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團提2024公民政綱反服貿打頭陣兩岸一旦重啟服貿臺灣將成美國制裁中國受害者

發佈時間 2023/8/8 09:53:37
最後更新 2023/8/8 09:53:37

【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

民團「台灣公民陣線」今(8)日針對 2024 大選發表「2024公民政綱」,由反對中國服貿、貨貿打頭陣。民團「經濟民主連合」智庫研究員歐栩韶就指出,臺灣若與中國簽署服貿或貨貿,其性質並非單純「雙邊貿易技術性規範」,而是將臺灣與中國整合為「自由貿易區」,由此衍生的高度的經濟、金融、疫情、政治與社會風險連動,也將使臺灣將不再是美國信任圈中的一分子,反成為美國對中貿易制裁、技術管制的受害者。

經民連智庫研究員歐栩韶(攝影/廖昱涵)

經民連智庫研究員歐栩韶(攝影/廖昱涵)

台灣公民陣線曾於前次 2020 總統大選提出「2020 公民政綱」,2024 年大選也將繼續出「2024公民政綱」,分別先是針對反對重啟服貿及貨貿、政府協助青年與首購族以市價 65 折購買共有產權住宅。希望提出足以影響關鍵選民投票行為的階段性政策綱領,與社會各界對話,並說服總統、立委候選人採納。

林佳和指出,臺灣有政黨在這次選舉中倡議重啟服貿,如果從經濟上無法合理化這樣的主張,那唯一想像的就只有政治理由,這將對臺灣民主造成難以想像的傷害。

活生生的例子就是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林佳和說,由於美國和墨西哥的經濟規模和技術水準的差異,當年墨西哥都被認為經濟會被帶起來,但後來的評估報告都顯示 NAFTA 對墨西哥產生災難性影響。他認為,更何況中國與臺灣在各方面如此懸殊,如果貿然重啟服貿及貨貿,就算有國會的審查,仍然會造成災難。

台灣公民陣線執委、政大法學院副教授林佳和(攝影/廖昱涵)

台灣公民陣線執委、政大法學院副教授林佳和(攝影/廖昱涵)

全球對中去風險化,臺灣不該反其道而行

歐栩韶提出,反對與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議的 6 項理由,包括:簽署服貿貨貿兩岸將經濟一體化、與中國簽署協議無法控制商業風險、企業主受制於《反間諜法》且被迫共同富裕、臺灣將被迫退出美高科技信任圈、違背全球對中去風險化趨勢。

台灣公民陣線、台灣經濟民主連合智庫主辦「2024公民政綱發表會」(攝影/廖昱涵)

歐栩韶指出,臺灣與中國簽署服貿或貨貿,其性質並非單純「雙邊貿易的技術性規範」,而將是臺灣與中國雙邊高度經濟整合為「自由貿易區」,實現「兩岸經濟一體化」。

歐栩韶表示,兩邊地理接近,加上「經濟一體化」,不僅將帶來巨大的就業衝擊,由此衍生的高度經濟、金融、疫情、政治與社會風險連動,也將使臺灣將不再是美國信任圈中的一分子,反將成為美國對中貿易制裁與技術輸出管制的受波及者。就連主張簽署的中國國民黨與民眾黨,至今也未提出能有效控制風險的明確方案。

就中國內部而言,歐栩韶指出今年中國已有多個省份宣布,大幅調降公務員工資,最高甚至調降 25%,尤其今年五月中國青年失業率更是創 20.8%的新高。她認為,臺灣與中國成為自由貿易區,讓工資、失業率都向「中」看齊,這顯非臺灣人民所樂見。

歐栩韶也感嘆,反服貿運動後的10年,還要繼續反服貿,這在在提醒身為臺灣人,對於中國想取得臺灣主權的野心無法鬆懈。

<em>台灣公民陣線、台灣經濟民主連合智庫主辦「2024公民政綱發表會」(攝影/廖昱涵)</em>

台灣公民陣線、台灣經濟民主連合智庫主辦「2024公民政綱發表會」(攝影/廖昱涵)

歐栩韶也以澳洲為例,澳洲即使與中國在 2015 年簽訂 FTA,中國仍在 2020 年時對其行使貿易制裁,顯見與中國簽署協議或條約,並無法真正控制經商風險。更不用說,中國也在 2022 年禁止與臺灣簽訂的 ECFA 早收清單品項進口,石斑魚即為一例。

歐栩韶強調,今年 5 月的 G7 領袖高峰會發表聯合公報,達成對中國「去風險化」(de-risking)與「尋求多樣化」的(diversifying)共識,以抵禦中國的「經濟脅迫」。然而中國推動與臺灣簽訂服貿貨貿協議、推進「兩岸經濟一體化」,意在使臺灣經濟上依賴中國,迫使臺灣人必須為生計不斷妥協,為經濟利益接受中共的政治條件,最終喪失臺灣的民主自由與主體性,在各國對中去風險化的今天,臺灣不該反其道而行。

賴中強:主張簽貨貿的民眾黨與國民黨,知道將衝擊多少農民、勞工?

經民連智庫召集人賴中強,則提出不該與中國簽署服貿、貨貿協議的 6 項理由,包括:全面開放農工產品進口將引發國安危機、關稅已非國際貿易關鍵因素、衝擊百萬就業人口、金融及疫情風險一體化、中國養套殺使業者陷入「內卷」危機、服貿衝擊基層服務業。

賴中強表示,臺灣與中國簽署貨貿協議必須全面開放中國農產品與工業製品進口,將對農民與製造業勞工帶來重大衝擊,並引發糧食安全的國安危機。他質疑主張簽貨貿的民眾黨與中國國民黨,是否有認真看待衝擊?會影響多少農民、多少製造業勞工?

經民連智庫召集人賴中強(攝影/廖昱涵)

經民連智庫召集人賴中強(攝影/廖昱涵)

以服貿而言,賴中強細數,依據世界貿易組織談判分類,2013 年簽訂的《服貿協議》中,臺灣多數開放項目均涉及「商業據點呈現」,意即中國人來臺灣設公司及開店,與「自然人呈現」,意即中國人來臺灣履約工作。

而且只要中國人獲准來臺灣設公司、開店,投資金額在 20 萬美元(新台幣 600 萬元)以上,依投資金額高低計算,可申請最低 2 位、最高 15 位中國人來臺工作,而且這 15 個人均可攜家帶眷來臺,勢必造成臺灣人的就業衝擊。

賴中強也指出,關稅已非國際貿易競爭的關鍵因素,目前產品的優質化、差異化與生產技術、成本控制才是產品競爭勝出的關鍵,更別說臺灣出口中國的大宗是晶片等資通訊產品,這些資通訊產品根據資訊科技協定(ITA)出口到中國本來就是零關稅。

尤其,前富士康行銷長袁學智日前接受訪問也指出,根據其多年在中國經驗,中國業者慣用「養、套、殺」操作模式,最後總造成所有行業陷入嚴重「內卷」。賴中強指出,由於中國 14 億人口所形成的服務貿易量體相對於臺灣的懸殊比例,加上中國政府政治性補貼以及搶佔臺灣市場對中國業者具有領導品牌的象徵意義,服貿協議生效後,中國業者絕對有資源及誘因以前述「養、套、殺」操作模式搶佔臺灣市場。

「民主不能忽略經濟,也不能只談經濟不看到對民主的傷害」林佳和最後表示,臺灣不能像二戰期間的羅馬和巴黎,被人稱作 open city、不設防城市,自願放棄抵抗,做一個不設防國家。即便與中國在經濟貿易上那麼密集的來往,臺灣仍要找到一個維繫民主和兼顧國安,但在經濟上得以永續發展的路。

註解

  1. 中國用語,意即過度競爭、互相內耗。與消極作為的「躺平」、逃離中國的「潤(run)學」,是為中國年輕一代的三大生存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