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就加速限塑政策 環團與環保署首次合作的幕後海廢治理平台是何方神聖|不專題系列三之三

作者
發佈時間2018/7/15 23:51:00
最後更新2020/1/21 08:30:04

吸管之亂後,與環保署共同規劃限塑政策期程的環團開記者會聲援,並呼籲政策不能退縮。(攝影/廖昱涵)

去年七月環團才剛與環保署共同成立的「海廢治理平台」,在四次會議、短短半年就成功推動環保署宣示未來十年的的限塑政策。而不只限塑,其中更有 67 項改善臺灣海洋廢棄物問題的行動預計進行,這個方案到底是何方神聖、可以加速臺灣的限塑政策?

「合作很困難,但不合作就是無解」荒野保護協會海洋守護專員胡介申表示,海廢問題已經非常嚴重。根據協會自 2004 年起自主淨灘至今的數據顯示,岸邊的垃圾近九成為塑膠製品,其中又以吸管、飲料杯等一次用的塑膠製品為大宗,撿到的人造廢棄物累積高達160 噸。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議題研究專員呂允中更表示在大雨過後,澎湖的岸邊更曾被 50 - 60 公分海廢佈滿的情形,由於海潮、少道路阻隔,海廢議題在離島更是被放大。

胡介申說,如果用水龍頭比喻污染源,要關起來無法只單靠某個團體或政府單位。大家已逐漸認清:「要關起海廢的水龍頭就要合作」,也才在去年七月促成了「海廢治理平台」的成立以及「臺灣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

詹順貴:環團與環保署應化對立為合作 共同對抗經濟部的開發政策

從中為平台牽線的詹順貴笑說:「大家都是希望臺灣的環境更好,所以理論上環團和環保署應該是目標一致,共同去對抗經濟部啊!⋯⋯而不是自己就先對抗起來,結果大家都沒有餘力去把開發政策的源頭去好好監督。」他認為環保署與環團的成立宗旨相同,也樂見溝通平台的成立。

詹順貴自嘲,當上副署長後,之前的深澳環差案、《空污法》修法,有些環團批評他「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但詹順貴自認還是有一定比例的環團信任,也順利推動海廢平台成立。

回顧當時成立的情況,黑潮基金會研究員呂允中表示,民間從 2004 年就開始自主淨灘,但發現「你丟我撿」的狀況沒辦法改善現況,還是需要有個由上而下、有執行力的政策去改善源頭問題,不然環團就只能被動處理。而有一次正好記者問到環保署長李應元海廢問題如何解,他說應該比照空污,要有完整的平台系統和溝通管道。而包含他們在內的八個環團,就抓住機會要求環保署召集跨部會平台,和環團合作。

當初環團就首先和自家人出身的詹順貴聯繫,詹認為他當初接任副署長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做民間與政府的橋樑,他笑說:「我想說他們主動提當然可以啊,不然我不好意思去問他們要不要一起,也不知道人家意願。」

詹順貴說,平台的宗旨就是希望在政策提出前可以先跟環團溝通。以前環保署就是拼命減量,但很多環團有很多基礎研究,希望進一步知道這些海廢比例、來源,即便是大雨沖刷到海岸上的,到底是遭亂丟或可能掩埋場的邊坡沒做好溢出?是否能在上游就先阻絕垃圾、避免沖刷到海岸邊?而這些都要知道原因才能治標。

詹順貴認為,有了溝通平台後,不僅減少分化,還能朝著共同目標「裡應外合」,環保署負責推動政策,環團也幫忙倡議。

環團、環保署首次合作 有怒火也有火花

「海廢治理平台」由環團與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從中牽線,並由詹擔任會議主席協調環保署人員與環團意見。(資料照,攝影/廖昱涵)

廢棄物管理處長賴瑩瑩舉例,像這波限制吸管內用的政策是在今年二月宣布,之前其實談了大半年,甚至環團也直接在會議中對我們表達不滿。但她認為,環團與環保署的目標是一致的,如果要成功其實要有時間準備,詹順貴擔任會議主席也會從中調解。

詹順貴解釋,因為一開始雙方陌生或之前互動不那麼好,所以環團要求比較多的時候,公務人員也會有抗拒或反彈,「但我就是當潤滑劑,在會議中綜合各方立場,雙方都折衷一點。」

詹順貴舉例,有時候環團急、希望政策越快上路越好,他就會用預算編列角度提醒,公務預算的編列往往今年的預算在去年都已決定,所以只能從今年開始規劃明、後年的預算,政府單位轉身的速度沒有環團這麼靈活、一下子加大火力。

參與海廢平台的綠色和平基金會海洋專案主任顏寧也表示:「民間團體可以坐下來和官方一起討論,這是蠻少見的。」她說在外面抗議容易,但一起坐下來並以對方的角度思考就很難,雙方都要調整心態。雖然還是有很多令人不滿的事,但在減塑部分,她認為環保署還蠻願意聽公民團體的聲音,也讓她對平台抱持比較樂觀的態度。

從環保署的角度來看,詹順貴說一開始署裡也覺得額外增加工作負擔,但他認為如果這是大方向的政策,有環團進來提供具體方案,至少之後來自他們的挑戰可能就會小很多。雖然短時間會因此增加很多工作,但至少先把政策的盲點減少,未來推行會更容易。

像這次的限塑期程,其實就是環團們在平台中和環保署「討價還價」所得出的結果,黑潮基金會研究員呂允中就表示,雖然沒有平台政策還是會照樣推行,只是進度會很緩慢,環團就扮演「加速器」的角色。

此外,呂允中也認為環保署的觀念仍停留在淨灘就可以解決問題海洋問題,所以投入大量資源在處理末端問題,而忽略源頭。而環團在平台上就是拉著環保署把資源投在正確的方向上。過去沒有平台時,環團針對政策也只能被動去抗議,但現在是有機會在推出前就先討論,「會省下很多溝通成本。」但他感嘆,有些處室願意改變、有些還要「繼續溝通」。

沒有法律位階的行動方案 未來該如何落實?

雖然沒有法律位階,但呂允中認為平台是得到署長李應元大力支持,也畢竟是來自長官的要求,間接對各處室形成「超有形」的壓力。而會議通常都由副署長詹順貴主持,環保署各處室提出現況和準備辦理的方法,由環團們提出意見,最後則由詹順貴裁示。他認為,雖然不具法律位階但都是有實質效益,決議的結果也會在下次會議中繼續追蹤,「算是個有誠意的平台」。

而這樣的行動方案其實也非天外飛來一筆,胡介申表示環團參照美國作法,根據海洋大氣總署輔導州政府的方案,大致原則也是政府和民間合作、互相督促。他認為,雖然臺灣的行動方案參考美國,但也補強了他們較少觸及源頭管理的部分,這會是臺灣走得比較前面的地方。

而在亞洲,呂允中認為日本、南韓則走得更前面。尤其南韓已發展出十年的長期海廢調查,今年開始更邁入「第二個十年」,超越了各種政治變動,並發現 60% 海岸垃圾集中在 10% 海岸的重大成果,讓清潔資源能夠有效集中在重點區域。

雖有現任環保署長李應元的承諾,但第一版的行動方案也只有到 2022 年,臺灣的海廢治理是否能像南韓一樣超越政治變動?還是會因種種政治現實而終止?關於這點,呂允中倒不是那麼介意:「反正要是沒有平台,就回到本來民間團體的身份也是沒問題的。」但他認為這樣辛苦會是環保署而不是環團,因為再回到對抗關係只會增加溝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