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黨產會任務有個常見的錯誤認知,就是政黨不能擁有自己的財產,其實黨產會處理的對象僅限於政黨『不當』財產」,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兼任委員、律師林詩梅日前在講座上針對外界對黨產會的各種誤解做出澄清。不過,顯然就連專業執法人士都未能理解黨產會在轉型正義中的角色,目前黨產會對國民黨的處分都遭行政法院以違反「財產權」等名義卡關,國民黨的委任律師還以「平等原則」替自己辯護,讓林詩梅大嘆司法界也急需轉型正義。
黨產會 8 月 24 日成立三週年舉辦「被共享的經濟:不當黨產在台灣」特展,在八月底邀請輔仁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吳豪人、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兼任委員尤伯祥、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兼任委員林詩梅,解析充斥我們身邊的國庫通黨庫案例。
黨產會成立三年,處分對象主要針對國民黨及與其關係密切的附隨組織,這也引起了「針對國民黨」的質疑,國民黨律師甚至主張違反「平等原則」。
林詩梅反駁,這種認知非常錯亂。因為威權時期的唯一執政黨就是國民黨,透過長期執政的不當優勢,利用行政資源或國家優惠措施,為中國國民黨及他的關係密切附隨組織累積相當龐大的資產。
林詩梅立即舉例,國民黨不當財產的取得手段五花八門,像是日產接收、轉帳撥用等。著名案例包括台北車站旁的「逸仙公園」,它原本是日產,後來透過「轉帳撥用」將使用權讓給中國國民黨,之後連所有權都到手,後來北市府要徵收時,還得付國民黨費用。林詩梅表示,這些不當取得的財產,不論是賣給第三人或被政府徵收,國民黨都因此獲利。
另一種不當黨產獲取手段就是「黨營事業」,林詩梅引用 2015 年中國國民黨的財產申報顯示,黨營財產佔總資產的八成,讓人不禁納悶這麼龐大的資產如何累積?經典案例就如黨營事業「復華證券」,它在 1980 年成立,當年財政部就發函要求原來從事證券融資業務的三家官方銀行——臺銀、土銀、交銀即日起停辦,由復華證券壟斷,成為證管會唯一授權機構。
促轉會兼任委員尤伯祥也指出,「黨營事業」也是黨國體制滲透到社會每個角落、協助控制社會的工具。除了生財外,底下的人靠黨吃飯,透過利益均霑與分配,這些附隨組織者也自然而然也成為國民黨的死忠粉。
除了黨營事業外,不當黨產也會透過黨營的「非營利組織」取得,例如救國團、婦聯會與他著名的「勞軍捐」。林詩梅解釋,勞軍捐是在沒有法源依據下,在廠商進行進口結匯時,直接由銀行在結匯金額上加上強制性的捐款,否則就不能結匯。
甚至在 1961 年代,進出口同業公會想要停止捐款,婦聯會透過當時國民黨政府召集警備總部、經濟部等一堆政府機關來「開會」,最後做成還是要繼續捐款的決議。林詩梅無奈表示,勞軍捐持續 30 幾年,婦聯會現在累積資產高達 387 億,「很難想像一個非營利組織卻有這麼龐大財產。」
尤伯祥補充,這些非營利組織取代國家作為「社會給付者」角色,讓本來是要國家做的事情改由黨營事業來做,「喝它奶水當然說他好話,所以一黨獨大就變成天經地義。」而黨國控制下嚴厲、剛性的形象也在這些補貼中柔化、弱化掉。
講到黨產,尤伯祥認為「司法掩護」的角色就更加明顯。像是要「國庫通黨庫」,這通常就是在國民黨中常會裡面決議,送總統府核定,然後交由從政黨員去執行。行政院再開院會、省政府會議,決定按照國民黨決議核撥補助經費給旗下附隨組織,「這些肯定都有圖利罪啊!還有日產問題,這些本來接收後是國家財產,怎麼登記到國民黨名下?」
林詩梅總結:「這是為何國民黨變成黨產會主要處理對象,因為它利用了過去長期執政的優勢。」根據 1993 年數據,國民黨當時資產大概 9 千多億,而在 2016 年《黨產條例》通過後,申報只剩 287億。
「中間蒸發的財產怎麼追?」林詩梅坦言很困難,在現行司法制度下,黨產會做現有黨產的追討就需耗費很大的功夫。因為行政法院法官把威權時期的國民黨和附隨組職當作一般、正當的民間團體來看待,用保護人民財產權的立場去處理不當黨產。她說,司法沒有轉型正義概念,也是黨產會面臨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