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封鎖俄羅斯官媒 資訊戰學者沈伯洋 俄國改透過中國媒體散播大外宣

發佈時間 2022/3/28 10:22:29
最後更新 2022/3/28 10:22:30

【沃草】特約記者何宇軒報導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包括臉書、推特等社群媒體,都對俄羅斯的官方大外宣媒體發文加以限制,但因為這些限制只針對俄羅斯,讓中國依然能不受限制的大量散佈俄羅斯方面的訊息,甚至用來打壓香港反送中運動。長期研究認知作戰的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伯洋表示,中俄藉由互相引用,把俄羅斯的說法放大再散佈出去。

長期研究認知作戰的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伯洋。攝影:何宇軒

長期研究認知作戰的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沈伯洋。攝影:何宇軒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在本月18日舉辦「阿共打來怎麼辦?——台灣安全問題與軍民關係」講座,邀請沈伯洋,以及《阿共打來怎麼辦》共同作者、王立第二戰研所企劃林秉宥與談,分別從目前正在發生的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行動,討論俄羅斯發動的資訊作戰手法以及中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另外也針對中國攻臺常見的迷思加以分析,以及提出「全民防衛」的概念。

沈伯洋表示,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中國就把烏克蘭議題與香港連結在一起。由於俄羅斯曾表示,會攻打烏克蘭,是因為要掃蕩烏克蘭內的新納粹分子「亞速營」;中國就強調,這些新納粹分子有參與香港反送中、煽動當地的運動,以打擊中國,所以烏克蘭是中國的敵人。這樣的論述,大約在前(2020)年就有內容農場在大量傳佈。

沈伯洋進一步說明,中國方面會先投稿到俄羅斯相關的論壇,接著引用俄羅斯的報導,說有烏克蘭人參與香港反送中運動,中俄藉由互相引用的手法,當中國在論述烏克蘭的任何事情時,都會把俄羅斯的說法放大,再散佈到中文世界。

沈伯洋認為,危險的地方在於,這次俄烏戰爭,雖然多個社群平台如臉書、推特都有對俄羅斯的官方媒體貼文做限制,讓俄羅斯的官方論述傳不出來,但因為中國不是被限制的對象,所以俄羅斯依然可以透過中國,把論述傳出去。

在民間的應對上,目前烏克蘭的事實查核單位與駭客組織,會列出相關謠言,來看中國有把哪些謠言翻成英文、中文等其他語言。烏克蘭駭客也會藉由分析俄羅斯官方媒體的發言模式,來判斷會發動怎樣的攻擊。

例如他們發現,俄羅斯國營媒體今日俄國(Russia Today),平時在社群會有長文和短文,但每次俄羅斯要發動攻擊的前一週,長短文的比例就會明顯改變,這就成為一種重要的預警系統。沈伯洋說,假如能藉由研究中國的官媒,觀察出在他們要做什麼動作之前,是否會有改變,可以成為預警,讓我方知道接下來可以怎麼因應。

但沈伯洋坦言,這樣的方法要用在中國上,可能更加困難,因為中國也知道臺灣的中國研究者,常在看《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以及會特別去看中國的官方文件有出現哪些特定的文字、提到臺灣時會佔多少篇幅等等,因此中國也知道要在這些文件上怎樣釋出訊息。如果真的要觀察中國,就不能用這麼簡便的方式判斷,而可能要透過寫作風格等進一步的分析。

《阿共打來怎麼辦》共同作者、王立第二戰研所企劃林秉宥。攝影:何宇軒

《阿共打來怎麼辦》共同作者、王立第二戰研所企劃林秉宥。攝影:何宇軒

林秉宥分析,中國這十幾年來經濟狀況變好之後,大量製造軍艦,但登陸艦在所有軍艦裡,量卻是最少的。這表示中國可能已放棄登陸的軍事選項,因為中國造軍艦、驅逐艦,能夠維持在南海、太平洋的戰略利益選項,這會比選擇登陸臺灣更有效益,「除了設備本身效益,在戰略選擇也有效益問題」。此外,臺灣海峽有很多商船,若中國真的要集結一萬艘船進攻臺灣,等到這些商船全部離開,臺灣到時也已經做好準備了。再加上臺灣西部沿海很多消坡塊,真的要登陸是很困難的事。

而最近臺灣也已經有14天強化教召及是否要延長義務役役期的討論,但除了後備軍人與義務役軍人外,一般民眾在戰時又應該做哪些準備?林秉宥也談到接下來要推動的全民防衛體系與動員機制。

林秉宥強調,全民防衛體系不等於全民國防,也不等於後備教召。後備教召是針對少數被抽到的人,不是每個人都會參與到。而國防部的訓練能量,一年只會有12000人參加,這對全民防衛是很不利的,現有的機制無法讓每個民眾都參與國土防衛的工作。一旦不能參與、不知道該做什麼,就會影響到防衛信心。

林秉宥說明,這次要提出的防衛架構就是要在社會端,「分區、分類、分派任務」,白話來說就是要知道「我是誰、我在哪裡、我要做什麼」。當戰爭發生時,應該回歸區域守備,讓人人在原本熟悉的地方就地編組從事防衛工作,保護身邊的人、保護自己關心的人,這會比到某個不熟悉的地方、跟不認識的長官、不認識的人共事,有更好的效果。對一般不是專業部隊的人來說,只要有心從事防衛任務,就應該能做到這個部分,而且也可以回到既有的義警、義消及民防等社區系統,按照地方特性編組。

林秉宥強調,重點是賦予每個人任務、採取行動,就能加強對抗意志,而不會陷入慌亂空虛的狀態,「即便去路口指揮交通,都比因恐慌而亂看假新聞要好」,當手上有事情做,就能維持民心,而不是不知所措、未戰先降。

林秉宥舉例,在戰時,人人都要能根據專長加以參與,例如在烏克蘭,就有軟體工程師去癱瘓對方網路,但這些能力必須要加以整合。然而,這樣的架構是以社會力的動員為目標,需要透過NGO等機構建立起個人或團隊需要的能力,目前也還在研議當中,希望未來能得到社會認同,並與政府溝通。

中研院社會所舉辦「阿共打來怎麼辦?——台灣安全問題與軍民關係」講座。攝影:何宇軒

中研院社會所舉辦「阿共打來怎麼辦?——台灣安全問題與軍民關係」講座。攝影:何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