。要保衛國家不只國防部來做,大家一起聚集起來,把保衛臺灣的力量讓大家知道。

「因為要保臺所以抗中、防中,並非選舉時的意識形態。」陳柏惟則表示,對於政府,最擔心就是天災與人禍。對於天災,政府要把聽天由命變成人定勝天,而臺灣的人禍只有兩個最大敵人,就是「兩個中國黨」。對人禍準備是,要有對戰爭的正確認知,包含戰爭模式像是認知作戰等知識普及。第二就是把票投好,這是最簡單的,不要閃躲政治,因為我們最擔心的戰爭,本身就是對岸惡意政治的延伸。

黑熊學院共同創辦人沈伯洋(攝影/廖昱涵)

黑熊學院共同創辦人沈伯洋(攝影/廖昱涵)

陳柏惟說,從政府預算的預算提升、現有民防系統的演練,到民間對於認知作戰的抵抗,是政府到民間每一個人都能做的。中國是每個一個階層都想要影響臺灣,要跟他們對等抵抗,「全民國防」正是付出最少但可以收穫最多的,CP 值很高,大家應該要正視。

吳崢則指出,政府在推「韌性社區」,但還是以傳統鄰里組織來發展,畢竟這些組織都以退休人士居多、年齡偏高。他說,萬一發生災害時,還要白髮蒼蒼的長者來保護我們年輕人,這很弔詭,應該要反過來。現在全民國防有很多訓練管道,呼籲更多年輕人一起站出來,用行動守護家園。

林亮君表示,全民國防不是政府要去做,而是企業和民眾都要有一定認知。她指出,年輕朋友生活辛苦,要投入全民防衛的課程,對他而言除了時間外,是否影響工作的薪資?想參與軍事訓練,是否被雇主貼標籤?而身為企業家的曹興誠站出來登高一呼,正是讓民間企業得以反思,現在面臨軍事威脅,可給予員工哪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