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者許菁芳認可蔣介石在二戰有貢獻不妨礙認定他及國民黨來台實施暴政

發佈時間 2023/4/25 09:30:45
最後更新 2023/4/25 09:30:48

【聯經】徐筠茹、劉璧嘉報導、【沃草】薛翰駿編輯

今年是蔣中正「崩殂」48週年,他在白色恐怖時間竄改判決,直接殺害 259 條無辜生命,他也被認為要為上萬人犧牲的「二二八事件」負最大責任,他領導的國民黨政權在台灣實施超過 50 年獨裁統治,造成的黨國遺毒至今仍在傷害台灣。暨南大學公共行政系助理教授許菁芳表示,儘管可以肯定蔣介石個人操守,甚至認可他在二戰中對中華民族的貢獻,然而,這些都不妨礙她認為蔣介石及其政權作為外來者,來到臺灣後實施暴政的事實。

暨南大學公共行政系助理教授許菁芳。聯經提供

暨南大學公共行政系助理教授許菁芳。聯經提供

聯經出版社 2 月 18 日舉辦「我們如何面對蔣介石?——《蔣介石:失敗的勝利者》新書討論會」,邀請了多位政治光譜極為不同的學者專家與談。包含知名作家李敖的兒子、英國劍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博士李戡、中國國民黨發言人兼黨史館主任林家興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政治學博士許菁芳。

蔣介石過去威權時期曾是被黨國刻意歌頌、神化的民族英雄,但對許多臺灣的年輕人而言,他卻是個血腥的獨裁者。在臺灣歷經高速發展,邁向民主政治的今日,我們該如何記憶蔣介石,又該如何處理他的政權遺留下的歷史問題?聯經希望藉著出身俄羅斯莫斯科的美國哥倫布市首都大學歷史學教授 Alexander V. Pantsov(亞歷山大.潘佐夫)這本書,討論這個中國近代史上最具爭議的人物對當代台灣的意義。

許菁芳:公民不需替獨裁者思考如何正當化其行徑,要留給他自己去承擔

許菁芳表示,作為臺派,她非常建議其他關心台灣的公民都來看這本書了解中國近代史。蔣介石是一個重要的歷史存在,不應該忽略,而這本書可以提供可靠的史料,為不同派別彼此之間的政治討論提供可靠的事實基礎。她分享,這本書可讀性高「感覺像是在看電影」,「潘佐夫不僅是一個好的歷史研究學者,也是一位很棒的說書人及編劇」。

她指出,她和李戡一樣,也認為這本書跳過了白色恐怖,沒有討論到蔣介石在臺灣的所作所為。 她強調,儘管可以肯定蔣介石作為歷史人物的企圖心與個人品格(如自律),但蔣介石及其政權作為外來者,在臺灣實施威權與暴政的歷史,也是獨立存在的事實。這本書提供完整的脈絡,可以令讀者更加理解蔣介石建構獨裁政體的來龍去脈。例如,許菁芳引用書中對1927年國民黨「清共」的描述,提到國民黨在清共時,砍落的人頭在街頭滾動,如「熟透的梅子」——這樣的歷史細節令人觸目驚心。令人更進一步認識戰後台灣迎來的國民黨政權。

不過,許菁芳表示,理解歷史脈絡不是為了同理掌權者。公民不需要為獨裁者思考如何正當化其行徑,統治者濫權的歷史評價,要留給他自己去承擔。

另外,許菁芳也呼應凃豐恩總編輯策劃活動時遇到的挑戰——今天三位出席的都是青年學者、政治工作者,「到底有什麼分量可以評論蔣介石」——她認為,身在一個民主的公民社會,任何人都可以評價蔣介石,評論政治不分身份,人人都是平等公民。這是一種民主價值的體現,也是今天的台灣最難得可貴的事情。

聯經邀請多位政治光譜極為不同的學者專家與談蔣介石新書,左起涂豐恩、李戡、許菁芳及林家興。聯經提供

聯經邀請多位政治光譜極為不同的學者專家與談蔣介石新書,左起涂豐恩、李戡、許菁芳及林家興。聯經提供

為什麼還要講蔣介石?

聯經出版社總編輯兼活動主持人涂豐恩表示,在出版這本書之前,就需要面對許多人的質疑。首先,相對鄧小平與毛澤東,蔣介石對臺灣的讀者是更熟悉的歷史人物,臺灣相關的書籍也很多,聯經再出一本談蔣介石大家還願意閱讀嗎?第二,蔣介石對於現今的臺灣社會是非常爭議性的歷史人物,有人恨他同時有人崇敬他,出版社不免也會擔心遭到讀者的批評,或者甚至在網路被炎上(註:網路流行語,意指引發猛烈的攻擊謾罵)。

涂豐恩認為,儘管蔣介石是大家熟悉的人物,但臺灣出版界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一本完整的蔣介石傳記。他提到,臺灣缺乏政治人物傳記的傳統。相比之下,英語世界的政治領袖傳記就豐富許多,像是美國歷屆的總統華盛頓或林肯等的傳記幾乎每隔幾年都會有不同版本出版。那是因為隨著新史料的出土及社會的變化,人們對這些政治領袖的想法與評價都會隨之改變。因此,涂豐恩期待以後會有更多政治人物傳記的出版,無論是蔣介石、蔣經國甚至其後的李登輝,他都期待可以有不同面向去談。

另外,在回應出版《蔣介石》會否被炎上一事,涂豐恩認為出版的工作是去提供社會判斷的資源,而非代替大家做判斷。所以無論是出版《蔣介石》,抑或是舉辦有李戡、林家興及許菁芳等不同政治光譜人物同場的活動,也是希望可以引起更多討論和對話。

李戡:蔣介石研究的江湖——一場關於學術與政治的博弈

出版過《蔣介石日記的濫用》的李戡表示,認同這本書是近 20 年來中西方學界出版過最好的一本蔣介石傳記。他補充道,俄國的檔案館戒備森嚴,需要各種辦法或特殊門路才能使用到某些館藏,而潘佐夫不但取得了檔案,而且運用史料面面俱到,能包納多種觀點,實在難得。

他指出,學界對潘佐夫還是有一些不滿,譬如研究中共黨史的權威楊奎松就曾於學術期刊上批判潘佐夫的研究方法,當時是就潘佐夫《毛澤東:真實的故事》一書展開了批評。楊奎松認為,潘佐夫高估了蘇聯檔案的重要性。事後,潘佐夫直接在同一篇期刊回應楊奎松,直接批評楊奎松英文不行,且不懂俄文。

李戡也認為,作為一本蔣介石的傳記,潘佐夫這本書有「頭重腳輕」的問題,只側重國民黨撤退臺灣前的歷史,蔣介石最後在臺灣的26年只花了一小部分的篇幅書寫,稍嫌可惜。李戡指出,正是因為這種頭重腳輕,導致國民黨在臺灣所做的白色恐怖、胡適案、雷震案等等皆未收錄於書中討論。

他指出,蔣介石研究的方向以及對蔣介石的評論,從來不只是學術問題,也是政治問題,並總會隨著兩岸局勢改變。譬如,蔣介石研究及民國熱,在中國大陸曾被官方鼓勵,以為此舉可以增進兩岸感情,結果臺灣本土派年輕人根本不買帳。

李勘說明,中國大陸官方發現了蔣介石研究及民國研究中有許多反中共的論述,便著手打壓。而到了今天,在中國大陸對蔣介石及國民黨的正向評論,實際上是一種對中共的反抗。那潘佐夫這本書的支持者及反對者,到底是出於什麼樣的政治信念及對兩岸關係的分析去評論此書的呢?這是要留給讀者反思的弦外之音。

林家興:作者運用蘇聯檔案說明國共兩黨和蘇聯關係

林家興表示,他是「以一個喜愛歷史的個人身分」來參加這場講座,笑稱他並不代表國民黨官方立場。他分享,自己生於1990年,是「解嚴世代」,因此在除了讀官方的「正史」以外,也對於各式各樣的看法與聲音抱持興趣。他認為這是得益於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憲政體制,今天的人們得以自由評論曾經統治過這個島嶼或者帶領過這個國家的一代領袖 。

他認為,今天在臺灣談蔣介石仍有重要的意義。就算是對現今25歲、臺灣本土派立場的年輕人而言也是如此。自己之前曾經被問到如何向一位25歲的本土派年輕人推薦這本書?林家興說,如果你是以臺灣本土為主體,用臺灣的視角來面對世界的話,那你更絕對不能錯過這位統治了臺灣將近三十年的實際領導者。蔣介石是如何思考與應對當時風雲詭譎的國際局勢及臺灣情況?面對美蘇冷戰時期崛起的中國共產勢力,蔣介石是如何和輪替間的美國及國際領導者交手,以持續維護中華民國、維護臺灣的利益?林家興認為這本書都提供了答案。

林家興指出,這本書運用蘇聯檔案在蔣介石研究中的重要位置。他指出,歷史上的國共兩黨被稱為「如同孿生兄弟一樣」並不是沒有原因,兩黨的思想源頭及參照對象為來自革命後的俄國列寧式的革命式政黨。他提到,在歷史中首先跟蘇聯產生聯繫的,是國民黨而非共產黨。

他說明,當時國民黨在北洋軍閥的壓迫下逃到南方並急需外援,因此和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連結並取得了和蘇聯的聯繫。中國共產黨則是後來才發展出來的,但兩者的興起過程都和蘇聯有深厚淵源。因此,國民黨、共產黨與蘇聯、共產國際間,有著十分複雜的關係。這本書提供了豐富的蘇聯史料,包括許多在中文世界尚未被討論的歷史檔案,補足了近代中國史或國共兩黨歷史在某些面向的相對空白,甚至也可能會顛覆讀者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