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多時的自經區條例仍在立法院審議,而自經區中的「農業加值區」將帶動還是衝擊台灣農業發展,一直是主要爭議之一。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以花生為例指出,台灣目前市售的花生醬,80%是用高品質的國內花生製作,但自經區開放後,以便宜中國花生製成的花生醬,可以掛上Made in Taiwan的招牌內銷或外銷,將嚴重衝擊台灣農業。
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與台灣教授協會於前(21)日晚間舉辦「政府沒說的自由貿易」系列座談,邀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以「從中韓FTA談判看自經區農業加值的荒謬」為題,談自經區農業加值區對台灣農業的衝擊。
陳吉仲首先提到,政府喜歡以美韓FTA為例,強調必須加快貿易自由化的腳步,但實際上,各國對於FTA簽署皆相當謹慎。美韓為保護國內市場,皆保留2.5%的敏感性產品不列入FTA範圍,例如韓國的稻米。且美韓FTA簽署後,並非所有產品都立即零關稅,像是雞肉及豬肉就設有十年的緩衝期。此外,中韓FTA之所以談了數十年之久,主因便是零關稅將直接衝擊農業項目。
話鋒一轉,陳吉仲以農業為主軸,批評政府自經區政策草率。他認為,政府在自經區中設定所謂「農業加值區」,強調將創造農業相關產業生產、加工、行銷的三贏,並為貿易自由化做準備,但 FTA至少會依照產品性質設定不同的零關稅年限,自經區條例卻讓所有產品直接降至零關稅,國內農業完全沒有調適時間。陳吉仲進一步以花生為例,解析自經區帶來的農業衝擊。他表示,台灣每年生產5萬多公噸的花生,其中有六分之一用來製作花生醬,目前台灣市售的花生醬有80%是用台灣花生製作,但自經區開放後,便宜的中國花生將直攻台灣花生市場。
陳吉仲指出,依自經區條例第四十二條規定,過去受政府保護的許多農產品,將有機會進入自經區加工。花生依規定為「管制食品」,條例通過後雖然不能直接進入台灣市場,但仍可進入自經區加工。而在加工後,產品分為只能外銷的「管制項目」花生油,以及內外銷皆可的「非管制項目」花生醬,花生醬還是可以進入台灣市場。另外,只要產品在自經區進行35%的加工,就能掛上Made in Taiwan,在不強制標示原料來源的情況下,消費者非常可能選便宜的中國花生醬。
陳吉仲表示,自經區條例第三十八條中規定,第一類示範事業從國外輸入農產品,免徵關稅。雖然花生醬加工品輸入國內還是必須課徵關稅,但課徵的是食品稅而非原物料稅,稅金較為便宜,又是另一波衝擊。
自經區也提供其他稅金減免優惠,陳吉仲表示,花生進入自經區加工,將免除7%的營利事業所得稅。花生油雖為「管制項目」,加工後不能輸入國內,但既有花生油外銷業者必然會選擇便宜的中國花生作為原料,並在自經區內加工。即使是花生醬等可內銷的「非管制項目」,雖然內銷必須課徵營所稅,但只要內銷數量小於總銷售量的百分之十,營所稅全免,對規模大的廠商完全不是門檻。「先前對農業的保護政策,開放一個自經區就全部泡湯。」
陳吉仲認為,自經區加工品如果在標示MIT的同時能標示原料來源,讓消費者有辦法辨識,台灣農業還有生存空間,但他無奈的表示,對此「農委會不願意」。此外他提到,現行金門高粱酒有95%的原料來自國外,但因為優先使用金門自產高粱,讓產量有限的當地農業得到保障。他建議,自經區可以依循金酒的生產模式,規範廠商先使用國內農產,不足再由國外進口,「就能推動農工雙贏!」

圖說:陳吉仲認為,自經區加工品如果在標示MIT的同時能標示原料來源,讓消費者有辦法辨識,台灣農業還有生存空間,但他無奈的表示,對此「農委會不願意」。

圖說:民主陣線推出一系列「政府沒說的自由貿易」座談,深入探討「自由貿易」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