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裁者真的能越活越年輕中研院學者AI分析習近平影像2023後突然改善老化

發佈時間2025/9/24 09:39:48
最後更新2025/9/24 09:44:32

【沃草】記者何宇軒報導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本(9)月3日在中國九三閱兵當天,與俄國總統普丁等人在移動過程中聊天時,意外被麥克風收錄,普丁說「生物技術不斷在發展,人類器官會不斷地移植,甚至越活越年輕,甚至可以長生不老」,習近平則回答他,人可能可以活到 150 歲。

幾位獨裁者齊聚一堂討論長生不老的話題,引起全球熱議。特別是習近平透過修憲刪除國家主席任期限制之後,他要繼續連任唯一的變數,似乎就只有他的健康狀況。再加上中國近年社會、經濟問題頻傳,也讓「習近平任期到什麼時候?」成為熱搜的關鍵詞。

習近平的健康狀況將牽動中國政局變化,一直是外界關注的主題,但客觀上卻難以直接取得習近平的第一手健康資訊。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蔡文軒,透過公開新聞畫面,以AI(人工智慧)分析習近平的情緒變化以及健康、老化情形,發現他在接見國外領導人時的情緒,會影響中國與該國的貿易。此外,也發現習近平的健康情況在 2023 年時較差,但之後有改善,與近年坊間流傳習近平患病的說法,有不同的結論。

蔡文軒(右)表示,分析習近平的情緒變化,可以進一步了解對中國國內外政治可能造成的影響。(攝影/何宇軒)

蔡文軒說明,他與研究團隊下載了 2013 年至今,中國「新聞聯播」中,所有習近平的新聞影像資料,再從影像中去分析習近平的情緒以及身形變化,進一步了解習近平健康狀況與情緒對中國政治以及國際政治可能造成的影響。

例如在情緒的研究中,可以分析習近平在會見各國領導人時,是哪一項情緒比較多、是否會反應中國與該國的經貿關係。而透過習近平的身形分析,包括走路的步伐、腰圍等體態,可以推測其老化與健康狀況。

蔡文軒說,有人可能會對資料來源有疑慮,畢竟影像來自中國官媒,會不會造成偏誤?有沒有可能都是經過官方篩選過的影像?畢竟新聞聯播呈現的人物都會很「中性」,不會像美國總統川普,會在鏡頭前呈現出誇張的表情或反應,事實上這也是研究團隊一直感到困擾的問題。

但蔡文軒說,如果採用國外媒體的新聞影片,又會有面向不夠完整的問題,因為外媒的畫面,大多是習近平出訪該國,沒有他在中國當地如出席會議等活動的畫面。因此,他們同意以新聞聯播作為來源可能會有偏誤,但它內容涵蓋外交、國防、教育等多種議題,仍是目前唯一能系統性地提供各種影片的來源。

蔡文軒(右)表示,他使用FACS系統來判斷情緒。畫面中紅色部分表示該臉部姿態最符合資料庫中該情緒臉型的標準,藍色次之、綠色代表符合程度較低。(攝影/何宇軒)

習近平和外國領導會面出現負面情緒 會減少該國商品進口數量

在關於「情緒」的研究方面,蔡文軒表示,主要是用來研究國際關係,以及派系政治。過去在研究中國的派系政治時,主要透過分析當事人之間有沒有同學、同事或同鄉的關係,但如果可以知道當事人的情緒,對於關係網絡的建立,也是重要的參考指標。

蔡文軒說,例如他每次參加政策會議,總會有人問他,「習近平比較喜歡李強(中國國務院總理)還是蔡奇(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透過分析影像中的情緒,可以分析當習近平看到李強,或看到蔡奇的時候,是怎樣的情緒比較多,或是在不同的時候,情緒是否有不同的波動,這也可以間接驗證,他什麼時候喜歡李強多一點、什麼時候喜歡蔡奇多一點。

蔡文軒進一步說明,他與團隊在經歷過幾次失敗的經驗後,目前採用的是「FACS」(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這套臉部情緒編碼系統,它透過分析臉部的不同部位,如鼻子,眼睛,額頭,下巴,臉頰,去判斷情緒。

此外,由於臉部的同一個表情,同時間不會只有一個情緒,因此系統在過程中,會做動態的分析,把情緒分為neutral(中性)、happy(高興)、sad(傷心)、surprise(驚訝)、disgust(厭惡)、fear(害怕)、anger(生氣)、contempt(輕蔑),並判斷哪一個情緒最多。他們會把1秒的動態影片切成25格靜態畫面,再透過系統去分析他情緒的程度。

而對於情緒的研究,可以再進一步可以分析國際關係等方面的影響。蔡文軒說,例如可以分析他在面對不同國家領導人時的臉部情緒,再去比對與該國經貿的關係。他目前初步發現,假如習近平在會見某國領導人時,情緒偏正面,並不會影響中國與該國在接下來第二年進口貨物的數量。但如果習近平情緒是偏負面的話,第二年對於該國的進口數量,就會呈現遞減。

蔡文軒從影像畫面測出習近平正面、側面寬度後,帶入公式計算出腰圍,進一步推算健康狀況。(攝影/何宇軒)

除了情緒,蔡文軒另一個研究方向,是從習近平身形中,推測其老化與健康的程度。蔡文軒說明,他用來研究健康的指標是 ABSI(A Body Shape Index)的指標,以腰圍、身高、體重來推算健康狀況,比 BMI(Body Mass Index)更能夠預測成年人的肥胖狀況及罹患癌症等死亡的風險。

由於要計算 ABSI 的話,必須要先知道腰圍與BMI;至於身高方面,習近平的身高在坊間有 178、179、180 公分不同的說法,他們團隊取180公分的數字,但腰圍與 BMI,就必須用其他方法推算。

在 BMI 方面,團隊先從國外醫學相關資料庫,建立人臉 BMI 模型,接著再擷取正面角度的習近平臉部圖樣,放進模型內,推算出他的 BMI 值。在BMI值推導出來後,接下來困難的是要得知腰圍,畢竟不可能親自幫習近平本人測量;團隊的做法是從新聞影像中,推算出尺寸。

醫學上計算腰圍時,是從肚臍周圍來算,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是電腦在判定影像時,不知道哪裡是肚臍。而影像也只能找夏天拍攝的,因為冬天他會穿大衣,會影響對腰圍的判斷,習近平也不會有公開穿泳裝的照片,所以基本上只能抓皮帶的位置,測出長軸(正面寬度)、短軸(側面寬度),再帶進橢圓形的公式,算出腰圍。

習近平健康方面的風險在 2023 時達到高峰,之後則下降。(圖片來源:翻攝蔡文軒簡報)

習近平原本一直不算健康,2023 後出現明顯改善

蔡文軒表示,醫學文獻認為,東方男性的 ABSI 最好不要超過 0.7,超過越多,代表死亡風險越高。而透過上述的分析,蔡文軒發現,從 ABSI 來看,習近平大部分時間都不算健康,特別是 2021 年和 2023 年。但是從 2023 年到 2024 年之後,他的死亡風險卻在下降,所以坊間傳聞他的身體有一些病變,從這個研究來看的話,比較不能支持這種說法。

除了以 ABSI 檢測健康,團隊也透過測量習近平走路時的步距,檢測其老化情況。蔡文軒說明,例如當人在走路跨出右腳時,基本上是靠左腳在支撐身體,若左腳老化,右腳就很難跨得很大,因為身體對於肌肉的掌握較差。因此若腳步較碎,當事人可能就有老化現象。

在研究過程,蔡文軒也發現,新聞聯播似乎也知道外界常在注意習近平走路的方式,所以盡量不播出習近平在走的畫面,唯一可以看出他腳步有在走的時候,通常就是他在其他國家領導人來訪時,接見三軍儀隊的畫面。

透過分析走路的步距,可以推知當事人老化的程度。(攝影/何宇軒)

蔡文軒研究後發現,習近平在 2019 年左右,步距呈現出老化現象,在 2020 到 2022 年之間,因為 Covid-19 疫情沒有接見外賓,沒畫面可以分析。到了 2023 年之後,他的老化又改善了。

但蔡文軒也強調,目前各項研究都還在起步的階段,技術上也還有很多問題要克服,但是因為像老化、情緒這些議題,沒辦法依靠過去的研究方式,所以才需要透過新的技術來做。他認為,這種結合人體工學、醫學、心理學,來研究菁英政治的方法,可以讓相關的研究跨得更遠。同時他也強調,須嚴謹地反覆驗證,並提升新興研究技術的可信度。

註解

  1. 中國官媒中央電視台的新聞節目。
  1. ABSI公式:腰圍(m)/(BMI^(2/3) *身高^(1/2)
  1. BMI公式:體重 / 身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