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轉型正義總會面臨一個問題,當加害者不願面對歷史錯誤,甚至要大家「過去的讓他過去」。政大政治系副教授葉浩前(24)日指出,這正是因為過去中國國民黨威權統治下的「黨國教育」,讓我們不去察覺社會體制的問題,只歸咎於個人。在經濟上塑造「都是國民黨帶領我們走向經濟起飛」氛圍,卻暗地「國庫通黨庫」製造有利執政的經濟條件、不開放公平競爭市場,甚至因此阻擋人人都能發大財的機會。他指出,當時國民黨還幫透過特許方式幫企業家發展特定產業,然後再告訴大家他是經營之神、白手起家。葉浩指出,「追黨產」是要恢復平等競爭的經濟模式,而不是永遠懷念以前「由上而下」的經濟奇蹟。
黨產會三週年舉辦「被共享的經濟:不當黨產在台灣」特展,在上週末邀請政大政治系副教授葉浩、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施富盛、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專任委員孫斌、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出席「他山之石:原來波蘭、捷克也處理不當黨產!」座談。
葉浩先是打個比喻,當劈腿的男女朋友跟你說「你就認了吧!」大概會讓你暴怒、覺得莫名其妙,憑什麼說這種話!但為何過去剝奪人民基本權利及財產的政黨要你「走出過去」、「管他過去幹什麼」,台灣社會的大多數人卻深信不疑?
葉浩解答,這是因為黨國教育形塑了我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個人成敗是個人努力或命運問題,也因此讓我們不會讓去察覺「社會結構」的問題。
從經濟層面來看,葉浩指出過去塑造的「經濟奇蹟」都是指向國民黨的官僚或專家,例如:前總統蔣經國、前經濟部及財政部長李國鼎等,讓人產生「都是國民黨帶領我們走向經濟起飛」的感覺。但葉浩說,其實「黨國時代從來沒有真正開放市場」,甚至因此阻擋了「每個人可能發大財的機會」。
葉浩指出,中國國民黨撤退來台時,為了與中國做出「市場區隔」,被塞入「自由民主」的框架。他們對於財產高舉私有財產制,但暗地裡卻「國庫通黨庫」,更藉此塑造一個有利執政黨的經濟條件。
葉浩舉例,像是國民黨透過特許方式幫某些人開方便之門,發展一人般接觸不到的特定產業,例如石化,然後告訴大家他是經營之神、白手起家。葉浩說,如果國家不這樣管制,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可以發大財,但某些企業家卻在黨國體制內被「神化」,並影響了我們對於經濟的理解和態度。
「追討黨產是要回歸某種自由經濟的競爭」,葉浩強調,是要改掉過去那種因為「你是黨的誰」或「黨證無敵」的時代。他舉例,媒體「中央社」一開始民營化,由國民黨經營但還是繼續拿國家的錢,甚至要當記者還必須是黨員。葉浩質疑,這對自由競爭有多大的影響?他指出,甚至當時大家都爭相要考公務人員,父母輩也常常這樣叮嚀,為什麼?因為他安全又有保障,過去還有 18% 優存。葉浩表示,民間可以用在創新經濟的力量,沒有真正發揮到社會上,「怎麼會是拼經濟的好方法呢?」
台灣的民主化一向被譽為「寧靜革命」,政權轉移順利,沒有發生驚天動地的事情。「一切安靜美好的過去,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做轉型正義啊!所以當然安靜美好!」葉浩忿忿地指出,我們完全沒有去處理、算清楚過去政府到底剝奪人民多少基本權利和財產。甚至威權國家讓人民面臨「好國民」和「好人」的二選一難題,你要奉公守法就要當「抓耙仔 」,整個社會就瀰漫不信任的氛圍。
葉浩舉例,假如你本來要去美國唸博士卻因為有本「馬克斯韋伯」,被錯認為共產的「馬克思」在機場被攔截下來,但其他「很乖」的人就可以如期出國唸書成為人生勝利組。他指出,這種荒謬的情節不只是要還一本書這麼簡單了結。
葉浩認為,以經濟層面看來,討回黨產只是去算黨國時期這些人從人民身上拿走最卑微的「錢」而已,真的要算的話,那些被毀掉的人生怎麼辦?還有這套黨國體制犧牲其他人公平競爭的機會,為自己養出多少「成功」人士?
「拼經濟是政府的事,好像政府要為所有經濟負責,而不關我們自己的事」葉浩指出,這就是最典型的黨國教育下所產生的人生觀。而且認為官僚才可以拼經濟、專家最厲害,並衍伸出特定的「國民黨菁英」形象,造成社會對政治的理解就是「拼經濟賺錢」。
對於「追黨產」,葉浩認為關乎我們對於人生觀、價值觀的理解,不僅真的要把「國庫通黨庫」的錢拿回來,還要恢復一種大家都能平等競爭的經濟體,而不是永遠懷念以前「由上而下」的經濟奇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