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草記者會十二年國教數學必修時數減半 中研院93院士連署反對

作者
發佈時間2014/6/5 09:04:00
最後更新2020/1/7 15:15:59

【沃草記者會】十二年國教數學必修時數減半? 中研院93院士連署反對

針對十二年國教課程總綱草案中,將數學必修課減半、調降為十二學分,中研院院士林長壽、丘成桐、姚鴻澤、于靖等人今(4)日發表連署反對聲明,並提出「高中生每學期必修數學四學分」、「高中數學課程應規劃兩套課程綱要」等四項主張。

多位中研院院士於今日下午在台大天文數學館召開「十二年國教數學課程」記者說明會,並提出一份由中研院共93位院士連署的聲明,反對十二年國教課程總課綱數學必修學分減半,並提出四項主張:一、每位高中學生從高一到高三的每一學期都要必修數學四學分。二、高中的數學課程要能規劃兩套課程綱要,以供不同學習性向的學生做選擇。三、小學和國中每天應有一堂數學課。四、國家應積極建立長久性的師資再訓練的制度,確保數學課的教學品質。

此項連署共包含中研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組朱敬一、余英時等16位院士、生命科學組李文雄等30位院士、數理科學組李遠哲等47位院士。

台大數學系林長壽教授指出,「有非常多位人文類的院士寫信給我,表示他們想要參與連署,因為高中數學對於他們後續研究的邏輯推理影響十分重大!」他也指出,十二年國教的修改規劃,並未考量到各級教育制度的銜接,以及國家競爭力等問題,導致大學教育無法與國際接軌。

林長壽並指出,讓數學科從高二下開始變成選修,「全球只有台灣這樣做,這變另類的台灣第一,但這樣到底好不好,大家要想一想。」他並提及,在台灣「考試領導教學」的現狀下,會考、指考都不考數學,學生還會選修嗎?此外,在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近來的研究中,評論台灣為「受教最不公平的地區」,一旦將數學由高中必修中減半,可能會因貧富不均導致「有錢人才能補習、沒錢人的受教權不能受到充分保障」的情況。

中研院丘成桐院士則指出,數學為最基礎的學問,「我自己在哈佛大學教書,微積分在哈佛大學並不是選修,因為理科、社會科學、經濟等科目都少不了數學。」、「華爾街徵人時也不是找商管類的學生,反而積極找尋數學及物理傑出者。」他也質疑,現在教育部要把數學列為選修,學生選擇時傾向以有趣的、比較容易的科目為主,這樣的選擇是否正確?

身任美國哈佛數學系教授的姚鴻澤院士則強調數學的重要性。他表示,美國近三十年來非常強調數學與科學教育,這已經變成全美共識,因為數學提高生產力與附加價值,是數位化科技的根本。台灣未來勢必要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產業,若是數學教育落後,則可能如林則徐當年所言:「十年之后,不惟無可籌之餉,且無可用之兵。」

于靖院士則抨擊,減低數學教育時數以降低學生學習壓力,根本是因噎廢食。他並重申主張「高中的數學課程要能規劃兩套課程綱要,以供不同學習性向的學生做選擇」,強調並非要每個人都學很難的數學。他並呼籲教育部重視此次在總綱中刪減數學必修時數,在未來十年、二十年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林長壽院士最後總結,此次院士們連署反對,並非要求培訓好的數學人材,對於數學已經夠好的學生,刪減時數的影響並不大,但對於數學不好的學生,「需要提供足夠的資訊讓他們決定要選擇哪一套教材的學習,而不是直接砍掉必修總時數。」

沃草記者在媒體發問時提及「請問諸位院士對高中數學教育的想像是什麼,剛剛提到數學可以帶來的『附加價值』又是什麼?你們希望高中數學教育可以達到怎樣的目的?為什麼24學分可以做到,12學分不行?」林長壽對此回應指出,對於以前死背公式的教育方式他不便評論,但他認為綱要應由數學專家來擬定,而數學協會願意出面協助擬出綱要,在課程設計中降低填鴨式的教育。

姚鴻澤則舉例回答說明,30年前做一台相機,技術要求並不高,但現在一張照片從拍攝、感光到成像,整個過程都需要用到數學。高中教育中的計算也是基礎教育的一環,大學沒有時間再進行這類基礎教育,而像財金領域中的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價格計算,裡面的公式也需要有基本的數學概念才能套用。

另一位與會者則提問,「教育部也不是笨蛋,編寫這樣的綱要時,難道沒有找其他數學專家來編?還是說有其他不同意見,才導致今天的總綱呈現如此結果?」對此,林長壽則回應,據他了解總綱在決定之初,並沒有一位數學領域的專家參與、審課綱的課審會裡,也沒有數學領域專家。但總綱一旦制定,對於教學時數便限制極大,「沒辦法把六小時才能學完的東西濃縮到三小時!」因此,他再次呼籲教育部應提昇課程總綱裡的數學教育時數,而數學協會也願意協助擬定最符合目前社會發展現況的學習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