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化部長鄭麗君籲強化社會支持打造民主讓人安身立命的臺灣模式

作者
發佈時間2023/4/28 09:10:07
最後更新2023/4/28 09:10:09

【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面臨中國威權,臺灣民主該如何永續?屢次被點名為 2024 民進黨副總統人選的前文化部長鄭麗君,日前受邀參與台灣智庫論壇。她建議,臺灣應效法北歐,擴大社會投資及支持體系,讓臺灣不僅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更證明民主能夠讓每個人安身立命。她說,臺灣產業西進中國後,造成薪資停滯。民進黨執政 7 年來低薪雖有改善,但物價、房價齊漲壓力下,也讓年輕人不免因失落而懷疑民主。她強調,透過深化社會支持體系,每個公民不管收入是多少,都保有一定的生活品質及人權,這樣的國家,民主才能永續。

前文化部長鄭麗君(攝影/廖昱涵)

前文化部長鄭麗君(攝影/廖昱涵)

台灣智庫 24 日舉辦《挑戰 2032 台灣國家願景系列論壇》,首場「包容台灣」為題,邀請邀請副總統賴清德、總統府秘書長暨台灣智庫共同創辦人林佳龍、前文化部長鄭麗君、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李安妮、台灣大學社會學系陳東升教授、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呂建德教授等人與談。

臺灣須優先擴大「社會投資」支出

鄭麗君指出,臺灣民主化至今 30 年,世界大格局有變也有不變,不變的是中國對臺灣的威脅,變的是世界經濟發生大轉折。美中對抗下,世界對中國的態度改變,也正因中國衝擊世界經貿秩序,全球也產生供應鏈重組,民主跟世界經貿秩序以及科技開始產生複合式影響,形成民主跟極權二元對抗的局勢。

在這樣的時代下,臺灣要往哪裡走?鄭麗君回顧,過去 30 年來,因為世界投資中國,導致中國崛起,臺灣產業也西進,依照「要素價格均衡化」原理,造成 30 年來臺灣薪資停滯成長、社會內部不均化。

然而鄭麗君指出,民進黨蔡英文政府其實起了一個相當重要的判斷與因應,就是找回了前朝國民黨馬英九政府因過度對中的經貿整合之下,失去的成長動能。也成功讓臺商回流投資臺灣,並透過調高基本工資,有效促進薪資提升。

鄭麗君同框獲民進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的副總統賴清德,她一直被外界認為是熱門的副手人選(攝影/廖昱涵)

鄭麗君同框獲民進黨提名為總統候選人的副總統賴清德,她一直被外界認為是熱門的副手人選(攝影/廖昱涵)

民主化 30 年的結構性問題,雖有在改善,但仍有待克服的瓶頸。鄭麗君說,社會不均化的問題仍十分嚴重。從薪資看來,30 年來 GDP 累積成長74%、平均薪資也有所成長,但平均薪資以下的人口比例也在成長。以 2021 年為例,平均薪資以下的受僱者比例佔 68.31%,2012 年只有 64%。

另外,2021 年受僱者年收入中位數約為 50 萬,代表包含獎金的狀況下,受僱者一個月經常性收入約 4.2 萬,經常性收入在 3.5 萬以下的受僱者更佔 46%,而 3 萬以下的受僱者相較 2018 年的 33%,目前改善至 26%。這顯示低薪的人口雖然減少,但大概到了 4 萬以上就遇到瓶頸。

鄭麗君說,薪資的確有在成長、低薪有在改善,然而物價、學費、房價、租金等負擔,也漲了不少。她坦言,這讓年輕一代或許感到失落,甚至對民主感到懷疑,這也是過去 30 年留下需要去克服的經濟結構問題。

鄭麗君指出,在薪資跟生活負擔的兩相壓力下,社會支持體系顯然有深化必要,要達到一個不管收入是多少,但仍有一定的生活品質、人權得到一定程度的回應的國家。

鄭麗君表示,過去 7 年,蔡政府的確非常努力,推動長照 2.0、社會住宅、租屋補貼、公共及準公共的幼託等服務,不過相比 OECD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臺灣社會支出佔 GDP 的比例,僅有 OECD 國家的一半。然而,其實整體國家公共支出佔 GDP 的比例,也是 OECD 國家約一半。這代表臺灣其實還能再擴大政府公共支出,而且更需要優先擴大社會支出、擴大社會投資。

仿效「北歐模式」提升生活品質,追求民主永續

「這樣的主張放在目前的全球局勢下十分重要,其意義不只有福利政策的擴張,尤其世界秩序不再是以過去以關稅、自由貿易、成本邏輯去強化競爭力的時代,這是一個重視重視治理、安全、民主的新秩序。」鄭麗君強調,世界對中國態度的改變,導致供應鏈變短,也更注重誰能對供應鏈有更大的關鍵貢獻?

鄭麗君出席《挑戰 2032 台灣國家願景系列論壇》(攝影/廖昱涵)

鄭麗君出席《挑戰 2032 台灣國家願景系列論壇》(攝影/廖昱涵)

鄭麗君說,目前台積電在供應鏈中的重要角色,背後其實需要全體國民的智慧跟才能的發揮。臺灣未來該如何在世界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不只有護國神山,更要有護國群山?

鄭麗君表示,其實每個人都能在世界上發光發亮,但這奠基在能夠讓人充分發展能力的「社會支持體系」。而「社會投資」,正是協助社會走向創新型社會的條件。

以北歐為例,鄭麗君指出,北歐在過去 30年表現出相對強的創新能力,在環境上敢走向綠色能源,其前提就是國家充分對教育、居住、照顧等面向進行投資,讓所有人的生活品質提升。當生活品質提升、每個人感受到社會更大的支持的時候,人就有餘裕發展自我能力,也更能投資下一代,能力成長順勢帶動經濟創新升級,形成正向循環。

除了北歐模式,鄭麗君認為也是時候發展「臺灣模式」。她指出,臺灣應走向「社會投資型國家」,透過擴大政府在社會支持體系的投資,給個人跟家庭更大的支持、發展能力。

鄭麗君認為,臺灣必須要「永續民主」。臺灣已經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但是追求民主的永續發展更重要,其核心的就是民主治理、創新經濟、社會投資三者之間,形成一個正向循環,民主社會才會永續。

鄭麗君指出,民主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為了支持每一個人在這個社會裡面自由的發展,一個人不僅有好的收入,更重要是要實現自我生命的意義跟價值,才能夠享有一個更完整的自由,這是「永續民主」的價值。

總統府秘書長暨台灣智庫共同創辦人林佳龍(攝影/廖昱涵)

總統府秘書長暨台灣智庫共同創辦人林佳龍(攝影/廖昱涵)

鄭麗君呼籲政府,要擴大社會投資、協助建立公共支持體系。她舉例,像是在幼托、住宅、健保、勞動及社會安全的面向的「保護型公共支持體系」,以及增加教育投資、加碼青年投資、注重性別族群多元平權發展的「發展支持型公共支持體系」。

鄭麗君認為,這樣的社會支持體系,能達成所謂「社會暖實力」,進一步讓個人有「軟實力」,也能增進對民主的認同。

臺灣要成為「民主能讓人安身立命」的典範

鄭麗君期盼,未來的政治能夠走上一種願景式的政治,而不是零合對抗。她認為,政策細節都能再討論、不同政黨也能有不同主張,但是必須要回到「願景」的層次去凝聚社會,在同樣的願景底下,去討論各式各樣多元的主張。

願景到底是什麼?鄭麗君以法國前總統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的故事為例,他看到一個正在進行的工程,就問一個工匠在做什麼?他回答:「我在堆石頭。」但問了另外一個卻回答:「我在蓋教堂。」這就是有無「願景」的差別。

鄭麗君指出,我們到底是要蓋教堂?還是要蓋廟宇?當然意見要多元共存,但是更要先討論,我們要什麼樣的國家?在這樣的國家底下,再來思考各式各樣政策規劃。否則只是淪為討論這塊石頭要放 30度、60度、90 度,卻不知道整個國家要往哪裡去。

鄭麗君期盼,臺灣不僅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還要成為亞洲治理的典範,這個典範證明民主能夠回應每個人、讓每個人在這塊土地上安身立命。這樣一個互助團結的社會,政府擴大社會投資,會是未來最優先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