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者李金銓黎智英可以跑卻寧願留在香港坐牢我很尊敬他

發佈時間 2023/1/16 09:59:17
最後更新 2023/1/16 10:10:13

【沃草】特約記者劉芮菁報導

臺灣《蘋果新聞網》因香港老闆黎智英遭中共政權迫害監禁,去年九月被迫轉賣並成立新公司「壹蘋新聞網」,當時民團「經濟民主連合」指控買家潘杰賢背後是中資,僅四個月又傳出壹蘋新聞網經營不善,年前已通知近百人將被裁員。在臺灣、香港、美國多所大學任教,有四分之一學術生涯在香港度過的教育部玉山學者、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客座教授李金銓指出,香港《蘋果日報》是很獨特的存在,因為黎智英把反共情緒化為商品,一方面被視為色情、犯罪的報紙,同時具有強烈的反共色彩,特別在 2019 年反送中運動後,黎智英堅守《蘋果日報》直到自己因港區「國安法」被捕,「他可以跑,卻寧願留在香港坐牢,我很尊敬他。」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發起人管中祥(左)與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客座教授李金銓(右)。攝影:劉芮菁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發起人管中祥(左)與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客座教授李金銓(右)。攝影:劉芮菁

獨立書店「飛地 nowhere」與獨立媒體《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上週五(1/13)舉行「新聞自由的幽靈」新書座談會,邀請作者李金銓分析中國威權體制與資本主義如何影響香港的新聞媒體。李金銓指出,香港的媒體產業在政治上面臨來自中國威權體制,以及來自香港資本主義的「雙元結構」,在港英政府統治時期就建立了「有自由、沒有民主」的體制。從 1949 年到現在,中國威權體制與資本主義的市場力量持續影響香港媒體的運作,這兩股力量彼此消長,綜觀可分為三個階段。

受到「中國威權體制」與「資本主義市場力量」影響 香港傳媒變化分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1949至1982年,這段時期港英政府沒有力量將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勢力排除在香港之外,因此容許香港有左、右派報紙,是為了將國共鬥爭化暗為明。「所以香港的新聞自由,是批評國共雙方的自由,不是涉及港英基本利益的自由。」

第二階段是1987至1987年,此時中英雙方開始談判,本來是港英獨大的政治體制變成中英共治。當時中國領導人鄧小平主張「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許家屯在鄧小平的指派下擔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藉由送禮請客等方式與香港的反共評論人交好,但仍一定程度地容許批評中國共產黨的言論。

第三階段是天安門事件後,香港的新聞自由逐漸收緊。這段時間中國經歷江澤民、胡錦濤兩任領導人,對香港一方面想放、一方面想收,香港的新聞自由因此在兩者之間擺盪。此時中國新聞自由一度有增長,南方出現《南方週末》、北方有《北京青年報》等報紙,可惜在2018年習近平第二個任期後,這些言論空間都消失了。

英美帶入「新聞自由」觀念 仍一定程度影響香港媒體

然而,在香港新聞自由一步步收緊的過程中,李金銓認為受到市場力量、香港新聞教育與美國的影響,香港媒體仍維持一定的空間。他舉例,1997年以前香港《明報》對共產黨嚴厲批評,是因為讀者喜歡。「你可以收買老闆,不一定能收買記者,老闆下令記者怎麼做,只是一時有效,長期沒用。」

再加上,香港承襲了英國政府的新聞教育與公共媒體的體制,以及美國政府資助設立的亞洲基金會,於1950年代冷戰高峰期間,在香港設立友聯書版社以及新聞傳播學系。英美將「新聞自由」的理念帶入香港,也影響了香港媒體。

《蘋果日報》腥羶色卻強烈反共 是香港傳媒的獨特存在

在香港的媒體中,《蘋果日報》又是非常獨特的存在。它一方面被認為色情的、犯罪的,一方面又有強烈的反共色彩,找了文筆好的專欄作家,批判起共產黨擲地有聲,很受知識份子歡迎。李金銓認為,這是因為黎智英能把反共的情緒轉化爲商品,很精明地將自己的意識型態與政治利益結合,「《蘋果日報》是民粹性的報紙,把一般人反共的情緒激發出來,它成功在這裡。」

李金銓也強調,香港經歷 2019 年反送中運動後,黎智英堅守蘋果日報到最後一刻,最後因《國安法》入獄,是很大的勇氣。「他(黎智英)可以跑,但寧願留在那邊坐牢,我很尊敬他。」

《蘋果日報》進入台灣改變傳媒生態 對台灣的影響有正有負

與會現場有觀眾提問,《蘋果日報》2003年進入台灣後,如何影響台灣的傳媒生態?李金銓認為,黎智英在台灣的政治版圖中不需要選邊站,對他來說可以「左右開弓」、兩邊都批評,加上以市場為導向製作娛樂新聞,使藍綠都不喜歡的讀者都跑到《蘋果日報》。

「黎智英在商言商,他對台灣媒介生態的影響有正有負,讓政壇骯髒的事情暴露出來,很多我們不敢公開談論的題材現在可以公開談論,這是成功的地方。它對台灣的影響見仁見智,可以好好分析。」李金銓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