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21)日沃草夏日公民學院,邀請前公視國際部製作人王瓊文,以「數位時代敘事的變與不變-數位媒體發展趨勢與數位敘事」為題,說明拍攝紀錄片或寫新聞,每個人想呈現意義不同,但不管想呈現的是訊息、資訊等,要先有溝通本質,了解「觀眾為什麼要看?」
要拍攝感人影片或故事,王瓊文表示,器材不是重點,拍攝者要能夠注意到一般人不會注意到的事,「以人的故事做原點,引發共鳴!」來呈現內容給觀眾,如此一來,就算是拿手機做為拍攝器具,也會寫出好故事。
作者應該跳出自我的世界觀
王瓊文並舉製作紀錄片為例,指出很多獨立製片者和影像製作者,都會有點自我沉溺,完全沉浸在自己所關注議題上,但是拍攝影像,還是希望能夠有越多人知道越好,所以一定要做溝通,就像是雞要跟鴨講話,如果沒有嘗試用鴨的語言講,是沒辦法溝通。
王瓊文並提到,要寫出一個好故事,必須有明確故事線,讓觀眾隨劇中主角情緒起伏,對故事產生認同感,如果是要用影像說故事,要注意拍攝主體動作、變化鏡位、善用現場音,並且要有不同觀點與新意。
以虛擬人物來推廣歷史
對於創造新意,王瓊文也舉波蘭在華沙起義65週年之際,San Markos 廣告公司設計了不同於以往的社群行銷活動:A mate from the Past(來自過去的情侶),該公司在Facebook 上創造了Sosna與Kostek兩個虛擬人物,並每日更新數則這對虛擬情侶在華沙起義63天中,兩人的所見所聞,最後這對情侶,也在起義結束後「過世」;她並提到,有別於紀念歷史的活動都是用辦展覽、演講呈現,而是用符合年輕人的觀點,及完全不同形式展現歷史。
最後,王瓊文提醒現場學員,不用刻意模仿主流媒體,要選擇個人化語言還有工具說故事,更不用模仿很厭惡的價值,而是要與故事的敘述對象,做更密切的溝通;她並舉例,很多人都會用LINE,就是因為操作方式很簡單,所以也可以用一個小東西,做一些比較遊戲的手法,來呈現故事。

圖說:要拍攝感人影片或故事,王瓊文認為器材不是重點,而是要注意到一般人不會注意到的事,「以人的故事做原點,引發共鳴!」